但凡是有些知識,我們都知道物質想要燃燒必定離不開個條件,即可燃物、氧化劑和達到著火點。我們平時自己在做化學實驗的時候也都知道,一旦缺少氧氣,物質的燃燒也就不存在了,可見氧氣在燃燒中具有的作用多麼重要,那麼這就誕生了一個問題,宇宙中是真空狀態,太陽是怎麼燃燒的?
其實這個話題由來已久,在19世紀的時候,開爾文曾經做出設想,認為太陽本身就是個能量球,它自身的能量來源於本就儲存好的,太陽只不過是不斷消耗自身能量,當太陽把自身的能量消耗完它也就枯竭了,不僅如此,他還自己計算出了太陽能量可以消耗2000萬年,但是那時候科學家已經計算出太陽至少有3億年的壽命了。
而此時另一群科學家則提出,太陽的能量是被宇宙隕石帶過去的,隕石源源不斷的撞向太陽,才導致太陽的能量源源不斷,雖然這些在當時確實產生過一些影響,但是其影響都不大。
隨著科學的發展,直到20世紀人們意識到,太陽的燃燒並不同於化學上的燃燒,太陽燃燒主要依靠的是氫,內部發生的是氫氦聚變,太陽內部隨時發生的氫氦聚變為太陽提供了熱。
其實不僅是氫氦聚變,現在我們知道許多不涉及氧氣的化學反應也會發出火焰。例如我們常見的氫氣和氯氣在一起就可以發生燃燒,太陽的燃燒本身就和我們傳統意義上的不一樣,就是個假象!現在回顧以前可能覺得那時候的人類實在是有些」天真「,但科學不就是不斷的認識未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