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藤,即中藥裡的葜菝,因其藤和根堅如金剛,民間故稱之為金剛藤或金剛根,是常用中藥之一,多以根莖入藥, 味甘、微苦、澀,性平。歸肝、腎經,有利溼去濁、祛風除痺,解毒散瘀的功效。用於小便淋濁,帶下量多,風溼痺痛,疔瘡癰腫等。
時珍曰:「釋名:葜菝,金剛根,鐵菱角,王瓜草。此草莖蔓強堅短小,故名葜菝。而江浙人謂之菝葜根,亦曰金剛根,楚人謂之鐵菱角,皆狀其堅而有尖刺也。鄭樵《通志》雲其葉頗近王瓜,故名王瓜草。」「菝葜山野中甚多。其莖似蔓而堅強,植生有刺。其葉團大,狀如馬蹄,光澤似柿葉,不類冬青。秋開黃花,結紅子。其根甚硬,有硬須如刺。其葉煎飲酸澀。野人採其根葉,入染家用,名鐵菱角。
金剛藤是民間常用的除溼之一,但除溼藥很多,常用的有茯苓,土茯苓,萆薢,葜菝等,時珍曰:萆薢 、菝葜、土茯苓三物,形雖不同,而主治之功不相遠,豈亦一類數種乎?本文不去介紹這幾種草藥的異同,三更半夜的,遠非三言兩語能說的清楚。
我用藥多用草藥,藥是自己採自己切曬,用起來很有感情,現在的人因為生活條件不一,很多已經不方便熬湯藥 ,病也不再單純,所以我常用君子之藥,君子之方,或做袋泡茶或做食療方,徐徐圖治,本來生病是一苦,治病吃藥如果再受苦即是苦上加苦,我是於心不忍,所以能讓病人治病感覺不到是吃藥受苦,反而能一飽口福或者品嘗山野草藥之氣息豈非美事。
譬如現在的人溼氣重,很多人就喜歡熬一些冬瓜,薏苡仁、赤小豆之類的湯或者茶喝,但往往效果也不是很好,我呢則喜歡用葜菝和茯苓兩味做茶飲,簡單快捷高效,人與天地相應,房間溼氣重,要除溼不能開兩扇窗就能把溼氣排出去,可以開一下暖氣或者吹一些風,溼氣自然容易去了,當然溼氣有很多種,去溼的方法也很多,需要臨床變通。
葜菝茯苓茶中,菝葜既能去溼又有祛風功效,味微澀,相當於把溼氣聚起來再用風吹散開,茯苓能健脾滲溼,脾氣健運了溼氣自然不會過多,倘脾弱溼氣重了,這時候和菝葜一起幹活,先把溼氣聚攏起來,再開一扇窗,然後把溼氣再排出去,效果就很好了,也不需要再找幾位藥並肩作戰。只是現在的中草藥為了更好的保存又經過各種加工,藥效大打折扣,也是一大憾事。
《梧州地區中草藥》一書對金剛藤的介紹,書中驗方僅供參考。
菝葜Smilax china L.百合科菝葜屬。
多年生藤本落葉攀附植物。根狀莖粗厚,堅硬,為不規則的塊狀。葉薄革質或堅紙質,圓形、卵形或其他形狀,下面通常淡綠色,較少蒼白色。傘形花序生於葉尚幼嫩的小枝上,具十幾朵或更多的花,常呈球形,花綠黃色,雄花中花葯比花絲稍寬,常彎曲;雌花與雄花大小相似,有6枚退化雄蕊。漿果熟時紅色,有粉霜。花期2-5月,果期9-11月。
分布於緬甸、越南、泰國、菲律賓和中國。
生長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林下、灌叢中、路旁、河谷或山坡上。
葜菝有很多種,功效基本相似,可以互用。
藤帶刺
葜菝雖然山裡頗多,但是根須很多很硬,非常難挖。
生長年份越老,顏色越深。
附方
1、治筋骨麻木:菝葜浸酒服。(《南京民間藥草》)
2、治消渴,飲水無休:菝葜(銼,炒),湯瓶內鹼各一兩,烏梅二個(並核捶碎,焙乾)。上粗搗篩。每服二錢,水一盞,瓦器煎七分,去滓,稍熱細呷。(《普濟方》菝葜飲)
3、治小便多,滑數不禁:金剛骨為末,以好酒調三錢,服之。(《儒門事親》)
4、治下痢赤白:金剛根和好臘茶等分,為末,白梅肉丸如雞頭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小兒三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烏梅湯下,赤白痢烏梅甘草湯下。(《履巉巖本草》)
5、治沙石淋:菝葜二兩。搗羅為細散。每服一錢匕,米飲調下。服畢用地椒煎湯浴,連腰浸。(《聖濟總錄》菝葜散)
6、治乳糜尿:楤木(鳥不宿)根、菝葜根莖各一兩。水煎,分早晚二次服。(《全展選編.傳染病》)
拍攝地點: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