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地整潔,城區市容市貌日新月異。
濟寧城區街道新貌給外來者留下深刻印象。
濟寧市以全國第5名、全省第1名的優異成績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光榮稱號。這項至高無上的城市榮譽會給濟寧帶來怎樣的成長?近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採訪多位學者、來濟創業者,傾聽他們的解讀。
「這是城市軟環境的提升。」南京農業大學規劃院上海分院院長孫文華表示,全國文明城市的建設有一套完整的體系和標準。城市建設有硬環境和軟環境,城市文明建設屬於軟環境,一個城市的發展需要文明程度的提升,通過全國文明城市的創建,可以讓全市人民圍繞文明城市的建設目標,形成共同的願望,逐步改善城市的文明素質,改善城市軟環境。
濟寧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這樣的共同願望在來濟求學大學生身上也有體現。濟寧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育人中心黨支部書記姚洪運介紹,在2020年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公布之後沒多久,學校裡的一幕讓他記憶尤深。那天他打開手機準備布置幾項工作時,在一個微信群裡看到有學生貼出了一張與家人微信聊天的截圖,上面是該名學生對自己家人說的一句話:「我們學習的這所學校是全國文明單位,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是全國文明城市。」
「從他們的字裡行間你能體會到,即便這些來濟求學的大學生,在面對『全國文明城市』這個榮譽時,他們的自豪感與濟寧市民是一致的。」姚洪運說,從微觀上來看,僅城區的環境衛生就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改變,「道路、廣場、小區、綠地都變得更整潔了,整個城市的市容市貌與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
而從秩序方面,姚洪運說他的感受就更深了,「近年來咱濟寧開展了一系列的文明舉措,像禮讓行人、禁止逆行等,讓城市道路交通的秩序更好了。」現如今,無論是機動車、非機動車,還是行人都各行其道,這說明市民的規則意識有了顯著的提升,「尤其像開展的禮讓行人的治理舉措,讓市民的安全感得到了提升,大家都在潛移默化中漸漸改變過去錯誤的出行方式或交通行為,這讓整個社會都變得更加安全、祥和。」
而從宏觀上來說,姚洪運認為「全國文明城市」這一榮譽對濟寧市「孔孟之鄉 運河之都」的美譽度有極大的提升和幫助,「濟寧是孔孟故裡,有著『禮儀之邦』的美譽,這與『文明』二字是一脈相承的。」而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隨著城市形象的提升,市民文明素養、文明行為的提升,則更加契合了「禮儀之邦」的文化精髓。「尤其是我們在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進行了廣泛的宣傳,讓其深入市民心中,而通過創城工作的開展,則讓其融入到了市民的行為舉止當中,這是這座城市格調的提升。」
在將濟寧視作第二故鄉的山東豆神動漫董事長趙立軍眼中,全國文明城市的榮耀對濟寧來說是幸福感的提升。2019年,一直以文化創意見長的豆神動漫製作了首支與創城有關的3D公益動畫短片——《禮讓行人》,上傳到網絡平臺後好評如潮。後來,公司又陸續製作了《文明創建 與愛同行》的3D公益動畫。在這部動畫中,畫師用精湛的3D技術繪製了日常生活中的文明行為,而在結尾處,這座城市的上空飄滿了紅色的愛心。
談及創作這幾部與「創城」「文明」有關的公益動畫的初心時,趙立軍坦言,雖然他是臨沂人,但來濟寧投資興業已經整整20年了,「對於我而言,這座城市就是我第二個家,所以得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踏上了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徵程後,我認為我們也有責任、有義務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過去幾年,因為公司業務的關係,趙立軍曾多次參與到創城公益廣告、展板的製作中,在這個過程中,趙立軍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濟寧人在創城上所下的決心和努力,「有一次我在高新區管委會洽談完工作,和一位部門領導幹部一同走出辦公區,一邊走一邊聊的時候,他會不時地彎腰撿起路邊的菸頭或者碎紙屑。」這個小細節,令趙立軍記憶深刻。
趙立軍說,在日常生活中,他經常看到十字路口的文明志願者勸導市民不要闖紅燈、不要逆行,機動車在斑馬線會主動停下來禮讓行人,「還有很多志願者無論酷暑嚴寒,都會走上街頭清掃垃圾,讓街道小區保持乾淨衛生。」在他看來,這樣的付出換來的不僅是「全國文明城市」這一榮譽,更是未來濟寧招商引資的巨大優勢。
「去年年底我們接待幾位南方的客商,他們來到之後的第一感受就是濟寧很乾淨、很漂亮。」趙立軍說,這幾位客商準備啟程離開的時候,不忘對他說一句:「你們真幸福。」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汪瀧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
齊魯晚報
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