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的母公司螞蟻要上市,融資規模350億美元,超過之前石油巨頭沙特阿美的290億美元,也超過了阿里巴巴2014年的250億美元,成為全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上市融資。
馬雲在外灘峰會上說,歷史上規模最大的IPO在紐約之外的地方發生,放在5年前甚至3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大家都被馬老師的其他「爆炸性」言論吸引了,這句話反而沒人注意到。其實仔細一想,還真是這樣,自從全球金融中心從倫敦轉移到紐約之後,如此重要的IPO應該都是紐約兩大證券交易所的囊中之物。
如果之後真的大國崛起了,全球仍是一體的,金融中心開始向東方轉移,這絕對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
螞蟻一直不遺餘力向大家介紹自己。用支付寶交水電煤費、用餘額寶賺點錢、用螞蟻森林種種樹、還有相互保,影響力都很大。因此,我一直覺得,關於螞蟻真沒什麼可說的,說什麼都像是表揚。
結果馬老師在上海丟完「炸彈」,各種質疑和討論讓人大開眼界,「螞蟥帝國」都出來了。那我試著結合公開的材料,談一談跟螞蟻這家公司有關的幾個問題吧。
第一個問題:螞蟻靠什麼賺錢
(聲明下:以下這些內容來自《經濟學人》雜誌對螞蟻的解讀。我大概看了眼,其中的數據都來自螞蟻上市提交的材料。)
《經濟學人》把螞蟻的業務分成四類:
1.支付
2019年螞蟻的支付業務創造了接近520億的收入。不過這一塊的收入比重在不斷下降。2017年佔整個集團收入的55%,到2020年上半年下降到36%。
這塊收入具體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商家使用支付寶收付款時,支付寶會收0.1%的服務費,微信支付也是(而且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這個點應該是可以談的)。我查了下,信用卡的服務費大概在0.5%到1%之間,如果是餐飲商家的話會更高些。
這一塊競爭挺激烈的。2019年中國數字交易總額是201萬億,兩家主導性的公司是螞蟻的支付寶和騰訊的微信支付,京東和美團也都有自己的支付工具。
2. 貸款
這一塊收入佔到了2020年上半年收入的39%,是最大的業務。這塊業務主要是類似於信用卡的花唄、個人借貸業務借唄以及對小微企業的貸款。
貸款業務不是螞蟻直接借錢給個人或者小微企業。螞蟻做的事情是,找到並且評估借款人,然後把這些客戶推薦給銀行,由銀行發放貸款。螞蟻賺的錢,它自己稱之為「技術服務費」。
3. 資產管理
這一塊我理解就是理財產品。經濟學人說,有170家公司在螞蟻平臺上銷售6000多種理財產品。跟貸款業務一樣,螞蟻把客戶介紹給這些公司,然後收取服務費。
4.保險
同理,螞蟻跟大型保險公司合作,幫助銷售產品,收取服務費。
第二個問題:螞蟻有多賺錢,是高利貸嗎
這個問題我用百度搜索了下。螞蟻2019年淨利潤是170億。確實不錯。但是要比起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2019年淨利潤3134億;
中國建設銀行2019年淨利潤2667億;
中國農業銀行2019年淨利潤2120.98億;
中國銀行2019年淨利潤1874億。
有篇文章諷刺說要警惕螞蟻金服變成螞蟥帝國,暗示螞蟻放高利貸。我看到時也吃了一驚,心想不至於啊,這麼大公司放高利貸可還行,央行和銀監會是吃素的嗎?
然後我查了下。
經濟學人雜誌說螞蟻的貸款,「年化利率7%~14%之間,低於小額貸款公司的利率」。
針對個人的貸款是什麼情況呢?(也是百度搜索的)
螞蟻「借唄」的日利率,0.015%到0.06%之間;
騰訊「微粒貸」的日利率,0.02%到0.05%;
招商銀行的「閃電貸」的日利率,0.042%以內;
最常見的信用卡取現日利率,一般在0.05%。
這個市場應該也是個競爭激烈的市場。大家的日利率相差不大。
第三個問題:螞蟻是個科技公司還是個金融公司
其實普通用戶並不關心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問題討論很多。
螞蟻當然希望市場把自己看成科技公司,最樸素的道理是,除了自我期許外(跟使命願景價值觀有關),市場對科技公司的估值更高。這也是為什麼螞蟻的淨利潤只是四大行的十分之一、幾十分之一,但是市值卻差不多或者更高。
如果說是為了規避監管,監管又不是傻子。工商銀行發個新聞稿說自己是科技公司,央行和銀監會就不管它了嗎?
說螞蟻是科技公司的,是因為螞蟻的確有很強的數據能力和技術能力。《經濟學人》的報導說,「它的信用風險模型包含了3000多個變量,其自動化系統可在三分鐘內決定是否發放貸款」。
說螞蟻是金融公司的,是因為螞蟻做的事情確實都是跟金融有關的。
我塞個私貨。我採訪過阿里巴巴的技術高管,討論的是阿里巴巴是商業驅動的還是技術驅動的,可能也有借鑑:
「採訪到後來,我喜歡問碰到的每一位技術人員,究竟該如何判斷,一家公司是由技術驅動的,還是由商業驅動的?
程立的回答是:當你需要要解決一個客戶問題或者解決一個行業問題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用商業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還是用技術的手段去解決問題?如果你是一家業務公司,看到一個問題,會很自然地用業務手段去解決;而如果你是技術公司,第一反應是想通過技術手段來解決。
金榕的回答要更為激進:要看這家公司是否離開技術就活不下去。有些所謂科技公司,即使沒有技術能力,也沒什麼關係。」
(程立之前是螞蟻的CTO,現在應該是阿里巴巴的CTO;金榕是阿里巴巴達摩院智能技術實驗室主任。)
但是這個問題真的是吵破頭也沒用。實質的定義權,應該還是在市場…和監管手上。
第四個問題:如何監管螞蟻
這個我真的不知道了。其實我看了很多討論,辯論雙方也很模糊,只有個立場,沒什麼細節,也就是一方認為應該嚴一點要防範風險,一方認為應該鼓勵創新一點。
我覺得首先得搞清楚,現在包括央行在內的監管機構,對螞蟻的監管,與跟對他金融機構的監管,差異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會有這些差異?為什麼這些差異好像讓金融機構也不太滿意,讓螞蟻也不太滿意(如果他們敢不太滿意的話)。
但我想說的是:
1. 對於這種大型平臺公司的監管,全世界都是在探索過程,爭論免不了;
2. 中國的情況確實跟美國不太一樣,因為中國的治理,自上而下的成分更重一些,是政府和監管在不斷放開對市場的邊界的過程;美國的治理,自下而上的成分更重一些,是市場和企業家們搞出了新問題,政府被動要做出反應。比如說吧,Facebook能影響總統大選這事兒…
3.我對中國政府的治理能力挺有信心的。中國的監管,讓一件事發生的能力不一定行,比如靠監管監管出個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一定不靠譜;但是讓一件事不發生的能力,那在大國裡肯定全世界第一,只要國家想清楚了。所以在中國擔心幾個民營公司變成帝國,想得有點多。
第五個問題:關於馬老師的演講
我的態度很明確:Great Speech ! 但就不具體討論他說的內容了,每個人都可以保留自己的觀點。
我想說的是:請大家珍惜下有馬老師(可以罵)的日子。在輿論場上,馬老師其實是個軟柿子。有見識,但是有錢沒權沒微信。這樣的人還這麼愛操心,在今天比大熊貓可要稀少。
以及,說句得罪人的話,今天科技巨頭紛爭的局面下,阿里的刪帖能力其實是被高估的。
最後,做一下利益相關聲明:不持有阿里和螞蟻股票,餘額寶累計收益32370.8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