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談
6月21日,人類迎來了本世紀最壯觀的日環食景觀,據說下一次看到要160年後。在成都,人們非常失望,陰沉的天空不過是更陰沉了一些,連太陽都沒有,日環食就更沒指望了。
但是,這並不影響人們「看到」日環食,在朋友圈和各種視頻網站中,人們可以看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日環食。人們甚至可以一直追蹤,看日環食和各地景觀結合的圖像。並不意外,朋友圈也出現了各種「創作」,還有人利用日環食進行了PS。
到底什麼是日環食的本尊,已經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過去有技術控指出,人們用手機拍攝的月亮,其實是經過「美顏」或者系統PS的,是一種合成。日環食的圖像也一樣,大多數照片,都比人們用眼睛看到的「更美」。
所謂更好的日環食不在天上,而在朋友圈或者人們手中。這就是這次日環食和過去的不同之處。日環食如果是有靈魂的,它一定會感到欣慰,這次它真正地大眾化了,顯得非常親民。
日環食引起全民追捧,罕見只是一個表面原因,更根本的原因在於,它是人們「可以捕捉的」,因而也就是可以「擁有」的。這是2020年,一個大部分人都可以用手機拍照、錄視頻,甚至在抖音直播的時代所呈現出的獨有景觀。一位在廈門的朋友發來照片,那是觀看日環食的絕佳地點,一座橋上,很多人從上午開始待在那裡,搶佔最佳機位。而在廣州,隨著天空慢慢變得陰沉,人們的熱情愈發高漲,那時恐怕才是真正的「拍一拍」。
傳統觀點來看,日環食是一種天文現象,科學家會做出科普,教大家怎麼觀測,例如不要長時間用肉眼觀看,要用一定的儀器——這種觀點看上去已經過時了。人們使用鏡頭而不是眼睛,在拍攝而不是「觀測」,天文現象也就變成了「人文景觀」。
在這個場景中,太陽黯然失色了,最光輝的是人。網紅直播的時候,日環食是配角,小姐姐小哥哥們才是主角。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可以理解這次日環食帶來的狂歡。人們需要一個「奇觀」,它越是罕見、越是沉默,就越讓人興奮,每個人都可以對日環食進行「開發利用」。
很多人在潛意識中可能把用手機拍攝日環食等同於擁有了那時的太陽,但或許這只是人們從日環食中看到的關於自我的鏡像。遠古時代人們看到這種天象會感到驚恐和不安,而如今這種不適已經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技術設備對日環食「靈韻」的破壞,日環食的「光環」在事實上已經消失了。
□張豐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