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瓣:9.2分
《神奇的費曼先生》(2013)
The Fantastic Mr Feynman
理察·費曼,大概是最不需要多加描述的諾獎得主。這位天才物理學家,似乎被賦予了無窮無盡的精力,總是樂此不彼地試圖去理解身邊的一切事物,他也顛覆了許多人對於物理學家、科學家、乃至理科生的刻板印象。
他風趣、幽默、活力四射,有著無法復刻的人格魅力,除了在專業領域取得了無可匹敵的成就,理察·費曼還將時間花在修理收音機、開保險柜、畫畫、跳舞、表演邦戈鼓、甚至翻譯瑪雅象形文字上。
我們呢?在「急功近利」的生活之外,又享受過哪些至美真理?可曾多花幾天的時間,讓思維沿著科學搭起的河床,去知識的源頭探索一番?
費曼曾說,「當科學家不知道答案時,他是無知的;當他心中大概有了猜測時,他是不確定的;即便他滿有把握時,他也會永遠留下質疑的餘地。承認自己的無知,留下質疑的餘地,這兩者對於任何發展都必不可少」。
今天向你推薦的11本書,它們或探索生命、財富、人體、宇宙、創造,或描繪語言、時間、基因、情緒……每一本都能激起你的好奇心,且留有思考餘地。
1
《生命3.0》
2015年有一個大新聞,特斯拉的創始人馬斯科捐贈了1千萬美元給一家創立了僅僅一年的組織——未來生命研究所。未來生命研究所的創始人,就是《生命3.0》這本書的作者,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終身教授,邁克斯·泰格馬克。泰格馬克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察·費曼師出同門。
泰格馬克認為,生命的複雜性越高,版本就越高,可以分為生命1.0、生命2.0和生命3.0。這本書把未來生命的各種可能性,直接搬到了你的面前,為你開啟了更廣闊更有趣的未來畫面。
2
《宇宙的起源》
我們的思想可以自由探索整個宇宙,並勇敢地去甚至連《星際迷航》都不敢造訪之處。宇宙是無限大,還是僅僅非常大?它有一個開端嗎?它會持續無限的時間,還是很長一段時間……
這是一本人人讀得懂的宇宙學科普著作。所有你關心的宇宙學話題:宇宙大爆炸、時間的起點、宇宙的基本粒子、宇宙探測、新的宇宙研究視角、各類宇宙模型(宇宙的構成、靜態宇宙模型、循環宇宙模型、恆穩態宇宙模型、膨脹宇宙模型)……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
3
《時間觀》
我們都是時間的奴隸,時間的歷史就是人類發展的歷史。今天,時間管理成為衡量成功的重要標準,準時成為對人默認的要求,效率成為工業競爭的主要戰場,而在工業革命之前,這一切都是無法想像的。
從法國大革命寫到大英博物館,作者以精闢的見解與解嘲式的幽默,綜述了關於時間的種種奇情怪癖。閱讀本書的過程就是一次讓人慾罷不能的知識之旅。
4
《莎士比亞的零》
從家裡兄弟姐妹的人數,到豌豆公主無窮的被子;從莎士比亞戲劇中對虛無概念的運用,到《戰爭與和平》中的微積分類比……除了看到歷史、文學的理性和邏輯,我們還要感受數學的溫情與詩意。
塔米特想要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數學與生活的連結,比我們每個人想像的,更為緊密。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學會應用數學思維,這種思維方式可以為我們提供解決普遍問題的新視角,幫助我們在簡單生活中創造新意義。
5
《財富的起源》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巨大財富文明的創造過程一直閃耀著亞當·斯密《國富論》的智慧之光。萬物互聯時代,傳統經濟理論到了需要改寫的關頭。埃裡克·拜因霍克的著作恰逢其時,堪稱物聯網時代的《國富論》。
面對經濟複雜性的指數級增長——物聯網、數字經濟、信息社會和智能未來,要想在殘酷的商業競爭中獲取成功,《財富的起源》為你審視經濟、掌控財富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與方法。
6
《基因之河》
在《自私的基因》中,道金斯說:「基因是不朽的……在生命的更迭交替中,基因不會被毀滅,它們會不斷向前……我們是基因的生存機器,我們完成使命後就會被遺棄,而基因是永存的。」《自私的基因》沒能回答的問題是,這些看上去永生不死的基因從何而來?又將走向何方?
在《自私的基因》出版20多年後,道金斯創作了《基因之河》,他在書中對那些多年來一直在他心頭縈繞的未解的謎題的又一次嘗試破解。道金斯將基因的傳承與發展比喻為一條DNA之河,這條河沿著時間之岸緩緩流淌。
7
《動物思維》
水獺為了適應生存規則,不斷找尋更佳的生態位;狐狸適應了城市的變化,享受著多樣性帶來的紅利;處於食物鏈底端的赤鹿,努力打破習得性無助的樊籬;雨燕翱翔於空中,時刻都在行動。
2016年另類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生物獎獲獎圖書。一位充滿激情的現代博物學家通過像動物一樣生活,與其他5種非人生命進行身心碰撞,試圖真實、完整地理解動物,為想習得「生物學思維」的讀者,找到了解動物的新方式。
8
《創造的本源》
一名偉大的科學家通常都擁有一個標誌性的稱謂,比如,「薛丁格的貓」,「巴甫洛夫的狗」。但要說哪個科學家對螞蟻最有研究,那肯定非愛德華·威爾遜莫屬。憑藉一生對螞蟻的執著研究,威爾遜兩次榮獲普立茲獎,用「威爾遜的螞蟻」來讚譽他絕對實至名歸。
創造從何而來?什麼阻礙了創造,什麼又促進了創造?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如何帶來人類的演進?本書中有著更多的跨學科交叉,不局限於人類自身的歷史觀,個性鮮明的立論,足以從不同角度啟發讀者。
9
《情緒是什麼》
科學家們宣稱,他們從大腦裡找到了情緒的秘密。然而,憤怒、內疚、焦慮、悲傷、快樂……這些陰晴不定的情緒,真的能被總結成簡單的方程式,透過神經科學、心理學或遺傳學讓人一一透視嗎?對情緒的科學描述,真的足以說明我們的感受嗎?
在《情緒是什麼》中,歐洲新銳神經科學家喬瓦尼·弗契多以科學家的理性和藝術家的筆法,分7章探討了憤怒、內疚、焦慮、悲傷、共情、快樂和愛這7種情緒,並進一步檢討了科學方法的不足與爭議。
10
《人體的故事》
這是自賈雷德·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和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之後,又一本有趣的關於人類進化的書。
他提出了「失配性疾病」的概念,即文化變革改變了我們的基因與環境的作用方式,導致了許多健康問題,譬如近視、肥胖、2型糖尿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等。他還建議用進化理論去指導創造人類健康的美好未來,這些觀點可以激發我們從一種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人類自身。
11
《思想本質》
《思想本質》整體可以分為三大部分:語言系統,思想結構,和現實世界;思想通過語言解讀現實,現實藉助語言影響思想。史蒂芬平克用豐富的證據進一步證實:語言是洞察人類天性之窗。
世界頂尖語言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經典力作。這是一位科學家對於語言和思維間關係的深思,書中的論點本身充滿魅力,在將認知科學的理論傳遞給大眾,同時也向科學界同行們做出澄清。當然,如果你能讀完這本書,就有機會捅破人性這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