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松(一):誰是HBC?

2020-12-08 攝影之友

HCB,即Henri.Cartier.Bresson 亨利.卡蒂爾.布列松,世界上最知名的攝影家之一。圍繞著「HCB」的名詞有:瑪格南、紀實攝影、街頭攝影、決定性瞬間、大師、繪畫…… 他被無數人奉為偶像,其攝影理念與作品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攝影人。但,你對布列松到底了解多少呢?為此,我們轉載了攝影札記中的「HCB」系列文章,作者為臺灣新聞學人Aura,博客(需代理)。在這系列中,你將前所未有地與這位殿堂級的攝影大師「親密接觸」。

[large_button text=」誰是布列松」 href=」http://fotomen.cn/2012/05/hcb/」 color=」red」 target=」_blank」] [large_button text=」為人誤解的「決定性瞬間」」 href=」http://fotomen.cn/2012/05/hcb/2/」 color=」red」 target=」_blank」] [large_button text=」布列松其人」 href=」http://fotomen.cn/2012/05/hcb/3/」 color=」red」 target=」_blank」]

Part 1:誰是布列松

攝影師們進去前學ABC,出來後是HCB,他是一道門,一道攝影師無法避免的門。

哪個新聞記者,可以在冷戰時代,第一位進入蘇聯採訪?哪個攝影家,可以天分高到每位攝影家都推崇他?[1]哪位藝術家,可以將自己所屬的領域,從不被承認,到羅浮宮開展?[2]

你可以從新聞記者、攝影家、藝術家去了解他,但他,還是原來的他,那就是Henri.Cartier.Bresson(亨利.卡蒂爾.布列松),他是一個時代中,大師中的大師。但是布列松自1973年後,左眼因積勞成疾,自新聞最前線退休,專心於繪畫,已少有新作,直到2004年逝世,才重燃世人對布列松的討論。

[box_left]
Henri.Cartier.Bresson 亨利.卡蒂爾.布列松
[/box_left]

布列松被視為新聞攝影之父[3],作品啟發其他攝影者,並被視為法國的國寶。在他去世之後,時任法國總統席哈克哀悼說:「布列松的過世是國家的損失,法國失去了一名真正的攝影家,真正的大師,以及他那一代中最具天賦、備受尊崇的藝術家。」 [4]

哈斯(Ernst Haas)於《抒情的人生觀》[5]曾提到:「攝影師們進去前學ABC,出來後是HCB,他是一道門,一道攝影師無法避免的門。」[6] 同是大師級的報導攝影家如此推崇他,足見其影響力。其實,布列松不止在西方攝影界享有大師級地位,連在臺灣都有眾多跟隨者,如知名攝影家阮義忠先生便被稱為是「臺灣的布列松」[7]。

由以上簡述可知,布列松的確是一位傑出的攝影記者、攝影家、藝術家。但這位大師級的人物,在臺灣卻少有人論及(也許不只是在臺灣如此),不只坊間攝影書籍的專櫃難尋其作品,連學界也少有人論述,以「全國碩博士論文網」為例,以「Cartier.Bresson」為關鍵字搜尋時,沒有找到任何論文。而後將搜尋範圍為擴大為「不限欄位」後,也僅得三篇論文[8],並且只是約略提及,可見研究布列松在臺灣並不是一門顯學。

由此看來,這位舉世知名的攝影師,在臺灣不止學界沒有給予大師般的重視,連一般攝影界的後生晚輩也對大師不甚了了,即便有著些許認識,也多是片面與闕漏,這是很大的遺憾。因此,當大師遠行之時,我在極東的島嶼以這幾篇文章,懷念新聞攝影的宗師。

布列松與妻子馬丁.弗蘭克

圖說

布列松照片,相片作者為Dennis Stock,亦為Magnum攝影師。

布列松喜歡拍照,卻不喜歡被拍,就算肖像照也多半拿著他的愛機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樣貌出現。彩色照見此。

另感謝Magnum,本系列文使用之相片均來自Magnum圖片社,往後將不另做說明,讀者可由相片中的Magnum浮水印了解來源。

延伸閱讀

[1]Michael Korda出身電影世家,父親是電影藝術指導,大伯父是製片人,二伯父是導演。不只在攝影、電影、繪畫上有專長,也擅長寫作,他認為是每一位攝影家都推崇布列松。 [2] Thames & Hudson,Henri Cartier-Bresson Photographer .High Holborn: London,1980.
值得注意的是,1956年這次展覽,是羅浮宮第一次舉辦攝影展,之前眾多攝影家想在羅浮宮辦展,均不得其門而入,這個僵局直到1956年布列松的展出才被突破。因此1956年可以說在攝影史上,是關鍵的一年。 [3] 晏山農,《凝視黑白分明的臺灣庶民史》,《新新聞》,914期〈2004年9月9日~9月15日〉。 [4]蔡筱穎,《布列松辭世》,《中國時報》,2004.08.06,版13。 [5] Ernst Haas為瑪格南南一員,是奧地利出生的報導攝影家,原先專攻藝術攝影,和布列松相識後,轉向寫實攝影,其影響力主要在於對彩色攝影的革新,除了攝影,對醫學和繪畫都有興趣。 [6] ABC指基礎,HCB則為布列松全名的縮寫。 [7] Holston, Mark Juan I-Jong: Taiwan’s Cartier-Bresson in The World , Jly,1994. [8] 研究所別分別為: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研究所、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另按:此為2004年資料。

相關焦點

  • 布列松&卡什:他們拍誰,就是誰一生中最好的照片
    第二組:加繆照片,前三張為布列松拍攝,分別是1944年、1945年、1956年,最後一張是卡什於1954 同樣出生於1908年的布列松與卡什,前者以「決定性瞬間」聞名、被譽為二十世紀的「新聞攝影之父」,後者專拍「時代的面孔」、享譽世界的肖像攝影巨匠。卡什於2002年去世,兩年後,布列松去世。
  • 萊昂納德·弗裡德-關心人類的攝影家 【布列松的選擇】NO.031
    他們穿過黑色幕布走進畫廊,當發現樓梯間底部橫陳的一具屍體時,燈光突然熄滅;周圍的場景都置於硬紙襯板之上,令觀眾戲劇性地進入實景重現當中。1972年,弗裡德加入了瑪格南圖片社。與大多數瑪格南同事一樣,弗裡德更喜歡拍攝黑白照片,使用現場光。
  • 攝影大師布列松鏡頭下的名人們,瑪麗蓮·夢露你喜歡嗎?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他是紀實攝影界教父一樣的存在,不管你喜不喜歡他、認不認可他的理念,只要是紀實攝影,你就不可避免從他門下走過。布列松偏愛黑白攝影,喜愛徠卡135旁軸相機與50mm標準鏡頭,反對裁剪照片與使用閃光燈,他認為不應幹涉現場光線,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及現代新聞攝影的創立人。拍攝的那一秒是個充滿創造力的瞬間,你所構建和表達的是生活本身所提供給你的,並且你必須憑直覺判斷何時按下快門。按下快門的那一瞬,便是攝影師所創作的,哦......是的,就是那一瞬!一旦你錯過,它將不復存在。
  • 中國電影思考:誰還需要塔可夫斯基?
    日前已故導演吳天明的《百鳥朝鳳》以製片人方勵的「一跪」求得更多院線排片,影市的過度單一化引起了人們的警惕:我們的電影市場是否為了票房,過於容忍垃圾快餐?過於苛待詩意表達、個體探索和真誠拷問?過於壓縮後者的生存和展示空間?僅僅因為後者的觀眾比前者的數量少嗎?那麼這種「少」的觀眾,是怎樣的觀眾?為了這樣的觀眾、這樣的電影,建立專門的藝術院線是否已需列上日程?   冗長晦澀的大師?
  • 《生命之樹》:大片包裝下的文藝小片,一花一世界
    要說晦澀難懂的部分,可能是片中有一段在講死去一個孩子,家人如何面對的問題,但最後又沒有交代清是誰死了怎麼死的,網上翻遍所有劇情簡介也沒有詳細介紹,難道是我看錯了還是會意錯了,這一點確實有些高深莫測。 人作為一個個體,就像大樹上面的綠葉,儘管每片葉子都不相同,但通過枝幹被全部連結在一起。任何脫離枝幹的樹葉都將會枯黃凋零走向生命的終結,人亦如此。
  • hbc 抗hbc是什麼意思醫學上 hbc陽性是B肝病毒攜帶者嗎 抗hbcl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