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是封建社會,人們信奉很多的神明,像佛教和道教都是我國人民的兩大信仰宗教,自然而然人們的禁忌和習俗都是非常多的。很多的習俗之中雖然說帶著很多的神秘色彩,但是卻是也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就比方說人們在打井的時候總是喜歡在井底放上兩隻烏龜。那麼為何古人要這麼做呢?有什麼深意嗎?

在我國的傳說裡面有關於這樣的記載,傳說在遠古時期有個人叫「鯀」。堯在位時,洪水泛濫,民不聊生,鯀就被派去了治理洪水了,鯀用的是障水法,就是在岸邊設置堤壩,但是因為水位越來越高,堤壩也就越建越高,一直治理了九年的時間,不僅是沒有把洪水給消除了,反而在決堤時,洪水的危害更是變大了。當時堯已經把皇位傳給了舜,舜在位時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就把鯀給下令處死了,可以說死得非常冤了。

後來,鯀的兒子大禹繼承了事業,大禹到處視察了河道,還檢討了鯀治水失敗的原因,廢除了障水法,改為了疏水的辦法,把流水向地勢比較低的地方疏導,經過了十三年的治理,終於是消除了洪水災禍,這之中還發生了那個世人流傳至今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表示了大禹為了治水家門不入的決心。

鯀雖然說死了,但是他是一個盡職盡責的人,對治水這件事依舊是念念不忘,化作了玄武,守護著人們。人們都信奉神靈,為了獲得鯀的保護,就在自己打井的時候放上烏龜。既是這樣,同時也取一個長命百歲的彩頭。

上面的說法都是比較迷信的,說服力肯定是不行,於是人們就開始尋找不同的答案,最終發現,很有可能是古人把烏龜放在井中,是為了讓烏龜給自己試一試水有沒有毒。水是生命之源,倘若一個人三天不喝水,就會活不下去。古代沒有自來水,家家戶戶都是靠著一口井活著,可以說井就是一家人的命脈,但是畢竟井是露天的,沒有任何的防範措施,如果有人在水裡下毒的話,就會導致自己遭受迫害,所以只要烏龜活著,就能確定水是可以用的,而且烏龜的壽命還非常長,這就給人們提醒的訊息,並且相當於養了一個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