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志所知,遠古時代, 佛山是南海中一個小孤島。 至秦時才開始逐漸在佛山南部(現環市鎮柵下東頭一帶)成陸地。屬南海郡治, 但地方荒蕪無人居住。

公元226 年,吳王孫權設置廣州, 先後才有越族「雞」、漢族「田」、「布」、「老」 四姓。清道光版《南海縣誌》內氏族只有「列」 氏而無「田」 氏,「列」氏由海上乘舟而來, 在南部成陸地方登岸,擇地居住,開荒種植,並以漁業為生,成為佛山最早的土著居民。

兩晉至南北朝時期, 由於五胡作亂和南北朝戰爭,中原一些氏族因避兵亂而先後移居於佛山,有冼、陳、梁、李、霍等姓落籍於南部和中部,即今普君南路、普君北路、仙湧街(石角村、山紫村、村尾、弼頭)、祖廟(洛水)一帶。以後子孫繁衍,各自建村, 聚族而居。直至隋代前, 人口日盛, 形成大村。隋唐之前,佛山的氏族有雞、田、布、老、陳、梁、冼、李、霍等, 後來增加區、黃、何、岑、譚、高等姓。隋統一天下,戶口比前眾,因此定名為「季華鄉」,由南海縣管轄。至唐代貞觀二年(公元628年),鄉人在塔坡岡開荒,獲得佛像, 重建塔坡寺,定名為佛山,戶口比前倍增,因而改稱為「佛山鄉」。
但以上歷代的姓氏和戶口,因缺乏史料,故無從稽考。有史可查而較大量到佛山落籍的氏族, 則在南宋時代,先後共有三次。一在建炎元年(1127 年)金滅北宋,人們南下避亂; 一在南宋度宗鹹淳九年(1273年)南雄縣珠璣巷居民因「胡妃出走」 事件牽連, 舉族南下避禍; 另一次在元兵侵宋, 南宋將滅,民眾隨宋帝南下逃難。中原人口大量南遷, 加快了佛山地方手工業、商業的繁盛發展。
南宋時代, 佛山的姓氏有: 趙、王、潘, 龐、曹、張、葉、蔡、文、楊、馮、孔、鄧、阮、劉、任、陸、蘇、歐、林、羅、周、胡、馬、麥、郭、翁、蕭、黎、謝、吳、簡、廖、杜、鄺、鄭、盧、凌、程、朱、唐、關、溫、湯、孫、姚、韓、魏、袁、邱、丘、伍、尹、倫、雷、繆、丁、石、甘、湛、司徒、侯、鮑、屈、嚴等。其餘勞、鄒、呂、莫、官、奚、餘、徐、彭、禤、仇、香、宋等姓, 是南宋以後來佛山定居的。明代氏族多少不詳, 但據明代景泰二年(1451 年)祖廟《靈應祠碑記》載, 民廬櫛比, 屋瓦鱗次, 凡三千餘家, 約2 萬人, 面積是「地袤十裡, 廣七裡」。清代乾隆十七年(1752 年),《佛山忠義鄉志》記載的姓氏有: 李、陳、梁、冼、霍、龐、黃、譚、何、黎、楊、關、岑、高、潘、布、趙、招、彭、邱(以上為明代名宦大族)、簡、左、區、張、龔、朱、馮, 許、方、吳、曹、呂、林、俞、莊、胡、談、封、周、勞、羅、邵、嚴、劉、衛、鄭、麥。除以上記述外, 清代還有老、王、魏、孔、馬、蘇、白、洪、陶、溫、郭、鄧、杜、盧、雞、列、孫、陸、韓、錢、葉、曾、廖、袁、姚、蔡、伍、餘、倪、唐、倫、顏、湛、鄒、熊、蕭、敖、謝、程、徐、邢、舒、鍾、沈、柯、鄺、顧、莫、仇、畢、崔、遊、歐、薛、範、巫、易、晏、胡、奚、歐陽、駱、戴、傅、容、香等氏族居於佛山。
民國12 年(1923 年)所修的《佛山忠義鄉志》所載的姓氏有: 李、陳、梁、冼、霍、龐、黃、譚、何、黎、楊、關、岑、高、潘、布、趙、招、彭、邱、簡、左、區、張、龔、朱、馮、許、方、吳、曹、呂、林、俞、莊、胡、談、封、周、勞、羅、邵、嚴、劉、衛、鄭、麥、任、葉、莫、駱、戴、王、蔡、傅、曾、容、盧、袁、陸、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