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給巴爾早期也譯作桑其巴魯,是位於東非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東部的一個半自治區,它包括印度洋上的桑給巴爾群島,距離大陸25-50公裡,包括了許多小島和兩個主要大島:溫古賈島主島,通常非正式地被稱為「桑給巴爾島」,面積1651km,另一個是奔巴島面積980km。桑給巴爾一度為獨立的島嶼,與阿拉伯世界有著悠久的貿易史,它與坦噶尼喀於1964年合併組成了坦尚尼亞。桑給巴爾的首府位於安古迦島上的桑給巴爾市,它的老區就是著名的石頭城,因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被列為世界遺產。近年間興起的旅遊新熱點。島上融匯著非洲傳統黑人文化、伊斯蘭文化及印度文化的混合,是這裡的一大特色。
桑給巴爾的主要工業包括香料、棕櫚屬酒椰以及旅遊業。因其在世界丁香生產中的重要性而獲得了香料群島的稱號,其他還有肉豆蔻、桂皮和黑胡椒。其生態環境以擁有特有的桑給巴爾疣猴和桑給巴爾豹而聞名於世。「桑給巴爾」這個名字可能來源于波斯語「黑人海岸」;最終是來源於阿拉伯語。有關桑給巴爾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厄立特利亞海航行記,其中提及的梅努蒂亞斯島被認為是今日桑吉巴爾。考古證據推論約於八至十世紀時已成為東非斯瓦希裡沿岸印度洋貿易據點的中心,波斯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將此處視為環印度洋貿易中轉站和防禦據點,桑給巴爾因此積累的大量財富並形成城邦國家。
根據中國歷史記載,早於南宋時期,中國已經與桑給巴爾的居民有貿易往來,如《嶺外代答》記曰「崑崙層期國」、《諸蕃志》稱之為「層拔國」、《文獻通考·三三二》、《宋史·四九零》記「層檀」、《島夷志略》記「層搖羅」等,記載島上居民有信奉回教的阿拉伯人,還有來自非洲的黑人居民。島上曾發掘出中國古青花瓷器及宋代銅錢。
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的到來標誌著歐洲影響力進入桑給巴爾,自1503年始,近200年時間桑給巴爾成為葡萄牙的領土,一開始葡萄牙採取間接統治,並未在島上修建堡壘與駐軍,與當地說阿拉伯語穆斯林菁英關係十分緊張。直到1635年,作為蒙巴薩蘇丹屠殺葡萄牙居民的回應,葡萄牙採取直接統治,派任總督與修建軍事要塞,收緊貿易和政治權力的舉動造成當地統治菁英的更加不滿,求助於阿曼蘇丹來驅趕歐洲勢力。1698年,桑給巴爾成為阿曼的勢力範圍,有別於葡萄牙人與當地人的徵服者與被徵服者關係,阿曼被桑給巴爾人視為商業上有力的贊助人,並主動邀請阿曼人移居當地。
十九世紀初,英國開始推行廢止奴隸販賣政策,而桑給巴爾作為西印度洋奴隸交易中心首當其衝,1822年英國與阿曼蘇丹國籤訂莫雷斯比條約,限制阿曼對外奴隸交易的範圍,為了補充市場縮小的損失,阿曼蘇丹轉而發展對內奴隸交易,1832年,阿曼將首都遷移至桑給巴爾石頭城[10],並獎勵丁香種植園發展。1856年,阿曼蘇丹賽義德·本·蘇爾坦去世,將阿曼本部和桑給巴爾分給兩個兒子繼承,桑吉巴爾親王國因此建立。領地除了溫古賈島和奔巴島外,還包含東非沿岸的津芝以及遠達剛果河畔金杜的貿易路線,但至1886,兩島之外的大陸領地在英國與德國的合謀下已皆盡喪失。1890年,桑吉巴爾親王國成為英國的保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