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歷史上,有一個被稱為"下南洋"的大規模移民潮。下南洋的洪流時期,我國遷徙過去的移民人數可能有數百萬。
當時,歐洲列強統治下的南洋各區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以推進開發過程。而當時的中國烽鼓不息,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艱難。福建、廣東一代的百姓為了躲避戰亂、維持生計,就一批一批地到毗鄰的南洋區域謀生。
被稱為"印尼華人之光"的張鴻南就是在這個時期去到了南洋,最後靠自己的勞動與智慧打拼為印尼一代首富。
背井離鄉謀生計
張鴻南是廣東省梅縣人,他出生於1861年。張鴻南的家中人口眾多,他有七個兄弟,一個妹妹。而這十口之家僅靠父親的小雜貨店維持生計,所以從小生活貧困。
只讀了幾年私塾的張鴻南就因為經濟壓力被迫輟學在家。輟學後的張鴻南與長他十歲的哥哥張煜南一起在家鄉做起了米谷生意。但因為梅縣當時地痛民貧,米店經營慘澹,很快就倒閉了。
哥哥張煜南在米店倒閉後,決定另謀出路。當時家鄉有很多人遠渡南洋做生意,並且有很多人因此改變了家庭的命運。這給年輕的張煜南點亮了希望,他也決定去闖一闖。隻身來到南洋的張煜南投靠在華僑張弼士的門下。
張煜南很有經營的頭腦和天賦,也很勤奮努力,很快張弼士看到了他的才能,並對他委以重任。張煜南也因此攢了不少積蓄。有了足夠的資本後,他決定自立門戶,並將事業重心轉移到了荷蘭殖民者開始侵略的棉蘭地區。
在那裡,他與張弼士合夥創辦了公司,主營墾荒種植的橡膠、椰子、咖啡等。後來他們又一起開辦了日裡銀行,隨後張煜南又開辦了商行。生意越做越大的張煜南一躍成為了當地華僑首富。
大展宏圖,蒸蒸日上
就在哥哥背井離鄉後不久,他們的父親就去世了。張鴻南覺得經營自家的雜貨店實在難以施展自己的宏圖壯志,就將母親託付給其他兄妹,遠渡重洋來到棉蘭投奔哥哥。張鴻南踏實勤奮,認真細緻,哥哥委任他擔任公司的總管,負責公司財務帳目。
在兄弟兩人的銳意經營下,他們的企業迅速發展。後來,一個荷蘭人的大種植園因為經營不善,瀕臨倒閉,張氏兄弟倆抓住時機,購下了這個種植園。他們僱傭了一個荷蘭人主管種植園,要知道當時還沒有種植園主有能力像他們一樣僱傭白人當其總管。
後來,張弼士在清政府的邀請下回國創辦中國通商銀行。因為知道張鴻南經營有道,就將自己的產業放心地交給了張鴻南代管。一時間,張氏兄弟在東南亞華僑財團中佔據了至關重要的地位。
在之後的幾年間,張鴻南的事業版圖迅速擴展。他合股創辦遠揚航洋公司,在巴達維亞參與籌辦銀行。張鴻南不僅在棉蘭的企業蒸蒸日上,在爪哇島的產業也日升月恆。事業上風生水起的張鴻南,在家庭方面也沒有停滯不前,他娶了一位歐洲美女為妻,家庭幸福美滿。
富不忘本,心繫祖國
事業有成的張氏兄弟也不忘回饋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他們出資在棉蘭創建了一所學校,對其他區域的中華學校也捐獻大量資金。
為了收容當地的麻風病人,他們捐設了一所專門的醫院。還捐建了一所醫藥免費的醫院,讓當地的貧困者可以看得起病。
為了當地居民出行的便利,出資建造了日裡河大橋。他們的一系列善舉,讓棉蘭人民對他們崇敬無比,進一步提高了他們在當地的聲望。
遠在海外,但祖國時刻在張鴻南倆兄弟的心中。他們為清政府海軍的擴充提供了大量經濟支持,祖國有旱災、鬧饑荒,他們也立馬捐款救濟災民。
為了祖國及家鄉的教育事業發展,他們捐建學校,捐款支持優秀著作的出版。為了祖國經濟發展,他們捐獻了30萬元,以鼓勵"實業救國",振興祖國實業。
在聽到同鄉的同盟會成員謝逸橋對三民主義學說的介紹後,張鴻南義無反顧地帶頭為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起義捐獻了一大筆資金。後來,民國成立,孫中山專門題字"博愛"來表彰他愛國的拳拳之心。
1903年,為推進"實業救國"理想的進程,已被邀回國的哥哥張煜南向清政府建議修建潮汕鐵路。這個提議獲得批准後,張鴻南兄弟倆立即為興建鐵路籌措資金。這條鐵路歷時三年後全線完工。
潮汕鐵路是中國近代史上首條由華僑投資興建的純商辦鐵路。它全長39公裡,加上後來又加築的意溪支線,總長42公裡。這條鐵路便利了潮汕地區的交通,推動了當地商業貿易和經濟發展。
但是,這條鐵路後來被侵略者破壞了。雖然只存在了33年,但是它代表的張氏兄弟的愛國之心卻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後來,哥哥去世了。張鴻南繼續發展兄弟兩人的事業,繼任了"甲必丹"後又升為華人"瑪腰",被人尊稱為"雄視一方的張瑪腰"。
1921年,61歲的張鴻南在棉蘭因病去世。出殯時,來自四面八方、不同國籍的人們,紛紛趕來參加他的葬禮,由此可見,他在南洋地區的聲望之高、名聲之大。
如今,重回張鴻南故裡,在這裡守候的後人已沒了華人模樣,但是我們能從他典型的中式住所以及他生平的事跡看出他對祖國深深地眷戀、濃濃的思念。
結語
當年遠渡重洋的華人們精耕細作、兢兢業業,他們所付出的勞動與智慧,使當地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甚至可以說使荒蕪的南洋之地容光煥發。
同時,在那個華人飽受歧視的年代裡,他們靠自己的努力,在異國他鄉證明了中國人超群絕倫的實力。他們當中,有許多像張鴻南兄弟這樣的人物,當初背井離鄉,功成名就後不忘報效祖國。無論在哪裡,都不會忘記,自己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