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應急管理部舉行防汛防颱風新聞發布會。
據介紹,颱風「利奇馬」是70年來登陸華東地區的第三強風,風雨強度大、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但與同級別強颱風相比,今年「利奇馬」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最少、經濟損失最小。
會上,就消防救援隊伍在此次「利奇馬」災害過程中的救援策略,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副局長瓊色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進行了解答。
瓊色稱,針對颱風「利奇馬」風雨強度大、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的特點,在國家防總和應急部以及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統一指揮下,全國消防救援隊伍緊盯「不死人、少傷人、少損失」的目標,全員動員、主動出擊,強化三項措施,全力組織開展救援行動。
一是災前注重研判,前置優勢力量。災前在颱風可能正面登陸,易形成風暴潮衝擊的沿海沿江地區,例如機場、石油化工、碼頭港口等重點場所和重大項目工程單位,前置消防救援力量和裝備物資。比如,在易發生建築物倒塌、廣告牌墜落的地區提前調集破拆、挖掘等重型機械,颱風「利奇馬」登陸前,浙江、上海、江蘇、山東、遼寧五個重點省市的3.6萬餘名消防救援指戰員已全部集結布防,進入「戰時狀態」。
二是災中全力救人,編隊科學施救。颱風登陸時,消防救援前方指揮部指揮機動力量和保障團隊,組織各類應急救援力量,全力救助轉移遇險群眾。涉及到水域救援的,以舟艇為單位採取編組協同作業、逐戶搜尋救人的方法,提高救援的效率。涉及到泥石流、建築坍塌救援的區域,以輕、重型搜救隊為單位,按照「現場管控、搜索定位、破拆通道、救護傷員、安全轉運」的程序展開救援行動。涉及到車輛事故與高空山嶽救援的現場,以專業機動隊為單位,利用破拆等專業裝備,科學高效施救,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
三是災後排危除險,主動作為擔當。各地組建100至400人規模的省級消防抗洪搶險突擊隊,做到模塊化編組、摩託化運送,有效提高應對大規模、大範圍災情的機動性和針對性。颱風過境以後,變被動接警為主動出擊,組建小型機動隊,深入受災區域巡查搜救,並主動擔當道路清障、抽水排澇、清理高空墜物等救援救助任務。
據統計,這次遭遇颱風襲擊的天津、河北、遼寧、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等消防救援隊伍,共參加防臺抗洪搶險救援行動6609起,出動指戰員4.6萬餘人次,消防車7061輛次,舟艇613艘次,營救遇險被困和疏散轉移群眾14370人,其中清除障礙物3140起,道路交通救援行動261起,房屋倒塌救援307起,排澇救援行動2827起,山洪泥石流搶險救援74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