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兒說了,大暑小暑,上蒸下煮。這倆節氣正好趕上伏天兒,自打這一入了伏,見天兒悶熱也真是夠嗆。這不,磚爺已經連續數日熱到自動臥倒在滅火器底下,也不知道這招管不管用。
不比如今的我們,外頭再熱,只要躲進空調屋裡瞬間就暑氣全無,在一百年前的舊京,可沒有這些福利待遇,那麼當時的北京人是靠什麼熬過這苦夏的呢?
坐在宅門前納涼的孩子們
北京的夏天酷熱難耐,待到三伏天更是一出門就一身汗。咱都知道夏天最重要的就是防曬,而老北京人顯然也深諳此道。
「天棚、魚缸、石榴樹」是舊京一景,一到了夏天,甭管是家裡還是外頭的商鋪,都得請「棚鋪」的夥計搭上天棚,遮住豔陽的炙熱。
南池子一家老醬園門前搭起的天棚
《燕都雜詠》中記載:「涼棚高爽出簷端,庭院深深署欲闌。換得亮窗糊冷布,添層捲紙避風寒。」
天棚用的材料主要是席箔、竹竿、杉篙等,走在下面,體感溫度頓時能下降好幾度。不過天棚有兩個弊端,一是容易招賊,二是容易起火,後來也就慢慢不用了。
地安門大街一處布店的天棚
早年間,皇帝到了夏天知道要去圓明園避暑,後來民國年間皇家園林解禁,老百姓也紛紛前往昔日的皇家園林享受清涼 。
逛北海的小姐姐們
不過,當時北京另有三處平民消夏勝地,更加受百姓歡迎,一是地安門外什剎海;一是東便門外二間;一是西直門外高梁橋。尤其是什剎海,一到夏天,到處都是供人消夏的露天攤販。
什剎海的露天小攤
什剎海風景怡人,楊柳低垂,盈水荷花。單單是漫步在水邊就已經讓人覺得心曠神怡。西邊的河提道路寬闊,商戶慢慢聚集成集市,後來闢為荷花市場,每年從端午節開始搭棚設攤,數十年來,成了別具一格的廟會式的消夏場所。
什剎海
什剎海之所以能消夏,主要是有很多搭到水面上的茶棚。您想想,夏日傍晚,清風拂水,荷香幽幽,三五好友,品茶閒談,看夕陽西下,您還覺得熱麼?
從茶棚望去,滿眼都是荷花
那麼什剎海這些攤販都是買什麼的呢?這就要說到老北京人的消夏利器——冰食!現在年輕人靠奶茶續命,可您要知道,過去老北京過夏天可都是靠這些五花八門的冰食(冷飲)保命啊……
什剎海賣酸梅湯的小攤
「哎——酸梅湯啊真甜哪,
哎——這玉泉山的水,駱駝給我馱,
南來的蜜蜂來搭窩
哎——買一碗來嘗一嘗,不涼不要錢」!
伴隨著冰盞清脆的敲擊聲,酸梅湯的吆喝聲傳到人耳朵裡,就讓人精神一震。在北京的冰食大軍中,酸梅湯的地位非常顯赫。
天橋的露天集市上喝酸梅湯的婦人
清乾隆年間,詩人楊米人所著《都門竹枝詞》上雲:「銅碗聲聲街裡喚,一甌冰水和梅湯。」老北京人喝的酸梅湯是從清宮御膳房傳到民間的清暑解渴飲料,素有「清宮異寶,御製烏梅湯」之說。
半黃的梅子煙燻後即成烏梅,烏梅泡水有止渴調中、生津潤喉、止咳祛痰等功效。酸梅湯的製作是將烏梅泡發後放入桂花、蜂蜜、冰糖加水進行熬製而成。
西三座門大街買冰水的,看樣子就是酸梅湯
老北京的冰食還有冰淇淋的前身雪花酪、冰鎮綠豆湯和涼粉等等。
什剎海賣綠豆湯的小攤
涼粉也很有代表性,有甜口兒的也有鹹口兒的。《故都食物百詠》中寫道「粉有撥魚與刮條,潔明歷歷水中漂。讓君選擇讓君飽,主管酸辣不管消。」這種涼粉是用綠豆澱粉做的,類似西安的涼皮兒,刨成條裝在碗裡,澆上醬油、醋、蒜泥、麻醬,愛吃辣還能加點辣椒油。
甜口兒的叫「玻璃粉」,就是用藕粉或瓊脂熬熬成的凍兒,一般澆上冰鎮的糖水出售,就圖吃個涼快。
鐘樓前的涼粉攤
在三十年代,北京的大街小巷最常見的還有賣冰棍的,多是推個小車沿街售賣。
鐘樓前賣冰棍的小攤
小推車上一般寫著「衛生冰棍」、「衛生熟水冰棍」之類的,雖然和現在的高級冰淇淋比不了,但是吃了這跟冰棍,才不枉在北京熬了一夏天啊。
說了這么半天,防曬+冷飲貌似還是夏天永恆的主題,只是天棚變成了遮陽傘,茶棚變成了咖啡館,冰棍變成了Gelato,唯有酸梅湯的酷爽和綠豆湯的清甜,還將現在的北京人和悠長的舊京記憶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正陽書局磚讀空間」,如需轉載請至公眾號後臺聯繫。
歡迎關注書局官微:正陽書局磚讀空間(zysjzd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