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神經
身體各部位
在大腦身體感覺皮質及運動皮質中所佔的比例,
與身體各部位的敏感度成正比。
頂葉中的部分大腦皮層參與觸覺信息的處理,位於中央溝後的初級軀體感覺皮層。當體表有接觸的時候,體感皮層的神經元就形成興奮。但是身體在大腦皮層中的表現和體表面積的比例並不相同。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加拿大神經外科醫生 Wilder penfield(1891~1976)博士畫了一幅體覺皮層區的圖。通過刺激正在接受手術的癲癇症病人的大腦皮層, Penfield醫生根據病人描述記錄下他們的感覺,通過觀察引起身體不同部位感覺的大腦皮層在腦中的位置,便將其紀錄繪製成為「感覺地圖」(Homunculus),之後又用相同的手法找出控制人體全身所有部位肌肉的「運動地圖」。
圖中,雖然軀體和四肢佔人體的絕大部分,但是在大腦皮層中的投射區所佔的比例卻不大,而面部和手在大腦皮層中的投射區卻佔了很大的比例。這是因為軀幹感覺區的分布取決與身體部位的敏感性和軀體不同部位感受器的分布密度。
面部和手等感受器分布密度高的部位,在大腦皮層中的投射區比較大。如果按照在大腦皮層區的投射比例來恢復一個人體,將會出現一個比較可笑的圖畫:大大的腦袋,粗壯的手,腿卻細小而殘缺不全。這就成了我們通常所說的侏儒了。
比較一下你的指尖跟腿部的敏感性。要了解身體不同部位敏感性,試試敏感性的差異。
繪製大腦地圖:起源於1861年法國外科醫師保羅·布洛卡(Paul Broca)發現了腦中與說話有關的領域,使腦地圖踏出第一步。有個男病人,只能發出「坦」的聲音,醫院的人都叫他「坦」先生。
當他死後,保羅·布洛卡將他進行解剖,發現左額葉(額頭後方的部位)有個部分受到傷害,所以推測他受傷的部位負責說話,以後這個部位便稱為布洛卡區(Broca『s Area)
懷爾德·格雷夫斯·潘菲爾德[Wilder Graves Penfield1891.01.26-1976.04.05],加拿大神經外科醫生、神經生理學家,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Spokane)市,逝於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婁。
1.發展了對某種形式的癲癇的神經外科治療;
2.更好地理解了人的大腦皮層的功能組織;
3.發現了對人類大腦皮層的某些部位進行電刺激會喚起對過去生活經驗的生動回憶,即一種早期生活事件的「倒敘」。
1950年,潘菲爾德和拉斯穆森(Theodore Brown Rasmussen, 1910-2002)共同繪製出一幅人類感覺區和運動區的大腦皮質機能定位圖。頭大,身體小,手大,金蓮腳。
這個變形的人體圖,被稱為 homunculus,意思是「小矮人」。小矮人身體模型圖說明大腦皮質中有多少注意力集中到機體的各種不同部位,所展示的部位越大說明這部分越重要。
大腦關係研究是以他作為神經外科醫生和大腦研究者的經驗為基礎的,具有獨創性和挑戰性。他反對把精神與大腦活動等同起來,承認大腦死亡以後精神存在的可能性。
潘菲爾德曾於 1975 年指出:「不管精神是真正獨立的要素(儘管某個方面還不明確),還是神經元活動的表現,都必須等待進一步的科學根據作出證明。」然而,他同時又寫道:「雖然每個認真推敲的人一定會問那兒問題,但是目前科學還不能夠對於人死亡後是否存在的問題作出任何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