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葉猴出生時一身都是黃色的
比大熊貓還要稀少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葉猴終於被從滅絕的邊緣搶救回來了。
最近每當在給來人介紹時,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白頭葉猴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王愛龍臉上都掛著自豪。
白頭葉猴——亞洲靈長類動物中瀕臨滅絕的一種,現在只有在中國的廣西能夠看到它們的蹤影。由於它們以樹葉和水果為食,故又稱葉猴。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廣西的岜盆自然保護區和板利自然保護區剩下的白頭葉猴都只有80餘只,那時廣西所有的白頭葉猴加起來估計也就200多隻,已經處於極其瀕危的狀態。但是經過多方面持續努力,目前白頭葉猴的總數已經達到了800隻左右,總算避免了很快滅絕的危險。」
被公認為世界最稀有的猴類
白頭葉猴至今已有300多萬年的生存歷史,是全球25種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被公認為世界最稀有的猴類。在我國現在所存在的黑葉猴、白頭葉猴、長尾葉猴、菲氏葉猴、戴帽葉猴和白臀葉猴6種葉猴中,儘管它們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但只有白頭葉猴為我國所獨有,並且僅分布在廣西左江和明江之間的一個十分狹小的三角形地帶內,面積不足200平方公裡。
「目前國外還沒有白頭葉猴活體和標本,國內也只有少數兩個地方有人工飼養的白頭葉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黃乘明表示,在這樣的局面下,廣西當地保護好白頭葉猴就顯得至關重要,如果這裡的白頭葉猴因為保護不慎出現滅絕,則標誌著白頭葉猴這個物種在地球上的徹底消失。
王愛龍表示,儘管現在白頭葉猴的數量還在繼續回升,在保護區和有關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它們的繁衍趨勢也在繼續向好,但是目前,對其保護依舊不能掉以輕心。
比如2009年廣西大旱,生活在喀斯特石山區的白頭葉猴飲水就發生了很大困難。黃乘明說,雖然白頭葉猴居住區域的年降水量可以達到1900-2000毫米,但是降雨一停,雨水就很快順著喀斯特石山石縫流到地下河,要是乾旱的時間長了,它們的喝水就是一個大問題。
為了解決白頭葉猴的飲水問題,很多科研和動物保護人士上山給白頭葉猴送水,設置供水點。
建立保護區有效遏制獵殺現象
王愛龍說,近100年來,白頭葉猴一步步滑入滅絕的邊緣。由於人類在廣西一些白頭葉猴的棲息地活動加劇,不停地在這裡進行開荒種地和砍伐,白頭葉猴的生活空間大大被壓縮,並且被瓜分成了十多個彼此孤立的地方小群體,群體之間的繁衍和交流嚴重受到影響。另外,當地曾經長時間存在製作一種叫做「烏猿酒」藥酒的習慣,很多人使用黑葉猴、白頭葉猴當做了藥酒的重要原料,導致長期地捕殺白頭葉猴,這是造成白頭葉猴數量急劇下降的主要原因。
為了拯救珍貴的白頭葉猴,廣西建立了岜盆和板利白頭葉猴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建立以後,大肆獵殺白頭葉猴的現象才得到有效遏制,此後它們的數量開始了逐步回升。」黃乘明說。
保護區和老百姓籤訂了保護協議,讓他們一起參與保護白頭葉猴的行動,為了提高老百姓的積極性,他們還建立了生態保護基金,每年按每畝地4.5元的標準對保護區的老百姓進行生態補償。從2010年開始,其保護標準還將提高到每畝10元的標準。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潘文石,是我國著名大熊貓研究專家。目前,潘文石已將自己的野外研究重心從秦嶺大熊貓研究基地轉移到廣西崇左,在這裡他帶領一支團隊研究珍稀動物白頭葉猴。他說,由於白頭葉猴與人類的親緣關係較近,有複雜的社會形態,它們的研究價值並不亞於大熊貓,從它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中,甚至可以找到早期人類社會生活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