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保潔員——白頭葉猴
白頭葉猴隸屬於哺乳動物綱,靈長目,猴科,烏葉猴屬,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更是我國特有的靈長類動物。白頭葉猴僅分布在廣西崇左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廣西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全球種群數量約1300 只,其中90% 以上分布在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白頭葉猴保護區板利片區/攝影:蒙新良
廣西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廣西崇左市江州區、扶綏縣、大新縣和寧明縣境內,保護區面積2.5 萬公頃,包括岜盆、大陵、馱逐和板利四個片區。保護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南的亞熱帶南緣和熱帶北緣交界,為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地貌,年均降雨量1200mm 以上。峰叢窪地、峰林谷地、微型溶洞交織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豐富而獨特的動植物資源。保護區內已知脊椎動物5 綱34 目97 科381 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白頭葉猴、黑葉猴、熊猴、雲豹、林麝、蟒蛇等6 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有白鷳、獼猴、蜂猴、蛇雕、冠斑犀鳥、大靈貓等27 種。已知野生維管束植物有176 科792 屬1549 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叉葉蘇鐵、石山蘇鐵和鏽毛蘇鐵3 種。白頭葉猴分布在保護區的岜盆、板利和大陵片區。
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貌/攝影:嚴造新
廣西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廣西崇左市龍州和寧明兩縣境內,保護區總面積1.07 萬公頃,由隴呼、弄崗、隴山三片組成,是我國唯一一處保護北熱帶石灰巖季節性雨林生態系統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弄崗保護區生物多樣性豐富,是中國桂西南石灰巖植物薈萃中心。弄崗保護區共記錄陸生脊椎動物共計412 種,其中兩棲類28 種,爬行類65 種。有維管植物1760 種,其中蕨植物中國特有種39 種、種子植物廣西特有種101 種、巖溶特有植物278 種、珍稀瀕危植物33 種。白頭葉猴僅分布在弄崗保護區隴山片,是國內除崇左保護區外另一個主要保護區,分布有10% 左右的白頭葉猴。
葉猴,顧名思義是一類主要以樹葉為食的非人靈長類,它們有著修長的身體,超過體長的尾巴、成年體重在8-12kg 的共同特點。它們擅長於在樹叢中或是石山上攀爬、飛奔和跳躍,長長的尾巴幫助它們起到平衡作用。
白頭葉猴成年的黑白色與嬰猴的橘紅色
攝影:梁霽鵬、湯練宗
葉猴的成年體色為灰色、深灰色、黑色,部分部位夾雜白色、金黃色,但是它們的幼體毛色均與成體有明顯的差異,為淺黃色、黃色和橘紅色,隨著年齡增長,幼猴的毛色慢慢變化,約2~3 歲時變成父母的毛色。
繁殖群的成員/攝影:梁霽鵬、湯練宗
大多數葉猴類的家庭結構很相似,為一雄多雌的母系社會。繁殖群由一隻成年公猴、多隻成年母猴和多隻未成年小猴組成,每群繁殖群佔領幾個山頭作為猴群的領地,為猴群提供了食物、隱蔽場所和夜宿點的保障。
繁殖群中,公猴擔負著警戒和保衛猴群安全的作用,要防止其他的公猴誘拐繁殖群的母猴,同時享有與猴群中的成年母猴交配繁殖自己後代的特權。當猴群相遇或是發現不安全因素時,成年公猴通過叫聲發出警示,提醒對方猴群不要進入自己的領地,避免發生衝突。
爭奪戰中受傷的公猴/攝影:梁霽鵬、湯練宗
繁殖群中,母猴是猴群的核心,是相對固定的成員,而成年公猴是通過激烈的打鬥,打敗並趕走了前一任公猴,取而代之進入猴群,繼承了前任公猴的妻妾和領地,而被趕出繁殖群的前任公猴只能離開,成為孤猴,終老而死。此時的成年公猴,身強力壯,精力充沛,快速地繁殖自己的後代。四年過後,隨著年齡增大、體力下降,同樣面臨被打敗並取代的命運。這樣周而復始地延續著。
繁殖群中,嬰猴從出生那一刻起,不同的性別就面臨著截然不同的命運。雌性在4 歲左右性成熟,留在出生群中與母系成員一道參與繁殖後代的任務;而雄性在4 歲左右性成熟前,必須離開出生群,加入到周邊的臨時全雄群,一邊成長,一邊等待時機,一旦身強力壯、精力充沛就挑戰非出生群裡的公猴,打敗並取而代之。隨著一隻一隻年輕的公猴成功進入繁殖群,臨時的全雄群就慢慢解散,而隨著一隻只剛剛離開父母的小公猴的加入,新的臨時全雄群又慢慢形成。臨時的全雄群活動的範圍很大,包括了多個繁殖群的領地,伺機尋找機會。
繁殖群的周圍危機四伏,全雄群的公猴們虎視眈眈,所以一雄多雌繁殖群的成員數是受到限制的,一般猴群數量20 只左右。一旦猴群數量過大,成年公猴保衛和管理能力有限,就會有一部分母猴被其他的成年公猴誘拐離開,尋找新的領地,成立新的繁殖群。
白頭葉猴保護區長期跟蹤觀察的拇指山繁殖群,就很好地詮釋了白頭葉猴的家庭形成歷程。
2015 年底,拇指山繁殖群發生了激烈的爭鬥,原來的公猴被替換,並被趕出了猴群成為孤猴。新上任的公猴雖然接管了原來的9 只成年母猴,但是它依然十分緊張,時刻保持著高度警惕。
2016 年身強力壯和精力充沛的新任成年公猴,加緊與繁殖群中的成年母猴交配,成功懷孕後,經過6 個月左右的孕期。當年的第1 只小猴於4 月6 日出生,緊接著第2 只、第3 只直到12 月25 日第9 只小猴出生。猴群成員一年內增加到19 只。
攝影師拍下了這十分難得的全家福照片。
2016年拇指山繁殖群9隻成年母猴繁殖9隻幼猴
攝影:蒙新良
到2018 年,第10 只小猴於3 月初出生了,這意味著有一隻成年母猴3 年時間內又繁殖了第2 胎。緊接著第11 只、第12 只相繼出生。猴群的數量由最初建立的10 只,翻了一倍變成了22 只。此時,成年公猴的管理能力和保護能力再次受到挑戰。2018 年底,在來自全雄群的一隻強壯的公猴不斷挑戰下,老公猴終於抵擋不住了,被迫拋棄了14 只母猴和小猴,帶著7 只母猴和小猴狼狽地出逃了,另找一片石山生存下來。
與眾多的非人靈長類不同,白頭葉猴與分布在中國、越南、寮國一帶的黑葉猴、金頭葉猴、德氏葉猴、越南烏葉猴、寮國烏葉猴和印支烏葉猴的棲息地相同,僅局限分布在喀斯特石山地區,故又稱為石山葉猴。
生活在喀斯特石山環境的靈長類必須要迎接石山環境的挑戰,克服石山環境的困難,才能成為石山棲息地中的成功者。白頭葉猴成功地戰勝了環境的挑戰,成為最適應喀斯特石山環境的靈長類。
奧秘之一,石山環境幾乎沒有地表水,白頭葉猴如何解決飲水的問題?
奧秘之二,石山環境溫差大,披著一身黑色長毛的白頭葉猴如何躲避酷熱?
奧秘之三,石山環境中處處都是懸崖峭壁,白頭葉猴如何應對?
奧秘之四,石山環境破碎化程度極高、人為幹擾大,白頭葉猴如何適應?
採食嫩葉/攝影:梁霽鵬、湯練宗
白頭葉猴不愧是喀斯特石山精靈,是戰勝困難的挑戰者。沒有地表水,沒有機會喝水,白頭葉猴採取了從食物中獲得絕大部分身體所需水分的對策,解決了對地表水的依賴。白頭葉猴喜歡採食嫩葉、嫩芽、嫩枝、花和果實,不僅因為這些食物纖維素含量低、可口,更重要的是這些食物的含水量超過了70% 以上。春夏季節,晝夜溫差大,清晨這些食物上掛滿了露珠,成為了白頭葉猴重要的水分來源。研究顯示,每天白頭葉猴從食物中獲得80% 的水分需求。
飛巖走壁的本領/攝影:梁霽鵬、湯練宗
酷熱的夏季是白頭葉猴最難受的季節,中午時分裸露的巖石表面溫度高達63.2℃,空氣溫度44. 8℃,樹林下的溫度最低37.4℃。清晨時分,聰明的白頭葉猴早早地完成了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待氣溫升高之前它們就躲到了樹蔭底下,直到太陽落山,氣溫下降才開始一天中的第二次覓食。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它們都躲在溫度最低的環境中。這樣的好處在於既獲得了充足的水分,又躲過了酷熱。
白頭葉猴的門牌號碼/攝影:梁霽鵬、湯練宗
懸崖峭壁佔了石山環境表面面積的5%~10%,不少懸崖峭壁上還形成了天然的石洞或平臺。懸崖峭壁對於四足攀爬的陸生動物來說就是一道無法逾越的坎,危險重重。然而,白頭葉猴不但跨過了這道坎,掌握了飛巖走壁的技巧,還利用懸崖峭壁上的石洞或石壁度過最危險的黑夜。因為,懸崖峭壁是捕食者不可觸及的。日積月累,在白頭葉猴過夜的石洞或石壁的下方蓋上了厚厚的一層黑褐色的糞尿痕跡,成了白頭葉猴的「門牌號碼」。
義務巡護員/攝影:梁霽鵬、湯練宗
白頭葉猴生存的喀斯特石山,棲息地破碎化十分嚴重。石山的山腳是當地群眾開墾的耕地,種植著大片大片的甘蔗。當然也有管理甘蔗地的大量人員和車輛的來來往往。得益於白頭葉猴保護區建立後的大量宣傳教育、社區共管的工作,當地群眾不僅積極參與白頭葉猴的保護、舉報亂砍濫伐森林和非法獵捕動物的違法犯罪行為,而且積極支持政府的退耕還林工作。現在當地群眾和白頭葉猴互不幹擾,和諧共存,白頭葉猴成為保護區的「義務巡護員」。
(來源:地球雜誌 作者:黃乘明 吳堅寶 等)
原標題:《自然生靈 | 白頭葉猴》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