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上古神話中,炎黃和蚩尤之間進行的逐鹿之戰,是一個影響深遠的大決戰。這場決戰中炎帝和黃帝領導的部落取得了勝利,蚩尤戰敗後退守西南大山,從此炎黃部落開始在中原大地上繁衍聲息,並創造出了燦爛的文化。
據說在逐鹿之戰中,皇帝的坐騎是飛龍,而蚩尤的坐騎是「食鐵獸」,經過考證,「食鐵獸」就是我們現在的大熊貓。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四川的一些古籍中,就曾將熊貓視為「食鐵獸」,如果從字面意思上理解,那就是以鐵為食的獸類,但我們知道在自然界這種動物是不存在的。之所以把大熊貓叫食鐵獸,是因為大熊貓主要以竹子為食,很難補充鹽分,所以大熊貓找不到鹽的情況下,偶爾會闖入村民的家裡舔食鐵鍋中的鹽分,偶爾還會把鐵鍋咬壞。古人就因此認為大熊貓對鐵鍋感興趣,所以將它稱作了「食鐵獸」。
在古代,食鐵獸雖然很少傷人,但依然是一種令人畏懼的猛獸。試想一下,一種連鐵鍋都不放過的猛獸,牙齒該有多鋒利啊。
現代生物學研究發現,雖然大熊貓的體重只有北極熊的四分之一,但其牙齒的咬合力卻僅次於獅子。大熊貓的犬齒咬合力達到了1298.7牛,而獅子才只有1314.7牛。在缺乏掠食性猛獸的西南地區,成年大熊貓基本上沒有任何對手。
怪不得當年蚩尤的大軍要以「食鐵獸」為坐騎了。但是隨著自然的進化,大熊貓已經從雜食性動物進化成了專門以竹子為食的動物,由於竹子的營養成分很低,所以大熊貓每天必須吃大量的竹子才能維持能量消耗,而且大熊貓基本上很少劇烈運動,所以現在還想用大熊貓當坐騎,已經很難實現了。
現在的大熊貓作為國寶,靠賣萌就能過得很滋潤,曾經的食鐵獸已經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