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頻統計詞雲圖
數據源:中國鯨類保護聯盟官網
製圖/李苗
(本文原刊於《107調查》第五十六期第六、七版。本文版權歸《107調查》所有,如需轉載,請在公眾號《107調查》後臺留言或聯繫郵箱investigation107@163.com)
作者|李苗
文編|李佳露 唐子曄
事實核查|王妍
監製|李鑫
虎鯨有著複雜的社會活動,他們的社群以年長的雌鯨為主導。作為頂級捕獵者,虎鯨會合作獵食哺乳動物。且虎鯨性格通常很友好,很少有野生虎鯨相互攻擊的案例,而攻擊人類致死的報告更是幾乎沒有。
但在海洋館裡,一群毫無社會聯繫的鯨豚被圈養在一起,狹小的空間讓這些鯨豚難以在發生矛盾時進行逃避;加上圈養產生的精神壓力,攻擊行為發生的概率將大大增加。
提利庫姆在備受親子分離、同伴欺凌、勞累飢餓的痛苦之後精神幾近失常。20年內,這已是它背負的第三條人命。這些案例並非獨立事件,圈養虎鯨對人類的攻擊行為在世界範圍內的海洋館均有報告記載。
慘案並不止於虎鯨,圈養亦會對其他鯨豚造成由細菌感染、超負荷表演導致的提前死亡。
在無數鮮血和眼淚之後,人們似乎開始意識到這種海洋哺乳動物擁有智慧、社群網絡和獨特生活方式,它們根本不應該被囚禁在水箱中。但同時,鯨豚圈養和表演市場仍在中國不斷擴張。
第三次「殺人」事件發生之後,終日毫無生機地漂浮在水池中的提利庫姆
圖源/《黑鯨》影片截圖
人類圈養鯨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紐約市博物館首次展覽了一對白鯨。1938年,第一家商業海豚館在弗羅裡達開張;1964年,虎鯨首次被圈養用來向公眾展示。之後,鯨類逐漸從寬廣的海域被迫遊向空間嚴重受限的人類觀光勝地。70年代,僅英國就至少有36家海洋館在圈養鯨豚。這些鯨豚一開始都來自野外捕撈,直到90年代,大多數西方國家因建立了自己的繁育基地而大大減少了野捕海豚的數量。
對中國而言,1996年青島海豚表演館的開放揭開了我國鯨豚表演的序幕。由於人工繁育鯨豚的能力有限,我國幾乎所有圈養的鯨豚都來自進口。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網站的數據顯示,我國自1985年開始進口活體鯨豚,2003年後進口鯨豚數量和增長速度總體明顯上升,2017年的數量為歷年最多。
逐年進口鯨豚種類及數量統計圖,右為總數,左為分種類統計。
數據源:CITES網站數據
製圖/李苗
在海洋館產業上起步早的發達國家同時也較早發現了鯨豚圈養的問題。隨著科學研究更加深入,人們終於意識到這種高智慧、高社會性的哺乳動物不應該被關在水泥築成的池中,以取樂人類為生。人們開始振臂呼籲將被圈養的鯨豚放歸海洋:英國在1993年就關閉了最後一家圈養鯨豚的海洋館;在經過媒體報導和公共教育後,部分歐美國家的公眾對觀看活體鯨豚的熱情明顯降低。
2012年,有科學家稱鯨豚的「高智慧」表現足以讓它們被稱作「非人類的人」,並應享有權利。
2013年,講述提利庫姆故事的紀錄片《黑鯨》上映。同年,印度頒布圈養鯨豚禁令。
201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議員提出了《虎鯨安全與福利法案》。隔年,美國海洋館「海洋世界」宣布終止虎鯨繁殖和表演。
當世界各地——尤其是發達國家——頻頻關閉當地圈養鯨豚的場館,海洋公園和動物表演產業卻在中國蓬勃發展,鮮少有人意識到其中的種種問題。
近五年全世界與中國鯨豚數量對比統計圖,深色為中國進口數,淺色為世界總進口數。
數據來源:CITES網站數據
製圖/李苗
2017年,36歲的提利庫姆死於肺炎,美國鯨豚圈養業的膨脹也隨之告一段落。但與此同時,大洋彼岸的相似劇情才剛剛開始。
2017年2月,中國珠海長隆虎鯨繁育基地揭幕,展示了9頭野捕於俄羅斯鄂霍次克海的虎鯨。
2018年,上海海昌海洋公園舉辦了首場「王者虎鯨科普秀」。
目前,中國的海洋館數量排名世界第一。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有231所建成並對公眾開放的海洋館,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其中山東省最多,共有26家,其中10家擁有鯨豚。在全國範圍內,有80家海洋館圈養著包括海豚、虎鯨和白鯨在內的鯨豚類動物,這些數字仍在迅速增長。
CITES進口資料顯示,中國超過80%的鯨豚進口自俄羅斯和日本。在中國鯨類保護聯盟於今年6月發布的統計報告中,中國目前圈養了分屬13個種類的鯨類動物,總數達1001頭。我國於2017年進口了174頭鯨豚,佔當年全球進口數量的80%,而僅2017年一年,中國圈養鯨豚的海洋館數量翻了一倍。自2015年來,運營和在建的圈養鯨豚的海洋館一共增加了54所。
我國海洋館圈養的這些海洋哺乳動物來源大多是基於「科學、教育」的野外捕撈。
主要出口國一覽
數據源:CITES網站數據
製圖/李苗
鯨豚種類中以海豚和白鯨為主。其中,最多的是瓶鼻海豚為代表的寬吻海豚。這種海豚在自然界數量最多,人工飼養的壽命相對更長,而且聰明活潑的個性讓其更容易接受訓練來為公眾表演。
我國進口鯨豚主要種類一覽
數據源:CITES網站數據
製圖/李苗
以「保育」為由圈養鯨豚的海洋館通常宣傳:受圈養的海豚過得很開心,理由是觀眾可以看到他們的鯨豚總在「笑」。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委員、野外海豚研究者、中國鯨類保護聯盟成員麥希汶指出鯨豚的微笑是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它們嘴角上揚的弧度由骨骼決定,並不能代表它們快樂。
這些「笑容」背後通常是黑暗的現實。
2018年末,半島電視臺的101EAST節目組對中國海洋館做了暗訪調查,其播出視頻記錄了海洋館冰藏的眾多海豚屍體,它們多死於細菌感染和超負荷表演。
中國鯨類保護聯盟從2015年開始對中國部分圈養鯨豚的海洋館進行實地走訪調查。結果顯示鯨豚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11篇調查報告中,關於鯨豚類動物狀況的高頻詞為「傷疤/瘢痕」(被提到22次),「未成年動物」,圈養環境壓抑導致的「刻板行為」(重複無意義動作,例如:長時間轉圈、來回踱步等。),「閉著的眼睛」和「背鰭坍塌」;關於生存環境的為「無動物丰容」(豐榮指動物園為提高動物生存質量,滿足動物生理心理需求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例如:設置攀爬架、放置玩具等。)、「狹窄的生存空間」、「吵鬧」和「水質差」。
詞頻統計詞雲圖
數據源:中國鯨類保護聯盟官網
製圖/李苗
其中,「閉眼」意味著動物精神狀態不佳,或因海洋館的水中用於消毒的氯濃度太高,長期以來會灼傷動物的眼睛,閉眼代表眼疾或自我保護。虎鯨背鰭坍塌的情況在野外發生的概率小於1%,而在圈養環境中幾乎會百分之百地會在雄性虎鯨身上出現。這表示動物長期處於身體不健康和精神抑鬱的狀態,也是「殺人鯨」提利庫姆被人辨識的標誌。
如果條件「適宜」,據新華社報導,長隆虎鯨繁育基地為了引入虎鯨做了十年以上的準備。該基地聲稱自己飼養池的規模和水質都遠超國際標準,擁有專業養護團隊,並引進了先進的醫療保健設備。
但該繁育基地的揭幕仍引來巨大爭議,對它的質疑主要在於:對海洋館來說,盡力提供「合適」的圈養環境似乎是個偽命題,鯨類動物的高度社會性和智慧決定了它們永遠不可能適應圈養生活。有記錄顯示虎鯨可以在一天之內巡遊160公裡,而根據2003年我國農業部發布的鯨類動物最小飼養標準,一頭虎鯨每天要貼著飼養池壁遊上1500圈才可以達到同等運動量。即使飼養池擴大,圈養虎鯨活動範圍仍不足其自然活動空間百萬分之一。
數據源:中國農業部規定部分鯨類最小飼養空間、相關研究
製圖/周雨卉
有觀點稱海洋館是「必要之惡」,大眾只有親眼看到這些動物並喜愛他們,才能更好地保護他們。但從事實來看,海洋館也未能真正起到對公眾進行教育科普的作用。在中國鯨類保護聯盟的調查詞頻分析中,表演或展覽場館「無教育或科普信息」被提及7次,表演內容也停留在馬戲階段——讓鯨豚做出或模仿帶有人類社交信息的動作如鼓掌、招手或取樂人類的動作如頂球、鑽圈,而非展示它們的自然行為。這會讓大眾誤認為鯨豚天性如此。
即使這些動作在自然情況下也會出現,但這種「自然行為」只是機械復刻,並非鯨豚正常狀態下的本能反應。例如,虎鯨冒險擱淺是為了捕獵海豹等鰭足類哺乳動物,而非向人類觀眾致意。而白鯨是在一生中都鮮少跳出水面的生物,在鯨豚表演中卻被要求和海豚一樣做出跳躍、頂球等動作。
同時,圈養環境根本無法複製自然棲息地的狀態。這些「自然行為」在生物學、生態學、行為上都無法反映鯨豚的真正身份,且這種完全由人類主導的表演甚至可能會給在場的孩子帶來「我們可以擁有和掌控動物」的錯誤認識。這與宣傳保護的初衷背道而馳。
除此之外,在圈養狀態下的鯨豚壽命通常會更短。
在野生海域,虎鯨幾乎可以活得和人類一樣長,雌虎鯨甚至可以活到100歲。而圈養條件的虎鯨通常20歲左右就會死亡。鯨豚會在幼年時被捕獲並很快開始表演,海洋館中體表呈灰色的白鯨都尚未成年。虎鯨、白鯨的圈養死亡率遠高於自然死亡率,國外場館數據顯示,海洋館中的白鯨通常不會活過30歲。據中國鯨類保護聯盟工作人員的評估,國內的情況可能更糟。
數據源:CCA調查數據、相關研究
製圖/周雨卉
截至2019年初,世界上已經有17個國家和地區禁止了鯨豚圈養。
在中國的海洋館產業還在極速膨脹的的同時,我國公民的動物保護意識也在覺醒。社交平臺中,反對、抵制海洋館動物表演和鯨豚圈養的聲音越來越大。今年三月,上海長風海洋世界的兩頭白鯨進行了謝幕演出,即將被野放回歸冰島天然海域。但與此同時,中國鯨類保護聯盟成員Keiko還指出:「以商業目的進行的野捕和圈養本就不該發生。而且放歸需要很多前期準備,在可以(放歸)的情況下,野化放歸也是亡羊補牢。」
上海海昌海洋公園宣傳微博下方的轉發和評論內容
圖源/微博截圖
當下,保育人士並非要求「關停」海洋館。中國鯨類保護聯盟在此前的微博文章中提到了相對可靠的解決方法——讓被圈養的鯨豚去海濱圍欄式的療養區域頤養天年,找機會野化放歸。「這個過程可以讓馴養員在真正的科學家的指導下繼續照顧這些動物,觀眾也可以在更加自然的環境裡觀察這些本該自由生活的動物。」
正如孩子對恐龍的熱情和求知慾並不會因為看不到活體恐龍而消減,觀賞被圈養的活體鯨豚對教育科普而言也並非必要。大眾可以通過紀錄片、書籍的方式去了解這種神秘而充滿智慧的生物;而且,各地逐漸開始興建數字海洋館,通過全息投影、虛擬實境的技術讓觀眾身臨其境地觀察鯨豚更自然的行為也是一種方式。
鯨豚類動物的聲納系統可以將人類徹底看穿,但它們仍然選擇友善。這些龐大而智慧的生物跟我們的交集,本應止步於來自深海的傳說,而不是海洋館裡毫無尊嚴的透明牢籠。
註:CITES進口數據中的所有數據均為進口國匯報數據。徐佳音、肖鈺涵、李佳露對本文數據資料收集亦有貢獻。
參考資料
[1] 中國鯨類保護聯盟官網 http://chinacetaceanalliance.org/zh/中國鯨類保護聯盟/
[2] 急速發展的海洋公園:中國大陸圈養鯨豚產業初探(2015)http://chinacetaceanalliance.org/wp-content/uploads/2016/02/CCA-Report-Chinese-Web.pdf
[3] 急速發展的海洋主題公園:中國大陸圈養鯨豚產業初探 第二版 (2019) http://chinacetaceanalliance.org/wp-content/uploads/2019/06/19-CCA-Report-English-FINAL.pdf
[4] 海昌海洋公園王者虎鯨科普表演首秀,你怎麼看?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7274447763585791&wfr=spider&for=pc
[5] 「一席」20190119麥希汶《悲傷鯨豚》演講https://yixi.tv/speech/765
[6] 紀錄片《黑鯨(Black Fish)》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4835186/
[7] It’s Time for a Conversation—Breaking the communication barrier between dolphins and humans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magazine/2015/05/dolphin-intelligence-human-communication/
[8] Orca social organization https://orcalab.org/orcas/orca-social-organization/
[9] Biology of the Beluga Whale http://www.naturenorth.com/fall/Beluga/Beluga_Biolog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