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三時,天天埋頭書山題海,老師說考上好高中就好了;上高三時,一天可以寫完幾支筆,每晚奮戰到凌晨,總覺得快承受不住了,老師說考上大學就好了;上大學後,參加不完的活動,學不明白的高數,夥伴們都幻想著畢業就好了,老師也說畢業就好了。
剛畢業時,我最大的感受:我想回學校。原以為畢業後我就可以自由自在地追尋詩和遠方,真到那一天來臨時,才發覺學校這個象牙塔才是餘生都到不了的詩和遠方。
自己生活才知柴米油鹽貴,才懂人際交往難,才慢慢學會咽淚裝歡。總覺得我自己在一天天的瑣碎中變得平庸,離曾經夢想的模樣越來越遠。每每這樣想,我都自己勸自己:大多數人不都這樣嗎?慢慢磨平稜角,失去熱血,為生計而奔波,甘於平庸。
可是,我真的甘心這樣嗎?答案是不甘的。梁啓超先生「十年飲冰,難涼熱血」,我才在社會裡摸爬滾打四年而已。靜下心來,仔細回想這四年的心路歷程,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用一個成語概括,也算是小小滿足一下詩和遠方的願望。
第一階段:豪情壯志
剛畢業時,身上還帶著學校的書卷氣,思想也比較書生氣,以為自己可以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大展拳腳,迅速實現自己的價值。
我還記得,大四時,我在寢室跟室友說:我一定在五年內給父母在省會城市買一個大房子。我的室友並沒有吐槽我白日做夢,反而覺得我很孝順,認為我肯定可以達成這個目標。那時的我們,豪情滿懷,對未來充滿自信。
作為職場小白,我有用不完的熱情,每天開開心心,無論多忙多累都不抱怨。我以為,只要好好工作,我就能掙到買房的錢。
生活總在不經意間給我們潑冷水,當我看了房價才知道,我一年不吃不喝攢錢,都不夠買一個廁所。
當時的我,認為自己足夠努力,收穫卻不如預期。失望的同時,我迷茫了,陷入畢業後的第二個階段。
第二階段:茫無頭緒
自認為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時,還是愣頭青的我總想跳槽。然而真的行動時,才驚覺我膽怯了。
那是就業形勢最嚴峻的一年,當我研究了許多同城市的同崗位工資時,發現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如果跳槽,意味著我需要從頭再來。
不安於現狀,但能力和野心卻不能匹配,也沒有勇氣改變現狀,當時糾結的狀態就是茫無頭緒。
有人說工作以後就可以用自己掙的錢發展那些年錯過的興趣愛好,彌補曾經的遺憾。比如,搜集喜歡的玩具、學一門樂器、學習烘焙 ……業餘生活,充實而有趣。
但是,當生存都困難時,我並沒有多餘的精力和財富去彌補曾經的遺憾。
朋友圈大家都在曬收入,曬旅遊,曬幸福,儼然一個個都風生水起,春風得意。我很著急想變得和他們一樣,但我不知如何做到。
最後,我選擇了繼續兢兢業業工作。既然茫無頭緒,就先把手頭的事情做到極致,不負當下。
後來我才知道,朋友圈富人多,但誰清楚有多少是拼的呢?糊裡糊塗的腳踏實地,反而讓我心安。
第三階段:功到自然成
這也是我現在所處的階段,前期的努力耕耘開始漸漸收穫果實,當自我價值得到認同時,才發現所謂詩和遠方,不過是成為自己認可的自己而已。
我的領導時常告訴我:其實你們做了哪些,我們都看得到。
我一直以為這是她的一種籠絡人心的套路,但當我一次次站在分享臺上,當我通過集團的後備人才考核時,我才知道她說的都是真心實意的。
雖然網上有一大堆講職場不是埋頭苦幹就行的道理,但在實際中,企業的運轉離不開務實做事的人。領導願意花心思培養的、願意給露臉機會的人中,一定少不了這類勤勤懇懇的人。
在公司呆了四年,一年的工資終於可以買幾個廁所,職位也有了提升,自我價值的認同感也就自然而然到來。
終於,我可以在業餘時間去彌補曾經的遺憾,隨心所欲發展遺失的愛好。
工作之外,我開始寫作,文字變現不多,但越來越多讀者留言跟催,就是我的詩與遠方。自給自足,還能贍養父母,有所好,生活充實而有意義,正是我兒時期待的大人狀態。
這些,也許不算普遍意義上的詩和遠方,但於我來說,我離曾經在放出的豪言壯語更近了,離理想中的自己更近了,也值得高興一番。
也許,我們終其一生,並不能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什麼足跡。但在自以為碌碌的一生中,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把自己看得越來越透徹,也不枉走一回漫漫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