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10年前,一群平均年齡不足25歲的隊伍,從拉薩出發翻山越嶺歷經10餘小時,終於到達海拔3800米的日喀則和平機場。
「2010年9月17日,我們航站的94名員工乘坐大巴歷時10小時從拉薩貢嘎機場經羊卓雍措、白朗縣到達日喀則和平機場,途中我們乘坐的大巴車還陷入了泥濘中。」成都理工大學畢業的李靜通過校園招聘來到西藏民航工作,當年進駐日喀則和平機場的情景李靜仍歷歷在目。
圖為乘坐的大巴車陷入泥濘中
當時,日喀則和平機場還有一些收尾工程沒有完全竣工,場區內以及機場周邊看不到任何綠色,機場邊上的318國道也在修路中,機場宛如一座孤島。
當滿懷夢想、充滿激情的李靜下車看到眼前風一起便漫天風沙的機場時有點詫異,這和自己期望中高大上的民航夢差距太大了!
「當時,和平機場就是一副工地的模樣,還有些收尾工程未完成。」李靜說。
航站初建,所有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學行政學和工商管理的李靜被分到了日喀則航站綜合辦公室,負責人力資源工作。其實,航站初建所有規章制度、工作流程都不是很完善,在綜合辦公室工作的李靜除了負責人力資源的工作外,還要負責黨務工作、航站內部各類公文的撰寫等很多其他工作。
「建站初期的時候,還要負責給航站職工食堂買菜。」李靜笑著說。
圖為李靜正在工作中
日喀則和平機場海拔3800米,這裡空氣稀薄、氣壓低、氧氣少,含氧量約為內地的60%;晝夜溫差大,冬春季節風沙肆虐,太陽輻射強,高原紫外線強烈。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和生活,要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這對大學畢業剛來到高原的李靜和其他青年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挑戰。
「因為肩負著責任,懷揣著夢想,大家互幫互助克服了孤獨、迷茫、彷徨,最終選擇留下來共同建設我們的家園。」李靜說,為了能早日獨立上崗,「初來乍到」的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請教崗位所需的相關知識,那時候工作是充實的,要學習的內容有很多,勤奮學習、虛心請教,想儘快發揮自己的作用。
在日喀則航站,李靜也收穫了愛情,她和同批來的朱西川相識相知相戀。
時光荏苒,2012年底李靜因家庭原因無奈回老家四川工作,在老家,李靜還替男友朱西川找到了銀行的工作,但朱西川因對民航行業和西藏自治區的熱愛,拒絕了內地優渥的工作,繼續堅守在日喀則航站。
「在老家呆了一年就回來了。」李靜說,為了愛情更為了自己的夢想,還是選擇回到日喀則航站這個民航夢開始的地方。
多年來,日喀則航站員工克服困難,逐漸摸索,完善規章制度、優化工作流程,形成了符合航站實際的相關制度、流程,為航站的有序運行奠定了一定基礎。
圖為如今的航站區
如今,10年過去了,李靜和朱西川也已成為伉儷。10年中,日喀則航站也是日新月異,職工從不足百人到200餘人,航站航班從無到有、航線從一條到幾條、旅客年吞吐量從1萬多到即將突破16萬……而這日新月異的的變化離不開每一個像李靜一樣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奮鬥,為實現夢想而執著堅守的日喀則航站員工。
10年來,也許塔臺管制讓他們感到壓力與挑戰,機務指揮與維修讓他們疲憊不堪,設備維修讓他們絞盡腦汁,旅客服務讓他們難免委屈,場區守護讓他們飽經風吹日曬……但年輕的民航人依舊樂此不疲、迎難而上,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地做好本職工作,只為共同保障航班安全起降、旅客平安出行。
10年,他們見證了航班從無到有、基礎設施以及民生工程的改善、各項工作的逐步規範完善,航站區的發展與變化。作為民航人,他們憧憬和期待著下一個10年日喀則航站發展壯大的模樣。(中國西藏網 記者/賈華加 被採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