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報訊:技術創新引領型號發展。近年來,航空工業西飛以項目攻關、課題研究、學習培訓為牽引,在不斷提升工藝技術水平的同時,培養造就了一批忠誠擔當、潛心鑽研、敢於創新的工藝人才隊伍。他們是「技術控」,更是奮鬥者。
飛控達人——範軍華
40歲的範軍華是飛控專業的一把好手。他的工作信條是:不可能也不允許出現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翻開範軍華的通訊錄,從成品廠家到飛機設計人員,從零部件廠到試飛站工藝人員以及相關操作工人,一百餘個電話他都仔仔細細地保存著。他常說,要盡最大可能地擴展自己的「工作人脈」,這樣在出現問題時,才能在最短時間內找到最正確的人。
現在的飛控專業比以前更加複雜。為了幹好專業,範軍華重新學習最新的控制、電路知識。作為工藝室最資深的老師傅,他也不斷地向年輕人請教、學習。「人人都是學生,人人也都是老師」,這是範軍華的座右銘。
鋼鐵媽媽——楊曉娜
33歲的楊曉娜時任總裝廠結構系統安裝單元副單元長。在某型機研製最繁忙的時候,她又肩負起技術協調的重任。生產線所有的技術問題都需要她去收集、匯總、協調解決,這對於擅長生產組織的她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夜已深,此時楊曉娜左眼的麥粒腫讓她看東西時有點費勁,但緊湊而繁重的生產任務讓她無暇顧及,匯總研製問題、上報設計處理、探討解決措施、優化施工方案……
4歲的兒子糖寶剛上幼兒園。看著忙碌的媽媽,孩子很自豪:「我長大以後也要像媽媽一樣造大飛機!」雖然很多時候少了媽媽的陪伴,但「成為一名航空人」的理想已經在孩子幼小的心靈埋下了種子。
來不及辦婚禮的新娘——張曉茜
27歲的張曉茜9月3日剛領了結婚證,而繁忙的工作卻使小兩口的婚禮一拖再拖。飛機從頭到尾數百根長達幾十米的電纜,每一根都需要她仔細梳理、標記、分支、插頭,每一處信息都需要熟記於心,複雜而又細碎的問題層出不窮。對張曉茜來說,鑽研至深夜,甚至通宵達旦是家常便飯。
為了保證線纜與飛機的匹配性,數百根電纜每一根都需要她實際測量機上長度並繪製線纜草圖。張曉茜每天與設計員、工藝員和操作人員溝通的電話少說也有一兩百個,她以最高的效率完成線纜分支與長度的確定,所有線纜敷設、固定一步到位,沒有出現一點問題。「其實大家都一樣拼,不是只有我這樣。」看似文靜的張曉茜眼睛裡閃爍著倔強又堅毅的光芒。
超強大腦——張朵
29歲的張朵早已是總裝廠動力燃油系統的「頂尖高手」,求真務實是她的工作作風;技術條件、裝配方案、工藝指令是她從來不離手的寶貝;每一個螺栓的定力值、每一個柔性接頭的位置、每一處管路的間隙、每一項通電流程早已鐫刻在腦海裡,工人們請教的問題她總是能夠快速反應。
面對系統問題,張朵總是能夠打破小專業思維,統籌考慮與發動機相關的環控、防滅火、供油、供電、液壓等相關系統,確保系統間的相互協調。為解決現場技術問題,她或組織工藝研討、或請設計員現場查看,在她手中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個因系統更改而導致其他系統不協調的問題。同事們好奇她為什麼能夠記住這麼多東西。「吃透設計原理與要求,並全面轉化為可執行的工藝文件,是保證產品質量的第一個環節。」張朵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