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質學上,氣候乾旱、植被非常稀少、土地十分貧瘠的自然地帶被稱為荒漠。世界上乾旱荒漠的面積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4,按地貌形態與地表組成物質不同,乾旱荒漠可分為巖漠、礫漠、沙漠和泥漠四種類型。
一、巖漠
巖漠是荒漠中具有巖質地面的地區,多發育於乾旱區大山脈的低山前緣地帶,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天山、崑崙山、祁連山、河西走廊等地。巖漠地形起伏較大,物理風化和風蝕作用強烈。在風蝕作用和暴雨的衝刷下,基巖裸露,地面被切割得細碎不堪,山嶺陡峭、石骨嶙峋、植被稀少。
二、礫漠
礫漠是指風蝕後殘餘的卵、礫、粗砂等物質組成的堆積地區,在我國主要分布在西北盆地邊緣及河西走廊的山麓地帶。我們常說的「戈壁灘」指的就是「礫漠」。礫漠表面的礫石通常為紅色,一種解釋認為是由於毛細水的大量蒸發,使鐵、錳氧化物析出呈被膜狀附於礫石表面,形成了「沙漠漆」;另一種解釋是攜帶著錳和鐵的氧化物以及多種微量元素的大氣塵埃,伴隨雨滴或霧滴在礫石和巖石表面沉積,形成了「巖石漆」。
三、沙漠
沙漠是指沙質荒漠,即地表被流沙覆蓋且沙丘廣泛分布的地區。沙漠是荒漠中面積分布最廣的類型,在世界範圍內佔陸地總面積的1/10,主要分布在北非、西南亞、中亞和澳大利亞地區。世界上2/3以上的沙漠分布在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撒哈拉沙漠就佔了非洲北部大部分地區。沙漠集中分布在赤道南北緯15°至35°之間,主要與地球自轉時所形成的乾熱下沉氣流對這些地帶的長期影響有關。此外,由於定向的乾燥信風不斷吹蝕,使這些地帶成為獨特的乾旱帶,進而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
四、泥漠
泥漠是富含鹽鹼的泥質地面的荒漠,常出現在荒漠的低洼地帶或閉塞盆地中心,主要分布在內陸幹早盆地山前衝積-洪積平原的前緣,在我國主要分布在羅布泊及柴達木盆地。在荒漠內的低洼地帶,一些暫時性流水帶來的泥質沉積,因乾旱而呈現出乾裂現象。同時強烈的蒸發使地面水分減小,鹽類物質結晶析出,形成富含鹽鹼物質、植被稀少的泥漠。若地面全是鹽鹼則稱為鹽漠。
古詩中所描寫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景總是讓人心生壯美之感,但當前荒漠化已成為全球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如何應對荒漠化,成為無數環境學家研究的課題。
本文由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第二分校一級教師王和意進行科學性把關。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程方潔 [責任編輯: 郭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