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原則溝赤泥庫內,施工人員在進行抽水打鑽作業。
4月8日,俯瞰原則溝赤泥庫。赤泥庫壩下遊正對溝口有10戶村民,兩側300米範圍內約有25戶。
村民舉報赤泥庫壩面裂縫,鹼液漏出,企業否認;政府承諾儘快採取措施,改進問題
「頭頂赤泥,腳踩汙水」,這是山西省呂梁市交口縣回龍鄉群眾對生活現狀的一個說法。
近年來村民們多次聯名舉報當地一個氧化鋁項目的赤泥庫壩面裂縫,鹼液漏出,滲水橫流河道,嚴重汙染環境,同時引發對可能潰壩的擔憂;企業方則回應該赤泥庫安全,不可能滲漏鹼液,並且正在申報赤泥庫加高增容。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該氧化鋁項目在為當地解決就業、帶來大量稅收的同時,一直因「用地」不合規存在「帶病」生產的問題。而在國家重視環保、確保耕地紅線,地方又尋求經濟發展的背景下,該問題似乎陷入「難解」狀態。
怕做「襄汾第二」
在山西省呂梁市交口縣回龍鄉,回龍河以北、S224省道(桃甘路)以南,東西長3公裡、南北寬300米的狹長河谷地帶,熱電站、煤氣站、迴轉窯爐、鋁土礦倉、石灰石倉等沿回龍河一字排開,塔庫林立、管道橫亙、蒸汽瀰漫,大型運輸車穿梭往來,揚塵蔽日。這是山東信發鋁電集團下屬的交口肥美鋁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信發鋁廠),是交口縣招商引資的一家大型民營企業,也是交口縣地方財政的重要來源。
距信發鋁廠8公裡左右,西北面的王潤圪垛村的溝谷深處,是一座面積約1200畝、高88米的赤泥庫,在當地被稱為原則溝赤泥庫,鋁廠方則稱為二號赤泥庫。信發鋁廠從廠區管道輸送來的赤泥漿先通過壓濾機進行脫水壓濾,壓濾後的濾餅(幹赤泥)自皮帶卸入赤泥庫。
赤泥是鋁土礦在生產氧化鋁過程中所產生的工業廢渣,呈暗紅色泥狀,含水率高。赤泥屬一般工業固體廢物,但赤泥滲濾液的含鹼量很高,如果滲漏,會造成嚴重的水汙染和土壤汙染。
赤泥庫通常是採用築壩攔截山谷口以形成庫容,用來存儲赤泥。
自2011年氧化鋁項目開工,彼此相安無事6年後,從2017年開始,當地群眾開始反映赤泥庫隱患問題,2018年11月30日,王潤圪垛村民小組集體向相關部門提交了「關於解決王潤圪垛村赤泥庫堤壩滲液安全隱患造成村民恐慌的請願書」。請願書講及,原則溝赤泥庫堤壩從2017年8月開始發現滲水,現象逐步嚴重,村民的房屋距離堤壩腳最近40米,最遠300米。村民因此常常夜不安眠,提心弔膽,尤其聯想到「襄汾尾礦庫潰壩事故」,更是恐慌不安。
讓村民們害怕做「襄汾第二」的那起「特別重大潰壩事故」發生在2008年9月8日,由於尾礦庫所屬的礦業公司擅自在已經封閉的舊庫上挖庫排渣,造成尾礦庫大面積液化,壩體失穩,在當天1.5毫米的微弱降雨量下發生潰壩,造成277人死亡,4人失蹤,33人受傷。這起事故最終被國務院調查組定性為「責任事故」。
2019年1月,王潤圪垛村民小組的村民再次向回龍鄉政府和交口縣各職能部門反映情況,稱原則溝赤泥庫壩體多處裂隙滲漏,鹼液流出,嚴重汙染環境。目前企業還要給壩加高增容,超負荷承載,村民居於庫壩下遊,生命及財產處於隨時可能潰壩的威脅之中。
4月7日,記者在信發鋁廠項目地看到,赤泥庫壩下遊正對溝口有10戶村民,兩側300米範圍內約有25戶。村民趙愛珍說,村外原本有一條已經乾涸了的支溝槽叫寶巖河。赤泥庫滲水從去年秋天開始越流越大,今年一二月份,滲水一路而下流到寶巖河河溝裡,形成大坑,車都過不來。
交口縣回龍鄉鄉長李春豔告訴記者,2018年11月底在接到王潤圪垛村民小組關於赤泥庫堤壩滲液安全隱患的集體請願書後,鄉裡立刻上報縣安委辦,縣裡召集各職能部門和企業多次實地勘查和督查,責成企業聘請中藍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勘查設計,提出治理方案。
勘查公司於2018年11月22日分別在庫內西側積水處、庫內排水斜槽積水處,以及壩坡兩處滲水處取得4個水樣進行監測分析,結果表明,「庫內外水樣中鈉離子均明顯高於庫區水源本體值,自然界中水源鈉離子濃度很難達到這麼高。」
相關專家認為,赤泥庫是具有高勢能的人造泥石流危險源,結合當地的地形地質條件看,滲水點距原始地面有三四十米,滲水點所在的壩肩為獨立山體,匯水很小,所在地雨水較少,地下水埋藏很深,外界水源僅存在從壩肩繞滲的可能。總的來說,壩坡滲水從庫內滲過來的可能性較大。可以認定是赤泥壩洩漏。
交口縣應急管理局出具的《2號赤泥幹堆場初期壩滲水治理方案設計》(2019年1月)顯示,「原則溝赤泥庫在初期壩外坡1020米和1035米標高平臺存在兩處滲水點,壩面出現沼澤化。」
《2號赤泥幹堆場初期壩滲水治理方案設計》稱,通過滲水點水樣分析、鑽孔內聯通試驗、物探等方法進一步確定滲漏原因及通道:「可判定,滲水來自堆場內赤泥滲濾液滲漏,滲漏的主要原因為防滲膜發生破損;目前初期壩內溼潤面積較大,且埋深較淺,若長時間浸泡壩體,可能出現管湧、壩體失穩等危及壩體安全的情況,需立即對其進行治理。」
「信發鋁廠」辦公室主任潘斌告訴記者,原則溝赤泥庫不可能發生強鹼性液體滲漏,不然壩面上怎麼可能長草?從原始地面打井要打到460米才能打出水,滲濾液要汙染地下水更是不可能。潘斌說,村民所說的滲水充滿河道可能是壩麵漿砌石護坡下的雨水匯聚,或是村子裡的飲用水蓄水池出現裂縫,但赤泥庫目前肯定是安全的。
「維修堵漏」還是「增高擴容」
交口縣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張明鈺表示,在認定赤泥庫發生滲漏後,勘查公司提出了上堵下排,鑽孔防滲帷幕灌漿治理方案。治理工程結束後,縣應急管理局將組織專家進行安全現狀評價。
4月7日,王潤圪垛村村民劉建文等人正在壩上維修壩面,記者注意到,這座赤泥庫總共6個壩肩,正在維修的是第3個壩肩,壩肩水泥表皮大半脫落,截水溝裡有水流動。劉建文告訴記者,壩體建成後第二年壩面就開裂,年年需要維修。另一位張姓村民說,壩肩水泥又酥又薄,一鑿就碎,他在鐵路幹過活有比較,這裡的質量低劣。
站在壩頂看到的赤泥庫三面環山,四周高中間低,像巨大的彩色人工天池,暗紅色是正在卸料的幹赤泥,白色的是赤泥表面的鹼結晶,黃色的是覆土。
目前一支來自河北建勘的施工隊伍正在緊張施工治理。施工人員告訴記者,100多人的施工隊在春節前15天進駐現場,上遊坡用於堵水的防滲帷幕已經鋪好;水平排滲管也已設置好,用於排除壩體內的滲水,這些滲水最終通過設置在壩坡及壩肩的排水溝導入回水池。
赤泥庫內,工人們正在用旋挖鑽機引孔(為了讓孔鑽到準確位置而事先預打的一個小洞);施工人員介紹說,正式鑽孔後會壓水,用高壓方式把水壓入鑽孔內,通過這種方式來了解巖體裂隙發育情況和透水性;之後是灌漿,將水泥等固化材料灌入地基巖土中,以堵塞裂縫和孔隙來加固壩體。施工隊從正月十五以後開工到現在,估計還要幹一個多月。
氧化鋁行業裡,輸送含水率75%-85%以上的赤泥為溼法堆存,含水率41%-47%的為半乾法堆存。含水率小於35%的為幹法堆存,溼法堆存危險性最大。在中藍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做的監測報告裡顯示,原則溝赤泥庫赤泥壓濾後的含水率則是53.4%,含水率偏高。
被壓濾後的赤泥進入赤泥庫後,赤泥和滲濾液通過重力作用分離,庫中心有穿孔排水豎管,這些豎管通過排水幹管連接到壩腳的回水池,將赤泥滲濾液和赤泥庫裡的雨水回收進回水池,每三天返回廠裡沉降槽。
「信發鋁廠」辦公室主任潘斌不認可當下的施工是對赤泥庫維修堵漏的說法,他說施工是赤泥庫計劃增高擴容,為三級庫升為二級庫做申報準備。
「帶病」上馬的項目
由於每生產1噸氧化鋁要產生0.6噸-1.5噸赤泥,赤泥的堆放需要佔用大量的土地和農田,這也是赤泥庫常被詬病的問題之一。
資料顯示,信發交口肥美240萬噸/年氧化鋁項目是由山東信發鋁電集團,在原山東東嶽能源交口肥美鋁業公司80萬噸氧化鋁項目的基礎上技改擴建而來。
山東信發鋁電集團在全國鋁業中排行第二,2010年6月,以10.37億元收購了山東肥礦集團下的山東東嶽能源交口肥美鋁業有限責任公司100%國有產權。
交口縣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張明鈺說,由於氧化鋁屬「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汙染和資源性)」行業,屬國家核准投資項目,國家嚴格限制該行業的擴張。收購後,山東東嶽能源交口肥美鋁業有限公司一直沒有更名,但當地老百姓習慣稱其「信發鋁廠」。
資料顯示,從開工建設到項目試運行只用了半年時間,信發鋁廠240萬噸/年氧化鋁項目在山西被譽為「信發速度」、「信發奇蹟」,當地媒體稱該項目創下了多項「世界之最」。
信發鋁廠240萬噸氧化鋁項目於2011年3月開工建設,2012年由山西省發改委承報給國家發改委,但手續一直處於待批狀態,之後國家將氧化鋁項目下發至省批覆,該項目在2015年8月由山西省發改委予以備案。
2015年1月1日,新環保法實施。5月,山西省環保廳發布《關於全面清理整改環境保護違法違規建設項目的通知》,對截至2014年12月31日未取得環評批覆的在建和已建成的建設項目進行全面清理整頓。信發鋁廠240萬噸/年氧化鋁項目被列入其中,在此之前,2005年4月30萬噸/年氧化鋁項目、2007年1月80萬噸/年氧化鋁項目、2012年6月5日240萬噸/年氧化鋁項目,因未依法報批擅自開工、生產規模生產工藝發生變化卻未更改環評等原因,總共被國家環保部叫停三次。
信發鋁廠辦公室主任潘斌說,最終處置辦法就是參照《建成違規項目環保備案條件》,經呂梁市環境監測站監測達標,市環境檢查支隊檢查確認,專家評議,滿足現行環境保護要求後予以備案,這種環評也叫「現狀環評」。
2016年12月,信發鋁廠取得呂梁市環保局發出的對項目(包含兩座赤泥庫)進行環保備案的函。
在記者採訪時,交口縣相關部門和信發鋁廠都承認,信發鋁廠的赤泥庫一直未領取《安全生產許可證》。可以說這麼多年來一直在「帶病」生產。
《非煤礦山安全生產許可證實施辦法》第十八條規定,對尾礦庫單獨頒發安全生產許可證。《尾礦庫安全監督管理規定》第十七條規定,未依法取得安全生產許可證的尾礦庫,不得投入生產運行。
據媒體公開報導,2017年11月17日,信發鋁廠發生對赤泥堆場死亡一人事故瞞報的情況。
對此,張明鈺表示,當時經呂梁市政府責成相關部門和交口縣政府查證核實後,已對公司進行了處罰,並對企業責任人和縣職能部門監管人員進行了責任追究。
政府和企業的難處
張明鈺解釋,2003年前後,氧化鋁行業被分為兩部分進行管理,國家安監局管理的八大行業和煤炭部管理的非煤礦礦山行業,企業的機械生產系統歸安檢管,而排放系統尾礦庫歸煤炭部管。
2010年6月,山東信發鋁電集團在收購交口肥美鋁業後發現,生產系統的安全設施設計都有,就是廢渣排放到哪裡沒有規劃許可。於是開始著手赤泥庫安全許可證的申請。
而此時,國家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耕地保護的紅線不能碰。張明鈺說,交口縣國土部門曾向省裡上報了一批用地申請(其中就有信發鋁廠的赤泥庫用地申請),都沒有批覆。尾礦庫用地的批准文件辦不了,赤泥庫的安全驗收評價、安全生產許可證申請也就無法繼續。
「解決」的方式是,原則溝赤泥庫的用地不是徵地(所有權屬於國家)而是租用(所有權屬於村民集體)。在王潤圪垛村村民劉越銘出示的土地租賃協議上,王潤圪垛村同意將原則溝1280畝土地(其中耕地606畝、非耕地674畝),租賃給信發鋁廠使用,用於氧化鋁項目赤泥場用地,從2013年1月1日起期限30年。土地補償費每畝每年2000元,共256萬。擔保單位交口縣人民政府。
潘斌說,「三通一平」(建設項目前的水通、電通、道路通和場地平整)是當年縣裡對企業招商引資做的承諾,但是沒有全部做到。
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礦產資源法律事務部主任曹旭升表示:正常的法律路徑是在這個項目籤約落地之後,辦理相應的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如果企業屬於地方政府招商引資項目,地方政府一般會承諾辦理相應用地手續,現在沒有合法土地手續多因政府違約,但從法律角度上講,企業不管因為什麼原因,只要未取得土地使用權排放即屬於非法排放,應該停止生產,造成的損失由違約方承擔。
曹旭升認為,最好的解決路徑是,按當時的政策結合現有政策,由政府協調給企業補辦相應的土地使用手續,消除汙染,消除危險隱患,然後通過環評和安評,再進行生產。企業在沒有取得相關安全生產許可的情況下,繼續排放赤泥,就是非法生產,法律風險巨大。
信發鋁廠安環部部長劉洋稱,這兩三年企業在脫硫、脫硝、超低排放、焙燒爐改造等環保設施上共投入6億元,在周邊企業裡屈指可數,企業是環保關注的重點,每半個月就接受一次中央環保督察組的檢查,縣、市級生態環境局的檢查就更是數不清。
劉洋認為,信發鋁廠為交口地方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轉型和民生改善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鋁廠曾一年繳納地方稅收12億元,佔交口縣地方稅收總量的85%。即使去年氧化鋁市場價格在每噸2700元低位以下,繳納地方稅收也近7億元。提供就業崗位近2000個,還帶動了當地採礦業、加工製造業、交通物流業等行業快速發展,回龍鄉因此繁榮,人均年收入早已過萬。
潘斌說,近些年氧化鋁產能過剩,氧化鋁市場價格持續走低,企業賺不到錢,肥美240萬噸/年氧化鋁項目原本預計10年收回成本,現在15年都收不回來。
記者了解到,2016年4月8日,山西省政府發布《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施方案(2016~2020年)》。根據方案,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將推進深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等改革試點、探索尾礦庫節約集約用地管理新模式等8項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交口縣自然資源局局長馬保明告訴記者,目前,關於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土地指標交易已有明確的實施辦法;但尾礦庫用地管理模式全國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也沒有成熟的明確實施方案,相關部門都還在探討中。
居民急待搬遷
國家發改委中國循環經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副主任、總工程師曲睿晶認為,赤泥結合的化學鹼難以脫除且含量大,又含有氟、鋁及微量放射性物質,大量集中堆存會產生放射線,對周圍人畜也會產生危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提出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堆存本身就有時間和數量限制,何況是環境友好性和安全性都達不到的堆存。對於信發鋁廠赤泥庫項目來說,現在需要的是處理好遺留問題,進行庫區修復,而不是變本加厲加高增容,一錯再錯。
為從根本上消除隱患,日前,交口縣政府決定對原則溝赤泥庫下遊溝口的10戶居民,兩側範圍內的25戶居民實施搬遷。
回龍鄉鄉長李春豔表示,信發鋁廠聘請的評估公司入戶摸底工作已完成,順利的話,5月底開始就可實施貨幣補償搬遷。
李春豔說,目前沒有見到企業要增高加容赤泥庫的書面材料,周邊群眾必須先移民,否則堅決不允許企業加壩。我們首先關心的是老百姓的安全問題。
原則溝赤泥庫壩腳回水池旁二三十米就是村民劉越銘家。劉越銘告訴記者,2013年原則溝建赤泥庫,小組村民開會討論,有的村民說這是好事,有的村民認為危害性更大。但當時也有意見說不管怎樣也一定要建成。
劉越銘說,當初,全體村民相信政府會對環境保護及施工質量做出全面考慮和全程監督,因而在獲得部分土地補償外,未提出任何其他要求。然而,赤泥庫佔地五六年,種種險情已暴露,既汙染了生態環境,又威脅著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現在的情況讓大家難以面對。
村民尹月桂說,現在下雨的時候,村裡沒人敢在家裡待。按企業說法,赤泥庫接下來還要加高20米。本來就滲液漏水不安全,現在還要加高到100米以上,簡直要人命。去年10月,鄉政府開始來人說要將村子整體搬遷,今年4月初又有人來專門做了測量和統計,但賠償價格和何時搬遷都還沒說。如果搬不了,尹月桂打算自己想辦法,「下雨的時候搬回到山上那些廢棄的破窯洞裡住」。
村民趙年愛說,大家已經在這裡住了二三十年,全靠種地生活,「如果不搬,壩要是決堤會把人都推(卷)走;如果要搬,我們原本有地有糧,搬出去這些都沒了,沒法生活。」
4月13日,交口縣委、縣政府就信發鋁廠環境保護事宜做出了《情況說明》。《情況說明》稱,交口縣是山西呂梁集中連片貧困區的貧困縣之一,在2018年底全縣已經脫貧摘帽,全縣為此投入了極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各項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確有存在,目前正處於脫貧成效鞏固的關鍵時期。對於存在的問題,將認真分析研判,儘快採取有力措施,努力改進和提高。
文/新京報首席記者 劉旻
圖/新京報首席記者 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