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來的「紅禍」
這是一個真實的慘劇。
2010年10月4日,當地時間下午一點半,匈牙利鋁生產貿易公司的一處尾礦庫突然潰壩。轟的一聲巨響之後,百萬立方米的紅色汙泥像山洪暴發一樣傾瀉而出,席捲了工廠周邊的3個村莊,數百人被「紅峰」捲走,造成8人死亡、上百人受傷的慘劇。這場慘劇還導致附近河流生態系統全面崩潰,數年都難以恢復,而被淹沒的800公頃土地,至今仍無法耕作。
這可怕的紅色汙泥是何方「妖孽」呢?這就是赤泥。
「赤泥?」——沒聽說過吧?可是大家肯定都知道鋁。鋁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是無所不在的,從鋁製的鍋碗瓢盆、易拉罐、鋁合金門窗到飛機、遊艇和汽車上的鋁合金材料,可以說從天上飛的到水裡遊的,從地上跑的到家裡用的,到處都有它的身影。可它在給我們帶來舒適、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大麻煩——它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赤泥。
赤泥是制鋁工業在生產氧化鋁的過程中排放出來的廢渣,一般富含氧化鐵,所以看起來是紅色的,故而得此名。平均每生產1噸的氧化鋁,就會產生 1~2噸赤泥。
複雜的廢棄物
為什麼制鋁業能產生這麼多廢渣呢?
這還要從赤泥是怎樣形成的說起。學過化學的同學應該都知道,鋁是很活潑的金屬,它很容易和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生成氧化鋁。因此,自然界中是很難找到金屬鋁的,我們想要金屬鋁,就要先得到氧化鋁。那自然界中氧化鋁又藏在什麼地方呢?
氧化鋁大多藏在鋁土礦中,鋁土礦的顏色隨著裡面所含的氧化鐵的含量增加而變深,從灰白至棕紅。除了氧化鐵,和氧化鋁「比鄰而居」的還有氧化鈣、氧化鎂、二氧化矽等雜質,即使是品質最好的鋁土礦,氧化鋁的含量也只有60%左右。是故,生產氧化鋁的過程就是設法將這些不識趣的傢伙從鋁土礦中驅逐出去的過程。
其過程是這樣的:首先,將開採來的大塊鋁土礦粉碎和研磨,使其變成細碎的粉末,這樣更有利於接下來的反應。接著向這些粉末中加入高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鋁土礦中的氧化鋁會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可溶於水的鋁酸鈉。而鋁土礦中的其他物質不能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於是沉澱下來。再過濾一下,就輕輕鬆鬆地將鋁酸鈉和雜質分離開了。鋁酸鈉再經過結晶、過濾和煅燒,就能得到氧化鋁。
在兩次過濾之後,最後剩下的廢棄物就是這些混合著雜質的廢水,看起來就是暗紅色像泥漿一樣的流體,這就是赤泥。
不可忽視的危害
制鋁工廠一般會把赤泥排放到專門的池子裡,任其風乾,變成固體粉末,「紅湖」變「赤田」,日積月累,再堆成座座土山。這些土山佔據大量寶貴的土地,而且一旦堆放過赤泥,這些土地就算是廢掉了,基本上沒辦法再用作耕地。隨著雨水衝刷,赤泥裡的氫氧化鈉、氟化物、有毒重金屬等有害物還會滲入土壤、地下水和河流,危害範圍甚廣。更有甚者,直接將赤泥排放到海水中!
全世界每年產生的赤泥有7700多萬噸,而近幾年我國每年產生的赤泥已經超過4000萬噸,達到全球一半以上。大量的赤泥沒辦法回收利用,只能存放起來,僅我國累積的赤泥就已經達到2億多噸,到今年,這個數字恐怕將上升到3.5億噸。這使得許多鋁工業區常常會出現「高峽出紅湖」的景象。一到雨季,這一個個的赤泥庫就像是一顆顆的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發「紅泥悲劇」。
匈牙利鋁生產貿易公司發生的赤泥潰壩災難就是其中一例。2014年9月,我國中鋁集團河南分公司的赤泥庫也曾發生滲漏,隨後局部潰壩。赤泥庫流出的大量汙水流入附近的村莊、農田,甚至逼近數公裡外的黃河。
難以處理的難題
也許你會問,既然危害這麼嚴重,為什麼沒人治理呢?
其實不是沒人治理,只是成本太高罷了。大家也想過很多辦法,比如回收利用裡面的鐵、鈦等金屬,以減少赤泥的量。可這收效甚微不說,成本還居高不下,技術也很難掌握,所以目前很難得到大規模的推廣應用。
我國技術人員採用他們發明的技術,可從鋁土礦中熔出三氧化二鋁,對排出的赤泥再進行選礦處理提選出其中的鐵礦物,有效用於鋼鐵冶煉,剩餘物可製成免燒磚,用作建築材料。有的藉助赤泥高鈣、高矽而低鐵的特點,利用赤泥燒制水泥。但是相對於赤泥巨大的排放量和居高不下的成本,有限的利用率仍然不能減緩赤泥給社會、環境帶來的沉重負擔。
還有人嘗試過將赤泥不經過處理,直接製成磚瓦等建築材料,可想到裡面有那麼多有毒物質,有人敢用嗎?!
所以,到目前為止,大量的赤泥仍然只能堆積在那裡。只能寄希望科技的發展,早日找到更好的破解之法,拆除這些「定時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