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典時代,科學作為一種知識,已緊密聯繫在一起。科學的方法奠定了基礎,強調實驗數據及其結果的重現性。在西方世界在近代早期的話:"科學"和"自然哲學"有時可以互換使用。在西方世界直到17世紀,自然哲學(後變成自然科學)被認為是哲學的一個獨立的科學分支,與唯物同源。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在一個舊的,密切相關的意思,"科學"還指可合理解釋,並可靠地應用型知識的主體本身。科學的專業從業者習慣上被稱為科學家。我們通常提到的科學是指自然科學,即通常將自然科學簡稱科學,並不包括社會學和思維學的內容。包括我們平時所說的科學技術(簡稱科技)中的科學也指的是自然科學(僅包括自然科學)。現在讓小編帶大家走進科學的世界。
地球直徑是月球的3.7倍,反照率是月球的4倍,所以在月球上看地球,亮度大約是地球上看月球的80倍。
初看地球時,會覺得地球影像非常大,而且在月球上看地球,地球也會存在類似「月相」的變化,變化周期也等於月相周期29.53天。
由於月球已經被地球潮汐鎖定,所以只有在月球上正對地球的一面,才能看到地球;而且月球上沒有空氣,向陽溫度100多攝氏度,背陽降至零下-180攝氏度,所以我們只能穿著太空衣欣賞地球。
我們搬著小板凳坐好,然後幻想自己在月球上:
(1)當月球轉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時(一般發生在農曆的每月月初):蔚藍色的地球整體清晰可見,巨大的氣態雲團在地球上「緩慢」移動著,還可以看到地球每過一天自轉一周;如果我們有一架天文望遠鏡,或許還能看到萬裡長城、長江和黃河。但由於地球亮度太高,太空中的星星肉眼很難看到。
(2)當月球轉到側面時(一般發生在農曆每月7、8號):我們將看到地球一半處於白天,一半淹沒在黑色的夜空中;此時,地球黑暗一面朝著月球上空,類似月相的「上弦月」;
(3)當月球轉到地球背朝太陽一面時(一般發生在農曆每月的15號左右):此時月球將處於地球的本影區,太陽完全被地球遮擋,地球還隱約可見各大城市在夜間的人造光源,但是都無法和夜空中的星星亮度比較,如果正好在春秋兩季,那麼夜空中的整條銀河清晰可見,十分壯觀;
(4)當月球轉到地球的另一側面時(一般發生在農曆每月22、23號):此時地球的影像,類似月相的「下弦月」。
歷史上,人類在月球視角拍攝到過地球的景象,比如:
看了上文的介紹是不是感覺科學的能量是巨大的呢?請大家多多關注小編,小編會為大家奉獻更多更好的精彩科學世界,讓我們一起去追尋去探究屬於人類的科學研究與文化,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安靜的塵土,靜靜的享受的科學帶給我們的快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