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喜歡跟各位喜歡科技的朋友們一起交流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問題,就比如我們人類用電或熱能,那麼在水裡應該就不能用這些了吧?
其實大多人糾結的主要是水底不能進行大部分化學反應?如果沒有這些化學反應就不可能開啟高科技的時代嗎?假設在水裡這是挺有意思的一個設定。
其實水底的環境和大氣的區別就是在水中,氣相是無法穩定的存在著的。而水中液相反應就無法形成局限性,所以反應物和產物都會自發擴散。包括熱導率和電導率都會大大增加,這算不算得不償失?還有就是在水中的話,它密度和阻力都會增加了很多,成幾倍或者幾十倍甚至更多。當然浮力同時也比空氣大了約一千倍左右。
重要的是這些前提給水底文明的生存就會造成很大的麻煩,很多水生物會因此收到很大的傷害。但是如果真的存在這種水底高科技文明,那麼它們可能會有如下的進化路線:
1. 由於沒有氧氣,石油和天然氣都沒辦法利用,人類能量的獲取是非常困難的。在此情況下,地熱對水底的文明的意義可能至關重要,類似於遠古人類偶然發現的火。熱泉邊上烤熟——啊不,煮熟的魚肉,可能是水底文明的起點。
2. 潮汐能,洋流等機械能可能會為水底高科技文明提供不小的作用,我們甚至可以因此作為想像依據創造出長途旅行的班車。考慮到水底浮力大,如果水底文明有著和魚類類似的身體構造,那麼移動起來可能比人類要更加省力。
3. 科技如果想要進一步發展,沒有化學反應確實是不可行的。而絕大多數重要的化學反應,都需要一個相對封閉的溶液體系,否則反應物和產物隨著水流亂飄就不好玩了。水底的條件苛刻了一些,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靠著各種半封閉的容器,加上一些生物半透膜的幫助,初始的條件還是能滿足的。至於創造它出來的目的和功能,小編一時也想不到的。
4. 關於電的問題。不考慮電鰻之類的生物作弊,水力發電,切割磁感應線倒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然而儲存傳輸和利用都是大問題。傳輸的話,金屬導線(金之類的不易被腐蝕的)外面包一層絕緣的材料(小編竟然腦洞大到想像是比如堅硬的魚皮?),或者而直接埋在灰裡面,雖然損耗有點大,但考慮到金屬的電導率比海水也高不少,所以問題並不是太大。儲存的話,可以靠各類電解池或者固態電池,後者估計要等文明發展到相當先進的程度了。至於運用……電車,纜車,履帶運輸,攪拌機,乃至更加高級的離心機,負壓分離滲透機等等的一切,總之,又不是不能用!
其實回到問題上,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先不管能不能產生文明,水下文明所有重要的科技進程必定是在空氣中完成的。水下沒有任何希望足夠有效的積累科學經驗。水是阻礙一切的原因,水讓一切化學反應/力學機械沒有足夠的效益應用於生活,缺乏探索自然原理的動力。其社會模式肯定幾百萬年都停留在原始社會。在水中,有很多阻礙文明發展的因素:列出來有以下幾點。
研發工具的動機要小於空氣,因為水的密度和阻力非常大,這點還是很難的,重要的是化學是不可能從「鍊金術」開始。因為水是很好的溶劑,自然中很多化學現象在大水體環境中並不顯著,所以難,特別難。
水中文明一定是其生存環境足夠複雜,而且是群居。自然環境與內生環境雙重壓迫,才可能演化出複雜神經構造。為以後的智能發展,複雜的社會行為留下基礎。所以根據這點來說,在比較深的海域是不可能有文明的,必須要靠近陽光充足的水面才行。
其實小編還是很懷疑水中到底能不能產生文明科技的,工具動機的缺失斬斷了文明依賴的物質基礎。很難想像一個文明會依靠牙刨鉗敲完成生產升級和物質積累。
有意思的是如果在氣相中的我們人類文明看來,液相對文明科技發展還是有種種的限制,那麼相同理論來說,在生活在其他環境,甚至真空的「生物」看來,我們人類是不是也受著些許限制導致科技發展緩慢?
對於這個問題,不知道朋友們有什麼見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