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前言論!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經常在大草原或者海上看到的大風扇(風力發電機),在轉的如此緩慢的情況之下,是怎麼發電的?速度如此之慢的情況下又能夠產生多大的電力呢?最後一個就是為什麼風力發電機的葉片只有三片呢?而不是到4個葉片或者2個葉片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風力發電機的工作原理,簡單來說,風力發電機是通過其表面的風的能量截獲一部分下來,變成讓自己能夠旋轉的能量,進而帶動發電機來發電的,所以關鍵就在於它能從風裡截取多少能量下來,換句話說就是風能的轉化有多少。
我們打個比方,假如把風力電機旋轉平面上裝的不是葉片,而是一整張個密不透風的圓盤的話,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首先它會將吹過來的風完全的擋住,於是風力就完全吹到了圓盤身上,那麼風能也完全轉化到了圓盤身上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從風能的轉化公式可以看出,除了作用在圓盤上的風力大小很重要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存在,那就是通過圓盤的風速了,兩者相乘才是轉化功率。
從這點,我們就能看出來,儘管圓盤把風力全給接了,但是卻將風速完全給阻擋了下來,結果就是一個再大的數字乘以0的話那結果肯定就還是等於0的了,所以它必須要做成鏤空的,讓一部分的風依然能夠快速的通過自己,而讓另一部分的風撞在自己身上產生作用力。
這兩者之間的最佳組合是多少呢?計算表明前者是2/3,後者是1/3時的轉化功率是最高的,也就是說吹過圓盤的風速降到了原始風速的2/3,而在這種情況下,風力對原盤施加的作用力的比值則為8/9,兩者相乘得出一個係數0.59,也就是59%,這個就是風能能夠轉化到圓盤上的最大功率了,它叫做「貝茲極限」。
理由很簡單,儘管隨著葉片數量的增加,風作用於葉片平面的力也增加了,但是卻讓經過它的風速減小了,葉片數量越多,風速減小越大,直到最後變得就跟個圓盤一樣密不透風了,其結果會怎樣?我們在之前已經領說過了,所以看起來3片、4片應該是一個最適合的值。
答案就是因為成本,要知道每個葉片長達60米,為了保證它還足夠的輕,足夠的強,在材料上肯定是要下很大的成本的,而又因為4片比3片在對風能的轉化效率上高不了太多,但是價格卻一下子高了很多,所以綜合考慮,人們還是決定選擇性價比更高的方案(也就是三片葉子)。
如果你曾經觀察過一臺運行當中的風力發電機的話,就會發現它的葉片旋轉速度真的是驚人的慢,從數據上看也是如此,每分鐘只有7~12圈,這裡能夠直接拿來發電的能量顯然差的太遠,所以必須要加上「齒輪變速機構」,使發電機的轉速來到差不多每分鐘1500轉的水平才行,但這個速度顯然還是越快越好,為什麼不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讓葉片轉得更快呢?這是有兩方面的原因:
其中一個是當葉片的旋轉速度越高時,那麼葉片對氣流的阻礙作用也就越大,我們可以形象點來看這個問題,當三個葉片轉的不那麼快時,那我們看到的就只有3個葉片,而當3個葉片轉的快起來時,可能看到的就不是3個葉片了,可能是五個也可能是7個,如果轉的再快一點,那麼看到的葉片自然就更多了,最終又回到了密不透風的圓盤效果了。
而我們之前已經講過了,阻礙的風越多,那麼在葉片旋轉面上的風速就越慢,風能轉化的功率也就越少了,所以結論就是更快的增速並不能帶來更多的發電。
另一個原因就是和物理有關的了,我們都知道,當物體旋轉起來之後就會產生離心力,質量越大、轉速越快那麼產生的力也就越大,這樣的話,就會對我們的材料力學提出了非常嚴峻的考驗,而我們現在還沒有掌握這張材料技術,所以想要在風機身上產生出足夠的迎風力,那就需要讓它比3個葉片轉得更快才行,而一旦轉快了,就很容易把自己撕裂了,所以最終還是選擇用3片葉子。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在我們身邊經常都可以看到風力發電機的身影,感覺它是越來越多了,實際上確實如此,儘管目前風力電機裝機數量最多的還是英國,但很快就會被我們國家反超了。
沿著上海從北,一直南下至香港,在這片跨越上千公裡長的水域裡面,我們正在建設全球最大的離岸風力電站,其產能將遠超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
好了以上就是關於風力發電機為何要選用三片葉子的原因了。
如果你喜歡我的作品,清記得點讚分享,因為分享讓閱讀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