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一個人,如果能做到這兩句話,將來必定非富即貴!
(一)務善策者無惡事
這句話想表達的無非就是修習菩提心,經過知母、念恩、求報恩這一些意向,進一步就要修慈、修悲。慈悲跟發菩提心,最有密切關係。
佛經裡告訴我們,菩提心不由禪定中來,也不由智慧中來,而是從大悲心來。慈悲、通常作為一個名詞而實不同,依修學者的心理過程,分別來說明:慈心:慈是與樂,即以世出世間的種種善利,利益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同得快樂、幸福。
依佛法說,修習慈心,功德最大,慈心成就,可以遠離災難,即有刀兵,也可逢兇化吉。中國有句老話:『仁者無敵』,也即是此義。
悲心:悲是拔苦,即減輕或根除眾生的痛苦。要報眾生的恩德,願使一切眾生得樂,所以修習慈心。但又覺得,如眾生的苦痛根源不除,不能達成「與樂」的目的,所以由此而引發悲心。
悲心是拔苦,而究竟的拔苦,便是「令一切眾生同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才能真實拔濟苦難。至於慈悲心行的修習,也是次序推展。父母兄弟等,有親密關係的,稱為親。一般泛泛無關係者,稱為中。有仇恨的冤家,名為怨。
由親而中,由中而怨,修成於一切眾生而起的慈悲心;無邊廣大,所以名為「悲無量」,「大悲」等。如但緣一分眾生而起慈悲心,便不合佛法。
(二)無遠慮者有近憂
在修習菩提心的過程中,悲心雖是極高妙,非常難得了,但還需再進一步, 強化悲心,要求發動種種實際行為,救眾生出苦,這便是增上意樂。
增上意樂,是以悲心為本的,一種強有力的行願,以現代通俗的說法,即是「狂熱的心」,對度生事業的熱心。熱心到了最高度,便可以不問艱難,不問時間有多久,空間有多大,眾生有幾多,而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盡心致力救眾生。
因為悲心只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而不是一種不顧一切的,強猛有力的意志。所以聲聞者雖然同情眾生的苦惱,想使眾生離苦得樂,而眾生總是救不了,總是離不了苦,得不到樂。這一定要像菩薩那樣,不但有慈悲心腸,而且具足增上意樂,故能激發種種實際行動,予眾生以實利。
從悲心而進入增上意樂心,已另有一番心境,到了這一階段,修學者的心境,見到眾生受苦,便好像自己也在其中,非旁觀者。
真可說,以眾生的苦痛為苦痛,以眾生的安樂為安樂。經過深切的覺察,世間一切學問,一切辦法,都不能徹底解決眾生的痛苦,唯有善與慈悲心,才能救苦,才是救苦的良藥。
所以唯有修菩薩行,證菩提果,才能使眾生從無邊的苦惱中獲得解脫。如此,為了救度眾生而發心從善,以度生大行作為成善資糧,把自己的悲心願行和眾生的痛苦打成一片,發心學菩薩行,求成善果。這種大信願的堅固成就,便是菩提心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