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桃花水母。王曉斌 攝
7月初,在五指山市通什鎮什會村的一口淡水井裡,當地居民柯先生在取水洗手時,無意中發現數十隻拇指般大小的水生物。科研人員通過DNA條形碼技術方法,對比證實其為索式桃花水母。
小嗨昨日驅車前往五指山桃花水母的發現地,實地探訪這種有「水中大熊貓」之譽的淡水水母。
五指山桃花水母。王曉斌 攝
小嗨了解到,水母是一種低等的無脊椎浮遊動物,肉食動物,在分類學上包括刺絲胞動物缽水母綱、十字水母綱、立方水母綱動物,已知道的約有250餘種,其中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洋中。桃花水母是一類生活在淡水中的水母,身體呈半球形,乳白色,半透明。大多生活在與大型河流隔絕的小河溝、小水塘中。是一種瀕臨絕跡、古老而珍稀的腔腸動物,最早誕生於數億年前,珍貴度可媲美大熊貓,有水中「活化石」之稱。
桃花水母生活的井中。王曉斌 攝
在當地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小嗨在水井邊看到了這些生物。因為身體透明,體長僅有2釐米左右,桃花水母在井中極不顯眼。撈出來放置在玻璃瓶中,清晰可見各種身體細節。
五指山桃花水母。王曉斌 攝
桃花水母外形象初看像一把撐開的傘,或一個倒扣的碗。像傘骨架的地方是其4條輻管和1環管,傘體邊緣有許多細線狀的觸手,這是它的捕食器官。
五指山桃花水母。王曉斌 攝
為什麼得名桃花?看看它的形態和遊泳的姿態就知道了。
桃花水母遊動時,傘體收縮,將下傘腔內的水壓出體外,藉此推動身體水中遊走。半透明的傘體在水下一張一縮,悠然自得。由於它們多在早春桃花盛開時節被發現,有的為粉紅色,在水中遊動若桃花花瓣,因此,中國古代稱它們為「桃花魚」。但又明確指出,桃花魚「非魚也,生於水,故名之曰魚;生於桃花開時,故名之曰桃花魚」。
五指山桃花水母。王曉斌 攝
近現代以來,由於生存環境受到破壞,多個亞類的桃花水母可能已經滅絕或瀕危。不過隨著中國水環境的治理改善,重慶市璧山區、四川省眉山市、雲南省曲靖市等多地報告發現桃花水母。
在海南省五指山市發現的疑似水母生物被證實為索式桃花水母,是這種瀕臨滅絕的生物在中國的又一次現身。
五指山桃花水母。王曉斌 攝
五指山市農業農村局水產管理崗工作人員王悅說,此前有接報在該市它處發現疑似桃花水母,但均未能見到實物而無從證實,此次是桃花水母在海南五指山活動的實證,亦表明五指山地區水質好,水體環境優良。
有科研專家統計,作為桃花水母分布最廣泛的國家,中國已在19個省、市、區發現過桃花水母。
來源:海南頭條NEWS
作者:王曉斌
編輯: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