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海南五指山市通什鎮什會村的一口水井裡,村民發現了數十隻拇指般大小的水生物,生物呈乳白色、通體透明,由絮狀主體及4個略帶橢圓形的肢體分別連接一條外環構成,身體周邊長滿的觸角像飄落水中的桃花。據當地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介紹,通過外觀的判定推測其應該是有著「水中大熊貓」和水中「活化石」之稱的桃花水母的一種。
桃花水母是什麼生物?它和海裡水母有何不同?它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向讀者揭開桃花水母的秘密。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 記者 譚琦
「活化石」
最早誕生於約6億年前
「通過外形判斷,可能是生活在淡水中的桃花水母。」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生命科學與生態學院老師李由明推斷在五指山一農村水井中發現的水生物為桃花水母,具體的種類還需要進行分子測序後才能確定。據介紹,桃花水母一般直徑約15至25毫米,和成年人的手指甲蓋差不多大,透明的,生殖腺顏色有白色、綠色等多種色調,觸角約20毫米長,呈傘狀,有螺紋串狀的觸手圍繞。桃花水母的觸手是它的捕食器官,遇到獵物時觸手上的刺絲囊即射出刺絲,將獵物麻痺,接著縮回送入口中。
「索氏桃花水母是最先被發現的桃花水母,我國在19世紀初,才第一次發現桃花水母的蹤跡。」李由明解釋,桃花水母是一種原始低等的無脊椎動物,最早誕生於約6億年前,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有「水中大熊貓」和水中「活化石」,以浮遊生物,小的甲殼類、小的魚類為食物。「桃花水母對生境的要求很高,喜歡乾淨的水質,一般生活在溫暖清潔的水域中。」李由明介紹,它們適宜其生存的水域必須無毒無害、潔淨,且多呈酸性。據了解,目前全球共發現桃花水母11種,部分種類被列為瀕危級物種。
怎麼來的?
或因水質改善水母「甦醒」
「相比於海裡的水母來說,淡水水母較為少見。」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根據長期的經驗和海洋生物知識儲備,辨認在五指山發現的生物應該是屬於淡水桃花水母,淡水水母和海裡的水母最大區別在於生境和水母體大小不同。「水母在歷史發展的階段中,可能從海洋進入洩湖,從洩湖進入淡水,慢慢地適應生境中鹽度的變化,成為淡水水母。」
「桃花水母在夏季最為活躍,尤其是6月,是它們的繁殖期。隨後水母會躲進水井和水池深處的巖石或腐敗植物中,等待下一次合適的成長期。」陳宏稱,水母的繁殖為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而成,水母的幼體水螅體可以根據生境的情況發育為水螅體和水母體兩個類型。「水螅體是無性代,對環境的要求不高,可以吸附在水下的巖石或者水生物中長期生存,只有幾毫米,很難被發現。水母體對水質的要求很高,在環境適宜的時候,水螅體就會成長為水母體,進行有性生殖。」陳宏推測,或許是下雨的時候流水將水螅體帶入水井中,也可能是水井中原本就有水螅體,水環境改善後,水螅體「甦醒」成長為水母體,得以生長繁殖。
最新進展
水生物已送檢鑑別種類
桃花水母在我國四川、湖北、浙江、湖南等地時有發現。
今年5月19日,在南京紫金山紫金軒平臺前的水域內發現桃花水母。6月5日,四川內江東興區平坦鎮姜家村蛟龍湖水庫發現超過千隻桃花水母,該地已經發現過多次。6月28日,在雲南省富源縣十八連山林場的景觀池內,有市民發現疑似桃花水母的生物,後經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相關專家檢測鑑定,確認該物種為瀕臨絕跡的索氏桃花水母。6月29日,成都市武侯區地鐵3號線紅牌路站附近一小區的池塘內也發現了桃花水母,專家猜測這些桃花水母是通過移栽水生植物、野外釣魚裝回的水進入小區池塘。
7月6日,江西廬山西海水域出現出現桃花水母的身影,據南昌大學流域生態學研究所博士蘭志春介紹,桃花水母主要生活在溫帶的水體中,在我們國家的南方大部分地區都曾出現過,廬山西海的桃花水母一年出現兩次。
「桃花水母的出現可以斷定五指山的生態環境較好,尤其是水質環境特別好,氣候也很適宜。」五指山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王悅說,桃花水母的出現,其特有的基因對現代基因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也為研究和了解物種的遺傳、進化提供了條件。「桃花水母的毒性尚未清楚,但建議市民儘量不要去觸碰。一般水母的觸手上會有刺細胞,一旦感到危險,水母將釋放刺細胞攻擊,一般刺細胞都是帶有毒素的。」王悅說,對生物最好的保護方式,就是尊重其自然生長的環境和規律。
鑑於桃花水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觀賞價值,五指山當地農業部門的專業人員已對發現疑似桃花水母的水井採取保護措施,並啟動對疑似桃花水母採樣送檢、鑑別種類和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