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光子上轉換太陽能電池的理論效率達63%

2021-01-19 網易新聞
  [據雷射電子世界網站2017年4月17日報導]  神戶大學(日本神戶)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太陽能電池結構,其使用雙光子上轉換來實現高於50%的理論轉換效率。第一種原型的實驗驗證了上轉換確實發生了。新結構能夠吸收太陽光的長波長光譜分量,該分量的能量低於半導體的帶隙,並且通常會透過光伏電池並且損失掉。

傳統單結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的上限約為30%,這意味著入射太陽光的大部分能量不被太陽能電池所吸收,多餘的光子能量不是透過太陽能電池就是變成熱量。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太陽能電池效率為46%,是通過四聯電池實現的。

為了實現新的太陽能電池結構,大學使用了由兩個半導體組成的異質界面,具有不同帶隙的砷化鎵鋁(Al0.3Ga0.7As)和砷化鎵(GaAs);雙光子過程發生在兩個半導體之間的邊界處。新結構通過將兩個低能光子轉換成能被該電池吸收的一個較高能量的光子來產生光電流。理論上,電池的轉換效率可以達到63%。

通過使用最佳材料和精細結構,新結構可以成為超高效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高於50%將使太陽能電池安裝面積減少50%以上,降低太陽能電池和現場施工成本。(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一研究所  張慧)

(原標題:雙光子上轉換太陽能電池的理論效率達63%)

本文來源:中國國防科技信息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單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已達21.9%
    在各界研究團隊的努力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已經超越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太陽能電池,但它們仍有不耐水汽、高溫與紫外光等難題,離大規模商業化還有一段距離,最近沙烏地阿拉伯科學家或許已找出解決辦法,他們研發出耐用、且轉換效率達21.9%的單晶鈣鈦礦電池。
  • 日本公司研發太陽能電池 將轉換效率突破至26.3%
    ,將轉換效率提升至了 26.3%,比原來的最高轉換效率紀錄 25.6% 高了 0.7%。  矽基太陽能電池理論上的轉換效率極限為 29%,但在日常實踐中,實際轉換效率都只在 20% 附近徘徊。Kaneka 的研究人員對理論和實踐之間流失掉的能量進行了研究觀察,以便找出達到 29% 理論轉換效率極限值的方法。
  • 世界紀錄新型CIGS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達23%
    從漢能移動能源官微獲悉,2019年9月14日,漢能旗下美國MiaSolé Hi-Tech Corp,與歐洲Solliance Solar Research公司聯合發布,其合作研發的新型柔性CIGS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達23%,是該項電池新的世界紀錄。
  • 【重磅】鐵電材料讓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超越理論極限
    鐵電材料正將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推向理論的極限,而且僅需使用陽光中的紫外線。,甚至突破了S-Q效率極限(Shockley-Queisserlimit)理論預測所能實現的效率——能隙材料在可見光頻譜幾乎不吸收光。
  • 薄膜太陽能也出現串疊型設計,理論效率達34.45%
    ,具備輕薄優勢、轉換效率也高,照理來說應該可以在全球普遍應用,然而它成本高、較便宜的配比效率低,已成為薄膜太陽能的困境,對此,美國科學家研發出成本可以接受、效率又達 34.45% 的「雙層」薄膜太陽能。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有機會達66%
    提高太陽能轉換效率的路途困難重重,其中一項難題便是太陽能材料沒法吸收全部的光,有一部分的光能會以熱的形式損失,進而降低性能,對此,最近美國科學家透過添加有機化合物材料,成功吸收並轉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產生的熱,最高轉換效率有機會從33% 突破到66%。
  • 結合矽鈣鈦礦技術 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躍升至 27.2%
    太陽能技術日新月異,光電轉換效率紀錄每隔幾周又會再翻新,象是最近英國太陽能公司OxfordPV便透過鈣鈦礦-矽晶太陽能技術,將效率提高至27.2%。鈣鈦礦則是太陽能領域後起之秀,光電轉換效率在9年內增加到可與矽晶太陽能媲美的22%,近年來科學家更為了尋求突破與新材料,紛紛將鈣鈦礦與矽晶太陽能相結合,讓原本處於市場競爭關係的太陽能電池材料握手言和,打造新型太陽能電池。
  • 轉換效率達25.11%!漢能異質結太陽能電池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我的煤炭網>新聞>行業熱點>新能源>轉換效率達25.11%!漢能異質結太陽能電池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轉換效率達25.11%!漢能異質結太陽能電池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發布日期:2020-11-22 15:04:55 新聞歸檔 轉換效率達25.11%
  • > 基於石墨烯的太陽能電池轉化率達15.6%(圖) - 光伏電池轉換效率
    為此,不少光伏企業把提高光電轉換效率作為搶佔先機的「法寶」。在受訪業內人士看來,雖然目前光伏電池轉換率臨近天花板,但隨著技術的不斷迭代,提高轉換效率仍將是光伏上下遊產業鏈的主攻方向。((...此次PERC電池效率的突破基於公司自主開發的PERC2.0技術方案,在擴散摻雜、界面鈍化、金屬接觸等關鍵技術上的進一步優化提升,大幅降低電池總J0,開壓提...
  • 混合型太陽能電池可望實現95%轉換效率
    英國的研究人員們目前正致力於研究這種可層疊於標準矽晶太陽能電池上的有機配方,期望能進一步實現難以企及的近100%能效目標。  高能量的可見光被一種特殊有機塗料吸收,其所產生的配對三重線態則由無機太陽能電池有效吸收。  當今的矽晶太陽能電池在理論上可達到33.7%的最大轉換效率;入射光的其餘部分則被升溫的電池耗盡。
  • 美國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達18.6% 創新紀錄
    18.6%的孔徑轉換效率相對於全尺寸光伏組件的18.2%的轉換效率輕鬆擊敗了之前多晶矽PERC電池太陽能組件創下的全尺寸轉換效率17.7%的紀錄(數據基於19.1%的孔徑效率和已發布的組件數據)。這是該公司首次宣布其轉換效率超過多晶矽光伏組件效率紀錄。  該紀錄已經獲得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證實。18.6%的孔徑轉換效率相對於全尺寸光伏組件的18.2%的轉換效率輕鬆擊敗了之前多晶矽PERC電池太陽能組件創下的全尺寸轉換效率17.7%的紀錄(數據基於19.1%的孔徑效率和已發布的組件數據)。
  • 英國公司將鈣鈦礦-矽晶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提升至 27.2%
    )矽晶太陽能電池 26.7% 的紀錄太陽能技術的進步可謂日新月異,光電轉換效率紀錄幾乎每隔幾周就會翻新。該公司並不期望能將單一太陽能材料效率最大化,反而利用鈣鈦礦與矽晶電池各自優缺點與不同能隙特性,拼將鈣鈦礦-矽晶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躍升至 30% 以上。理論上,由於鈣鈦礦與矽晶材料能隙寬度不一,兩者光吸收範圍並不會重疊,因此可各司其職:鈣鈦礦負責吸收綠光、藍光並轉換為電能,矽則用於吸收紅光與近紅外光。
  • 矽太陽能電池實現了26.3%的轉換效率
    矽太陽能電池實現了26.3%的轉換效率 中國科技網 發表於 2020-12-04 15:19:12 英國《自然·能源》雜誌在線發表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報告了首個光轉換效率突破26%的矽太陽能電池
  • 新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預計接近40%
    在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架構中,一種新材料具有驚人的38%理論最大轉換效率,顯示出巨大的潛力。當前,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強烈關注將影響並且已經在影響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為了防止所謂的「熱土」的產生並滿足《巴黎協定》的要求,清潔能源的使用和開發應超過當前水平。因此,人們對低成本太陽能電池模塊的開發寄予厚望。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創新高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陳其珏)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近日更新的「電池實驗室最高效率」圖顯示,單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再創新高,達到25.2%,比之前的24.2%提高了1%。
  • 晶矽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新進展:日本26.3%、德國31.3%
    傳統的晶矽太陽能電池之理論轉換效率天花板,依技術差異大約介於23~25%之間,最高可達29.1%。透過多層次構造搭配矽材料,日本KANEKA與NEDO、德國Fraunhofer ISE分別將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提高到了26.3%與31.3%,雙雙創下個別技術的新紀錄。
  • 中國科學家為提升太陽能電池等光電轉換效率找到新辦法
    中國科學家為提升太陽能電池等光電轉換效率找到新辦法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來自中國吉林大學一科研團隊在揭示二維半導體材料光物理機制上取得新進展,為提升太陽能電池等光電轉換效率找到新辦法。該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雜誌上。
  • 密西根大學打造無色透明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達8.1%,透光率...
    密西根大學打造無色透明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達8.1%,透光率43.3%  Evelyn Zhang • 2020-08-19 14:14:36 來源:前瞻網
  • 量產轉換效率將達25%!晉銳能源HDT高效異質結太陽能電池5GW生產...
    量產轉換效率將達25%!晉銳能源HDT高效異質結太陽能電池5GW生產基地開工建設 發布時間:2019-02-20 10:55    來源:晉銳能源
  • 新熱光電系統可使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提高到80%
    美國幾所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一種熱光電系統,有望將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提高到80%。該研究成果發表在10月16日出版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傳統太陽能電池的矽半導體只吸收紅外光,而高能量光波,包括大部分的可見光光譜,都以熱能形式被浪費掉。雖然在理論上,傳統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可達34%,但由於能量浪費,儘管其工藝不斷完善和進步,其轉換效率依然停滯在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