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伍迪艾倫電影的面貌不停地在改變。完成有著懸疑推理和探討機運意味的倫敦三部曲之後,他除了改換旁白,也不再親身參與自己作品的演出,之後他移師西班牙,在真正可稱上全球最浪漫的城市中創作了《情遇巴塞隆納》,講述兩個對愛情各懷迥異態度的女性密友,從美國出發到了西班牙城市旅遊,卻因旅途中的種種事件,使女孩們用行動表現出不同於她們口中所言的對愛情的態度。換句話說,當我們用難以及義的語言,訴出我想追求的愛情是什麼之時,反會發現我們以為的自我,和對愛情的態度,卻是和我們的認知背道而馳。
所以當觀者看著Christina以無為的態度將戀愛當作探險,認定其極富冒險精神之時,卻在結尾發現她比她自己想像的保守且渴望安定。反觀另一純情女性角色Vicky,那時常念念在心的諸多愛情教條,在親上戰場後隨即立刻瓦解。接著,導演又回過頭到了其最熟悉的城市紐約,拍攝了紐約遇到愛,描寫一對中年轉性的中年夫妻,以及一個非此怪老頭不嫁的美少女,整片如同一個千萬不要誤會你是你,因為你不是你所想的自己這般叨絮的警告寓言。
又,近三部片一路走來,從一部描述女性私密心情的電影,到《紐約遇到愛》這種充滿中年焦慮的幻想情節,這次導演再次回到倫敦,攝下縱貫各年齡層的浮世繪《命中注定,遇見愛》。而每個人都真的註定會遇見命定的愛嗎?或是如同電影中所言:你會遇到的是,最終每個人都會遇到的那位......不管其是死神抑或還未出現的真愛……
有趣的是,年屆75的Woody Allen在這部自編自導的電影中,開始將愛情和絕望從天秤的兩端取下,然後放進同一個盒子中帶著走,而他最充滿特色且具有玄奧性質的主題——機運,在本片中也藉由一個只在片頭出現過的冒牌預言師來作為象徵,便讓整個故事走向都跟著一個個亂扯的假預言走,而冒牌預言中的際遇接連成真,也似乎暗示著人在選擇相信假象和現實的關頭上,做出的決定又是怎麼牽動你的未來,且他也讓片中一個看似最可悲,只能從偽預言師口中尋求安慰的老婦女,成為貫穿整片的最重要的核心和決定者。
另外一方面,在本片中,愛情當然是最重要的母題,且不停地糾纏著每個人:包括了年屆70須靠威而鋼壯身,卻不服老地娶了年輕應召辣妹的老丈夫艾菲;被拋棄的老媽媽;結了婚想生小孩,卻自作多情愛上主管的莎莉;事業不得志,卻與住對面的妙齡女子墜入愛河的作家老公羅伊;終拋棄有前途的外交官未婚夫和羅伊在一起的美麗音樂學博士候選人;再到一個和下屬搞曖昧卻又和女藝術家搞外遇的畫廊老闆;以及花錢如流水,且甫新婚便與健身教練私通的應召辣妹夏曼;再加上老媽媽朝思暮想的第二春——一個不停召喚前妻靈魂的迷信男子強納森。
這些人物的關係雖看來交錯複雜,卻也讓人看到片中的每個人都追著命運跑,而機運卻永遠和其腳步背道而馳。例如:艾菲娶了年輕老婆卻力不從心,還為此幾近破產,這時卻發現老婆和健身教練黏在一起;身為家中經濟來源的妻子,後對上司萌生愛意,卻發現自己自作多情糗到極點,還創業無門;又或如羅伊那般順利離婚,並如願抱得美人歸,自以為鴻運當頭卻因竊取好友著作來發表一事將被揭穿,只得惶惶過活。
此外有趣的是,伍迪艾倫作品的幾個公式依舊不停的在本片交替,如:兩女一男、老夫少妻、軟弱且優柔寡斷的男人、聰明美麗且熱愛藝術卻永遠不得圓滿的年輕女性,或是放任自己變老的可悲婦女,這些角色的塑造似乎都指嚮導演自己的個人喜好和對兩性的偏頗態度,也似乎如同他在坎城影展受訪時,說明自己痛恨變老,且反對死亡的個人觀念。當然,這部電影還是自成其鮮明風格,我們依然看見導演把這些人性裡的小惡處理得尖酸卻又恰到好處,且讓你不得不承認其皆為事實,又將這些不管是對愛情或是人生中的關鍵決定這種左右搖擺的片刻描寫得生動有趣,反正,快樂總持續不了太久,而降臨頭上的小懲罰也弄不死你,讓你只能不太舒服的繼續前進,一切正中人生的樣貌。最後再回過頭,你會發現,他依然是那個讓你想連聲否認,卻不得不無奈地對著他點頭的諷刺大王,伍迪艾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