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息於城市公園的赤麻鴉不多見,由於現在的環境越來越好,鳥類回歸自然的越來越多,又吸引了好多愛鳥人士前來拍照。
赤麻鴨(學名:Tadorna ferruginea)體型較大,體長51-68釐米,體重約1.5kg,比家鴨稍大。全身赤黃褐色,翅上有明顯的白色翅斑和銅綠色翼鏡;嘴、腳、尾黑色;雄鳥有一黑色頸環。飛翔時黑色的飛羽、尾、嘴和腳、黃褐色的體羽和白色的翼上和翼下覆羽形成鮮明的對照。
棲息於開闊草原、湖泊、農田等環境中,以各種穀物、昆蟲、甲殼動物、蛙、蝦、水生植物為食。繁殖期4~5月,在草原和荒漠水域附近洞穴中營巢,每窩產卵6~15枚,卵橢圓形,淡黃色,雌鳥負責孵卵。主要繁殖於歐洲東南部、地中海沿岸、非洲西北部、亞洲中部和東部,越冬在日本、朝鮮半島、中南半島、印度、緬甸、泰國和非洲尼羅河流域等地。
赤麻鴨雄鳥頭頂棕白色;頰、喉、前頸及頸側淡棕黃色;下頸基部在繁殖季節有一窄的黑色領環;胸、上背及兩肩均赤黃褐色;下背稍淡;腰羽棕褐色,具暗褐色蟲蠹狀斑;尾和尾上覆羽黑色;翅上覆羽白色,微沾棕色;小翼羽及初級飛羽黑褐色,次級飛羽外翈輝綠色,形成鮮明的綠色翼鏡,三級飛羽外側3枚外翈棕褐色;下體棕黃褐色,其中以上胸和下腹以及尾下覆羽最深;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
雌鳥羽色和雄鳥相似,但體色稍淡,頭頂和頭側幾乎白色,頸基無黑色領環。幼鳥和雌鳥相似,但稍暗些,微沾灰褐色,特別是頭部和上體。虹膜暗褐色,嘴和附踉黑色。
棲息於江河、湖泊、河口、水塘及其附近的草原、荒地、沼澤、沙灘、農田和平原疏林等各類生境中,尤喜平原上的湖泊地帶。主要在內陸淡水生活,有時也見於海邊沙灘和鹹水湖區及遠離水域的開闊草原上。
赤麻鴨2齡時性成熟。通常1年繁殖1次,偶爾有1年繁殖2次的。繁殖期4-6月。通常繁殖在開闊的平原,對的結合較為固定。
自由自在在水中遊戲
也有資料說雛鳥孵出後通常由親鳥從巢區背負到水域。在水中遊泳時雛鳥亦常爬到親鳥背上玩耍,雛鳥在親鳥帶領下經過50天左右的雛鳥期生活後即具飛翔能力。
在水中自由的展翅飛翔
麻鴨是遷徙性鳥類。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當繁殖地的冰雪剛開始融化時就成群從越冬地遷來,10月末至11月初又成群從繁殖地遷往越冬地。多成家族群或由家族群集成更大的群體遷飛,常常邊飛邊叫,多呈直線或橫排隊列飛行前進。沿途不斷停息和覓食。在停息地常常集成數十甚至近百隻的更大群體。
主要以水生植物葉、芽、種子、農作物幼苗、穀物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甲殼動物、軟體動物、蝦、水蛙、蚯蚓、小蛙和小魚等動物性食物。覓食多在黃昏和清晨,有時白天也覓食,特別是秋冬季節,常見幾隻至20多隻的小群在河流兩岸耕地上覓食散落的穀粒,也在水邊淺水處和水面覓食。
赤麻鴨在中國的種群數量曾經是相當豐富的。赤麻鴨在中國北部冬季和遷徙期間是最為豐富的,在長江下遊地區也極為普遍和常見,是中國主要產業鳥類之一。但自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來代以來,由於過度狩獵和生境被破壞,致使種群數量日趨減少。據國際水禽研究局1990年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中國赤麻鴨的越冬種群數量僅為2834隻
保護環境,保護物種從我做起,給他們一個適合的棲息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