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有八個土類,地帶性規律和地域性規律都比較明顯。
(1)紅壤
江西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地帶性土壤,為全省最重要的土壤資源。總面積13966萬畝,約佔全省總面積的56%。積極、合理和科學開發利用紅壤資源,對發展江西農業有重大意義。
根據紅壤的發育程度和主要性狀,大致可劃分為紅壤、紅壤性土、黃紅壤等三個亞類。
紅壤亞類面積最大,約8798.4萬畝。凡有一定的植被覆蓋、剖面發育正常的均屬這一類型。由於所處地形和植被狀況不同,其肥力屬性有一定差異。山地紅壤坡度大,土層厚度一般只有50釐米左右,夾有較多的半風化母質碎塊。丘陵紅壤通常土層深厚,石質性不強。紅壤在較好的林被下自然肥力高,在草被下則礦質養分不足。
紅壤性土亞類是在缺乏穩定成土條件下形成的幼年土,散見於丘陵山區,面積約3673.3萬畝,肥力和利用價值都較低。
黃紅壤亞類分布於海拔四、五百米至六、七百米之間的山地,面積約1494.3萬畝,是紅壤向山地黃壤的過渡類型,由於植被較好,自然肥力一般較高。
紅壤在多種母質上都可以發育,理化性狀有一定差異。發育於第四紀紅色粘土的紅壤,廣泛分布於低丘崗地,進賢、東鄉、餘江、波陽、餘干、豐城、峽江、上高、永修、新建、高安、臨川和吉泰盆地集中連片,土層深厚、土質粘重,透水、通氣性差,養分含量低;由紅砂巖發育形成的紅壤,主要分布在贛東北的貴溪、弋陽、橫峰、鉛山、玉山、上饒、德興、餘干等市縣,吉安和永新之間也有分布,整個土層中含粉砂和細砂較多,質地疏鬆,通氣透水性好,保水保肥力則較差,土層較薄;由花崗巖風化物發育形成的紅壤,主要分布於省境邊緣山地和高丘,興國、於都、寧都、瑞金、贛縣等市縣比較集中連片,整個土層中夾有多量石英砂和礫石,質地粗糙,漏水漏肥,是本省嚴重的水土流失區,但含鉀量高;在千枚巖、板巖、片麻巖等變質巖上發育形成的紅壤,質地粘細,自然肥力較高,主要分布在高丘和山區。
(2)黃壤
面積約2500萬畝,約佔全省總面積的10%,主要分布於中山山地中上部海拔700米至1200米之間。土體厚度不一,自然肥力一般較高,很適於發展用材林和經濟林。
(3)山地黃棕壤
主要分布於海拔1000米至1400米以上的山地。現有植被一般為常綠與落葉混交林,生長茂密,覆蓋度大。山地黃棕壤土肥力高,適於發展林業和種植藥材等。
(4)山地草甸土
主要分布於海拔1400米至1700米高山的頂部,面積很小。由於水分充足、陰涼溼潤,有利於有機質的積累,土壤潛在肥力高,部分地塊可用於開發藥材種植等。
(5)紫色土
在紫色砂頁巖風化物上發育的一類巖性土。面積約835萬畝,佔全省總面積的3.3%。主要分布在贛州、撫州和上饒地區的丘陵地帶,其他丘陵區也有小面積零星分布。常與丘陵紅壤交錯分布組成復區。紫色土磷和鉀的含量較為豐富,適種性廣,為南豐蜜桔以及菸草等經濟作物的重要適種土壤。
(6)潮土
成土母質為河湖沉積物。主要分布在鄱陽湖沿岸、長江和本省五大河流的河谷平原。由於水流的分選作用,一般距河流越近,質地越粗;距河流越遠,質地越細。又由於每次水流大小不同,剖面層理性明顯,常出現上、中、下不同的質地層次,對土壤肥力性狀影響較大。潮士土層深厚,土體淺棕灰至暗棕灰色,質地砂壤至輕粘土,土壤物理性質一般較好,丈體疏鬆多孔,通氣透水。是全省棉花、甘蔗、麻類的重要種植土壤。
(7)石灰土
在石灰巖母質上發育的一類巖性土。零星見於彭澤、德安、宜春、萬載、分寅、萍鄉、新餘、瑞金、會昌、南康、全南、龍南、崇義等縣市的石灰巖山地丘陵區。一般土層淺薄,大多具有石灰反應。根據肥力和顏色又可分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和紅色石灰土等。
(8)水稻土
由各類自然土壤水耕熟化而成。為全省主要的耕作土壤。廣泛分布於省內山地丘陵谷地及河湖平原階地,面積約3000萬畝以上,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80%以上。
根據水型特徵,水稻土又可分為淹育性水稻土、瀦育性水稻土、潛育性水稻土等三個亞類。
淹育性水稻土。水稻土發育的初期階段。分布地勢較高,浸水耕種的時間較短,地表水在成土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包括紅壤起源的黃泥田、紫色土起源的紫泥田、石灰土起源的石灰泥田等。
瀦育性水稻土。水稻土中發育良好的類型。分布的地形部位介於前兩者之間。排灌條件一般較好,水分乾濕交替,土壤中鐵、錳等物質氧化還原,淋溶澱積作用頻繁,粘粒下移,形成深厚的豬育層,肥力較高。
潛育性水稻土。分布於地勢較低、地下水位較高的山丘壠田、坑田、衝田下部和平原低洼地段。犁底層以下長年處於積水狀態,鐵錳還原,土色呈明顯的灰黃或灰藍色,形成爛泥田、鏽水田、冷浸田等。
水稻土的肥力狀況還取決於耕作和培肥措施的水平。全省水稻土中,高產、中產和低產田各佔三分之一左右。如何提高中產田、改造低產田,是發展江西農業的一個重要課題。
除水稻土外,全省農業土壤尚有600萬畝左右的旱地土壤。主要為潮沙泥土、烏泥土、黃泥土、紫泥土、馬肝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