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赫為什麼分為「穆克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兩個政治實體?

2021-01-21 澎湃新聞

原創 環球情報員 環球情報員 收錄於話題#巴爾幹往事12個

波赫的窘境

作者|碧落清遙

責編|Thomas

1914年6月28日,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地區的(簡稱「波赫」)首府塞拉耶佛的一聲槍響點燃了蔓延全球的戰火,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此後80年的時間裡,和平之神似乎遺忘了這片土地,因為民族、宗教的衝突,戰爭幾次三番降臨波赫。

20世紀90年代南斯拉夫解體後的慘烈內戰更讓整個波赫變得千瘡百孔,而現代的波赫內部,也在各方勢力的攪動下分成為穆斯林族和克羅埃西亞族聯邦(穆克聯邦)和塞爾維亞族共和國(塞族共和國)兩個對立的政治實體。

▲波赫的兩大政治實體

夾在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之間的波赫,為什麼會產生這兩個實體?這兩個實體為什麼不選擇併入到臨近的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呢?

一、同途殊歸的南部斯拉夫人

公元6-8世紀,隨著阿瓦人、馬扎爾人的入侵,居住在多瑙河平原地區的西斯拉夫人不堪其擾,大量的西斯拉夫人被迫離開了多瑙河流域而向南遷徙,進入了巴爾幹半島。此後,這支南遷的斯拉夫人逐漸與西斯拉夫人斷絕了聯繫,發展成斯拉夫人的第三支——南部斯拉夫民族。

▲南部斯拉夫民族國家分布

最初定居在巴爾幹的斯拉夫人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他們保留著相似的生活習慣,運用著同樣的語言。但此時巴爾幹的西部是以德意志邦國為主導的中歐強權,東部是文化強盛的拜佔庭帝國,巴爾幹半島內部也是民族林立,在這種外部勢力拉鋸,內部又不斷民族融合的情況下,南部斯拉夫民族逐步走向了分化。

宗教是造成南部斯拉夫人分化的重要因素,南部斯拉夫人在巴爾幹半島定居後,逐步建立了幾個斯拉夫小國,但是在強國環伺的情況下,為了保證自己的生存發展,這些小國不得不選擇更為強大的勢力歸附其下。

公元768年,法蘭克帝國吞併了巴爾幹半島的西北部,並將天主教信仰帶到了這裡,在此後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居住在這裡的斯拉夫人盡數皈依了天主教。他們選擇接受臨近的拉丁文化,以拉丁字母書寫自己的語言,逐步形成了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

▲巴爾幹半島是各大宗教交鋒之地

而居住在巴爾幹半島中部和東部的斯拉夫人更多的是受到拜佔庭帝國的影響,他們以希臘字母為基礎,創立了自己的書寫系統——西裡爾字母,並在拜佔庭強大的文化感召下悉數皈依了東正教,於是巴爾幹半島最東部演化成了「斯拉夫化「的保加利亞人,而巴爾幹中部的斯拉夫人則演化成塞爾維亞人、黑山人等。

塞爾維亞人無疑是諸多南部斯拉夫民族中勢力較為強大的一個。自公元8世紀開始,塞族人就從巴爾幹半島中部向周邊地區遷徙,大量塞爾維亞人湧入波赫,當時統治這裡的是克羅埃西亞王國。

塞、克兩族的語言雖然書寫系統不一樣,但口語表達近似,基本上沒有溝通障礙。克羅埃西亞人為了擴張本國實力,也並不反對斯拉夫兄弟民族遷入,畢竟無論何時人力資源都是國力的重要支撐,於是在波赫就形成了信仰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與信仰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人混居在一起的局面。

▲克羅埃西亞王國疆域及塞族人分布

但隨著塞族人口的不斷增多,塞、克兩族為了爭奪當地的主導權展開了較量,臨近的匈牙利、奧地利、拜佔庭等國也相繼捲入爭端。

13-14世紀,塞族人在巴爾幹半島建立了強大的塞爾維亞王國,有了本民族政權的支持,塞族人開始更大規模遷入波赫。此消彼長之間,克羅埃西亞王國因為國王絕嗣,王位被臨近的匈牙利控制,匈牙利以聯合統治的名義控制了克羅埃西亞王國北部地區,而王國南部的波赫幾經轉手,其中的黑塞哥維納被塞爾維亞王國佔領,剩餘的波士尼亞則在1377年建立了獨立的波士尼亞公國,出任大公的是當地的克羅埃西亞族貴族科特羅曼尼奇。

但此時波士尼亞公國的實力無法與早年的克羅埃西亞王國相比,無力改變塞、克兩族在波赫民族混居、勢均力敵的局面。

▲塞爾維亞王國領土變遷

1453年5月,被圍攻一月有餘的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大軍攻破,延續了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最終滅亡,此后土耳其人以君士坦丁堡為支點大舉向西推進,在巴爾幹半島上瘋狂擴張,塞爾維亞、波士尼亞等一眾斯拉夫人國家被奧斯曼土耳其吞併。

隨著奧斯曼帝國擴張的勢頭在17世紀末被奧地利等國遏制,奧地利順勢吞併了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人在巴爾幹的聚居區,奧斯曼則控制著剩餘斯拉夫人的聚居區。整個南部斯拉夫民族被劃分到兩大勢力中,淪為異族的臣民。

▲現代巴爾幹半島的民族簡況

土耳其入主波赫之後,並沒有拆分原來的波士尼亞公國,而是在其原有版圖上直接建立了新的波士尼亞省,土耳其實行相對溫和的宗教政策,允許不同宗教信仰的存在。但伊斯蘭教作為帝國的國教是高於其他信仰的,非穆斯林群體雖被允許保留自己的信仰,但是也受到了諸多限制,還要擔負更重的賦稅勞役。

為了取得更好的生活待遇,逐漸地就有塞族或克族人開始改宗伊斯蘭教,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也樂見於此,他們鼓勵當地居民信奉真主,於是這個改宗群體的人數逐年擴大,波赫境內天主、東正兩教對立的局面隨著伊斯蘭教徒的不斷增多,逐漸轉變成三教鼎立的新格局。

▲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的擴張

這些改宗的穆斯林並沒有搬離原來居住的地方,依然和那些沒有改宗的族人居住在一起,所以波赫各教派信徒犬牙交錯,混雜而居的局面進一步固化。

雖然克羅埃西亞族人和塞爾維亞族人都聲稱改信伊斯蘭教的人依然屬於本民族,但不同的宗教背景還是成為了橫亙在各民族間的天然隔閡。奧斯曼土耳其憑藉著對穆斯林群體的信任,將更多的資源傾斜向他們,而穆斯林的感情天平也徹底向伊斯蘭世界傾斜,這就不可避免地使穆斯林群體從塞、克兩族中剝離出來,在接下來的歲月中逐步形成波赫地區的一股全新民族勢力。

▲波赫的伊斯蘭風格建築

二、家人?敵人?

進入19世紀後,伴隨著奧斯曼帝國的逐步衰落,這個曾經讓歐洲國家倍感頭疼的龐然大物變成了列強眼中的羔羊,只等他們拿好刀叉將其瓜分殆盡。

1878年由奧地利帝國轉型而來的奧匈帝國軍事佔領了波赫,至此整個巴爾幹半島西北部全部被奧匈控制,絕大多數的克羅埃西亞人和相當多的塞爾維亞人都淪為了奧匈帝國的臣民。

▲奧匈帝國囊括了克羅埃西亞人的主要聚居區,此後又吞併了波赫

克羅埃西亞人一直被異族所統治,但他們的兄弟民族塞爾維亞人卻要幸運一些,19世紀末,塞爾維亞人在俄國的幫助下從奧斯曼土耳其獲得了獨立,重新建立了塞爾維亞王國,這讓克羅埃西亞人也看到了希望,克、塞兩族的許多有識之士開始探討兩族融合,在巴爾幹半島建立南斯拉夫民族國家的可能。

▲1878年的巴爾幹半島地圖,塞爾維亞從奧斯曼帝國獨立,波赫從奧斯曼帝國易手奧匈帝國

許多居住在波赫的塞爾維亞人也希望從奧匈帝國獲得獨立進而併入塞爾維亞,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居住在波赫的塞族人開始和塞爾維亞母國的民族主義者暗通款曲。但當時奧強塞弱,奧匈帝國不僅不會允許自己統治的波赫獨立出去,甚至還想兼併整個塞爾維亞,在這種情況下奧塞兩國的關係日趨緊張。

▲奧匈帝國民族分布

1914年6月,為了實現波赫併入塞爾維亞的訴求,塞族青年普林西普在波赫首府塞拉耶佛刺殺了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這也成為了一戰的導火索。戰爭結束後奧匈帝國分崩離析,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在1918年10月宣布獨立,繼而與塞爾維亞王國合併組建起了一個南斯拉夫民族為主體的國家。由於大量非塞爾維亞族人的加入,這個新國家的國名定為「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王國」。

為了實現打倒奧匈帝國、取得民族解放的共同目標,巴爾幹的南斯拉夫各族摒棄前嫌攜手合作,這段時間是塞、克兩族的蜜月期,兩大民族放下了文化、宗教上的芥蒂,天主教與東正教的信徒和平生活在同一個國度裡,甚至連兩族通用但書寫方式不一樣的語言也被整合為「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

波赫在內的塞、克混居區域,乃至於巴爾幹半島上的南部斯拉夫各族都在向統一的「南斯拉夫族」過渡,但殘酷的歷史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

▲新獨立地區的加入形成了南斯拉夫王國

雖然新國家建立了,但由於斯洛維尼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獨立時,國家體系構建不完善,就沿用了大量原來塞爾維亞王國的行政體系,上自國王、下到軍政體系內的大量官員依然由塞族人擔任,隨著國家局勢的逐步穩定,佔據近40%人口且掌握國家政權的塞族人開始排除異己並在國內大肆推行「大塞爾維亞主義」,其他民族備受打壓,民族沙文主義的思潮泛濫成災。

伴隨著蜜月期的結束,各民族間曾經的歷史積怨不僅沒有被消弭,成為了一顆有毒的種子,塞族執政者錯誤的民族政策也為這顆種子不斷澆水使其膨脹發芽,最終結出了一顆不得不自己吞下的惡果。

為了對抗塞族人的欺凌政策,克羅埃西亞人成立了一個名為「烏斯塔沙」的組織,旨在從南斯拉夫王國獲得獨立,他們製造了多起襲擊,最著名的一起就是1934年在法國馬賽成功刺殺了南斯拉夫國王亞歷山大一世。

▲被刺殺的亞歷山大一世

南斯拉夫為了緩和日益尖銳的民族矛盾,將國內的克羅埃西亞人的聚居區單獨設立成克羅埃西亞自治省,希望藉此給高漲的克羅埃西亞獨立主義降降溫,波赫境內的克羅埃西亞人居住區就被劃入了這個自治省。

但還沒等南斯拉夫政府的政策發揮作用,1940年4月,納粹德國就悍然入侵了南斯拉夫,戰敗的南斯拉夫被肢解成數個傀儡國家。「烏斯塔沙」在德軍的支持下取得了克羅埃西亞和波赫的統治權,在這裡建立了「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烏斯塔沙」開始大肆報復塞爾維亞人,在波赫的塞族人居住區,烏斯塔沙製造了多起駭人聽聞的慘案,在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境內更有著全歐洲唯一一座非德軍運營的集中營——亞塞諾瓦茨集中營,整個二戰期間約5萬名塞族人死在了這裡。

塞族人不甘受屠,他們的多支民族武裝也在克羅埃西亞人的村鎮做著同樣的事情。一時間,冤冤相報的民族慘劇在巴爾幹的大地上輪番上演。

▲亞塞諾瓦茨集中營的紀念碑

二戰結束後南斯拉夫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克羅埃西亞族出身的狄托成為了國家領導人,他憑藉著極強的個人魅力和有力的政治手腕,讓國內各族再次團結在一起。

為了不讓國內的塞族勢力過度膨脹,狄托沒有將波赫的塞族聚居區劃給塞爾維亞,而是恢復了波赫原有的疆界,為了公平起見,波赫境內的克族聚居區也留在了波赫,而沒有與克羅埃西亞合併。波赫得以作為一級加盟共和國加入南斯拉夫,繼續保持著民族混居的狀態。

▲約瑟普.狄托

為進一步弱化塞族的實力,減少塞族的人口數量,南斯拉夫將波赫境內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單獨劃設成穆斯林族。從此這個有著明確宗教信仰,但說不清自己是克族還是塞族的群體終於有了自己的族屬。

來自三個不同民族的幹部充實了官員隊伍,波赫境內的三個民族得以平等的參與到政治生活中。南斯拉夫中央政府在財政上也向落後的波赫傾斜,波赫進入了經濟的高速發展期。

▲波赫當地的穆斯林族

縱觀這段歷史,波赫乃至整個巴爾幹的局勢起起伏伏,地緣政治發生多次重大變化,各民族間經歷了「合作—衝突—再合作」的過程。穆斯林群體在歷經500餘年的發展後被認定為獨立民族。各民族在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道路上團結合作,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隨著冷戰尾聲的到來,民族和解之路卻被蘇東劇變粗暴打斷,跌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三、兄弟鬩牆2.0

20世紀的最後20年,隨著南斯拉夫領導人狄托的去世以及國內經濟的惡化和外國勢力的攪動,南斯拉夫境內的民族獨立勢力再次抬頭。蘇東劇變到來後,南斯拉夫境內更是遍地燃起了民族獨立的戰火,曾經民族團結的家園再次陷入和解——戰爭的死循環中。

▲南斯拉夫境內民族分布

1991年6月25日,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相繼宣布獨立,由於斯洛維尼亞民族單一、面積較小,南斯拉夫在外界壓力下承認了其獨立;但克羅埃西亞的問題卻並不好解決,克羅埃西亞與塞爾維亞、波赫接壤的部分由於歷史原因也有塞族人居住,這部分塞族人不想跟著克羅埃西亞獨立。

此時的南斯拉夫中央政府權威盡喪,已無力控制各個加盟共和國,塞爾維亞加盟共和國的總統米洛舍維奇在此時就成為了全體塞族人的利益代表,在他的支持下,克羅埃西亞境內的塞族武裝與克羅埃西亞軍隊爆發了戰爭。

克羅埃西亞的局勢也波及到了波赫,米洛舍維奇的大塞爾維亞主義傾向也讓波赫地區的其他民族感到憂懼。1992年,波赫加盟共和國政府宣布改組,由穆斯林族出任總統;塞族、克族分任總理和議會主席。當年4月,穆族出身的波赫總統單方面宣布獨立,但這卻惹惱了波赫境內的塞爾維亞人,戰火迅速蔓延到波赫全境。

▲殘酷的戰爭奪走了20餘萬人的生命

波赫境內的克族人也想回歸克羅埃西亞母國,但作為波赫境內三大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個(約15%)實力相對較弱,面對塞族武裝優勢兵力的進攻,克族武裝只得在波赫南部的克族聚居區苦苦支撐,穆族的處境也不理想,只掌握了波赫三成的土地,在塞族人的巨大壓力下,穆、克兩族逐漸走到了一起,聯手對抗塞族。

1995年12月,在美、俄、歐盟的斡旋下,持續了3年多的波赫內戰終於停火,多方勢力在美國籤署了《代頓協定》,該協定維護了波赫的國家統一,波赫內部分為穆克兩族共治的波赫聯邦、塞族共和國以及三族共管的布爾科奇這三部分。

▲波赫的兩大政治實體和民族分布

波赫名下的兩大政治實體保留自己的行政系統且互不統屬,三大民族每族一人組成波赫主席團行使國家元首的職責,一屆任期4年,每8個月輪換一次正副主席,各族輪流坐莊。除主席團外,正副總理以及政府各重要崗位也是三族平分。為了在波赫境內推行改革,西方社會在波赫設立了高級專員一職,這個職務仿佛是波赫的「太上皇」,有著高于波黑政府的權力,可越過波赫政府直接推行法律和進行人事任免。

《代頓協定》與其說是波赫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還不如說是一個臨時粘合劑。因為它強調波赫境內各族自身的權力,克族人由於人口較少所以被迫同穆族合作組成穆克聯邦,並與克羅埃西亞建立了特殊關係,而塞族共和國也和塞爾維亞建立了特殊關係,一個國家內的兩部分捏不到一起,卻分別和兩個鄰國打得火熱,這種情況放眼全世界也不多見。

▲克族出身的現任穆克聯邦總統馬林科.哈瓦拉,波赫的克族人也試圖脫離穆克聯邦,成立自己的自治區域

作為三族中人口最少的克羅埃西亞族獨立呼聲相對較小,而且克羅埃西亞母國在加入歐盟後受到歐洲一體化框架的約束也不便插手波赫國內局勢。

穆斯林族也清楚的認識到,一旦塞族和克族聚居區併入到他們的母國,那麼剩餘的穆斯林聚居區將被周圍的基督教國家包圍,變成異教海洋中的一葉孤舟,到時候更加難以生存,因此穆族極力維繫目前的局面。

塞族共和國雖然幾次三番地試圖效仿科索沃和克裡米亞模式,併入塞爾維亞或是獨立。但這必將導致巴爾幹地區安全局勢惡化,與美歐的利益嚴重不符;所以在西方社會軍事和經濟的壓力下,塞族共和國的這種想法一直無法實現。

▲現任波赫主席團成員,分別代表塞族、穆族、克族

目前波赫國內的各族勢力雖然達成了妥協,但距離真正的統一依然長路漫漫,戰爭雖已結束但創傷仍在,兩個實體的關係並不和諧,他們與母國的經貿人員往來要比國內的更為頻繁,各自母國的書籍、電影等軟實力輸出充斥其間,人民對於母國的認同甚至超過了對波赫國家的認同。而經常越過波赫議會強行通過法律的高級代表也讓波赫中央政府顯得無所作為。

在構建正常國家的道路上,究竟是削弱兩個政治實體的權力還是建立三個民族自治區域?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定論,擺在這個國家面前的難題還有很多。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 「環球情報員」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原標題:《波赫為什麼分為「穆克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兩個政治實體?》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波赫穆克聯邦提高警戒級別
    11月19日凌晨,在波赫塞拉耶佛附近,一輛遭到槍擊的客車停在路邊。波赫國防部19日證實,11月18日夜,一名襲擊者在塞拉耶佛附近一處軍營射殺兩名士兵,並向一輛大客車開槍,擊傷另外一名士兵,之後逃回自己住所內自殺。
  • 不滿俄國偏向塞族:波赫主席團穆、克兩族代表拒絕與拉夫羅夫會面
    科姆希奇與賈費羅維奇隨後發表聯合聲明,稱他們拒絕與拉夫羅夫見面的決定,與俄羅斯外交部長周一涉及到《代頓協議》的發言有關,拉夫羅夫在訪問過程中表達的觀點,與穆克聯邦的立場背道而馳。星期一,拉夫羅夫在東塞拉耶佛與波赫塞族共和國領導人多迪克會面後,參加了一場專門為其準備的新聞發布會。
  • 波赫穆克聯邦總統涉嫌腐敗被捕 行政框架複雜難脫干係
    4月26日,波赫穆克聯邦總統布迪米爾在首都塞拉耶佛被捕。 據美國媒體4月26日報導,波赫穆克聯邦總統布迪米爾當天因涉嫌腐敗在首都塞拉耶佛被捕,同時落網的還有18人。據了解,警方早些時候搜查了布迪米爾的辦公室和其他幾棟政府大樓。
  • 波赫的美遠不及薩拉和莫斯,但這裡卻有很多小眾且不為人知的秘境
    波赫作為第二個給予中國免籤證待遇的歐洲國家,去年已成為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然而,大多數旅行者只關注塞拉耶佛和莫斯塔爾,而忽略了波赫和其他廣闊地區。其實波赫遠不如塞拉耶佛和莫斯塔爾漂亮,這裡卻有著許許多多小眾且不為人知的秘境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是世界上最「怪異」的國家之一。
  • 「中國經驗」為波赫應對疫情提供有益借鑑
    新華社塞拉耶佛9月9日電(記者張修智)時隔半年,回憶起今年3月中國同中東歐17國舉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家視頻會議,波赫塞族共和國衛生和社會福利部部長助理阿梅拉·洛利奇仍然記憶猶新。
  •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國家概況
    【憲 法】 1995年11月,波赫根據代頓協議制定憲法。憲法規定:波赫正式名稱為「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波什尼亞克族、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埃西亞族三個民族為主體民族;波赫由波赫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兩個實體組成;波赫設三人主席團,由三個主體民族代表各1人組成,主席團成員分別由兩個實體直接選舉產生。  【議 會】 由代表院和民族院組成,任期四年。
  • 波赫塞族前領導人卡拉季奇被判40年:被控屠殺近8000人 犯種族滅絕罪
    聯合國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前南刑庭)24日作出判決,認定波赫塞族前領導人拉多萬·卡拉季奇(Radovan Karadžić)種族滅絕罪、反人類罪、戰爭罪等10項罪名成立,判處卡拉季奇40年監禁。 作為前塞爾維亞民主黨領袖、前波赫塞爾維亞軍隊的最高統帥以及前波赫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卡拉季奇是前南刑庭審判的最高級別的官員之一。
  • 波赫宣布1月2日為全國哀悼日 向8名遇難年輕人誌哀
    據波赫當地媒體報導,當地時間1月1日下午,波赫部長理事會舉行了一次特別會議後決定,將1月2日設立為全國哀悼日,向剛剛逝去的8名年輕學生誌哀,屆時要求全境降半旗。當天下午早些時候,波赫聯邦宣布,1月4日為哀悼日,降半旗誌哀,取消一切娛樂活動。
  • 被稱為鬼村的科索沃村莊 僅剩一位塞族老人生存
    該地在1998年至1999年戰爭前,住在該地的塞族人都已離開。儘管自2011年以來歐盟一直在進行談判,但科索沃與塞族關係仍然緊張。據了解,自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結束以來,科索沃僅在名義上為塞爾維亞的一部分,實際上是聯合國的託管地。科索沃於2008年2月17日通過獨立宣言,宣布脫離塞爾維亞,並獲得美國和一些歐盟國家承認,但塞爾維亞一直拒絕承認其獨立。
  • 荷蘭為什麼有「荷蘭」和「尼德蘭」兩個稱呼?
    1588年,西班牙在和英國爭奪海上霸權的戰爭中失敗,無敵艦隊被英國海軍全殲。這場戰爭導致西班牙元氣大傷,無力再幹涉尼德蘭革命。 ▲西班牙無敵艦隊覆滅,尼德蘭獨立的絕佳外部契機1609年,西班牙國王同尼德蘭聯省共和國達成了停戰協定,承認了尼德蘭聯省共和國的獨立。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認共和國的獨立,一個嶄新的資產階級國家在歐洲大陸西北部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