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而文人的才華來自於哪裡呢?那一定是讀書了,在古代,文人們一定要準備筆墨紙硯,才算是一套齊全的裝備。
隨著現代人對於文物收藏的熱衷,古人們用的「文房四寶」也進入了收藏界的熱門區域,特別是瓷硯,更是讓人們愛不釋手。
其實這也完全可以理解,瓷器的收藏相對來說比較困難一點,因為瓷器有易碎的特點,所以在收藏時,總會產生一些難度,也正是這個原因,瓷器就顯得格外珍貴。
現藏於浙江博物館的一件瓷硯——元代龍泉窯舟型硯滴就是一件彌足珍貴的國寶,宋代劉克莊在《蟾蜍硯滴》中這樣寫道:鑄出爬沙狀,兒童競撫摩。背如千歲者,腹柰一輪何。器蛟瓶罌小,功於幾硯多。所盛涓滴水,後世賴餘波。
可見在劉克莊的眼裡,硯滴是多麼可愛,不但孩童喜愛,詩人也愛不釋手。
一、龍泉窯燒的獨特魅力
說起瓷器魅力,想必很多小夥伴都聽過周董的《青花瓷》,那種天青色等煙雨的神秘清新之感,透過聲音都能穿透千年。
這件龍泉滴舟不但有豐富的科學原理,還具有古代的審美標準,青瓷是我國燒制最早的瓷器之一,而龍泉窯又是以青瓷最為出名,此地產的青瓷不但歷史悠久,更是質量上乘。
宋代的窯燒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而宋瓷又是宋代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兩宋文化的一朵絢麗的奇葩。宋瓷在當時的海外貿易中,以成為風靡世界的名牌商品。宋瓷有民窯、官窯之分、有南北地域之分。
宋瓷窯場首推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後人稱之為「宋代五大名窯」。
可是在這「五大名窯」之外,龍泉窯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是宋代六大窯系,也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
龍泉窯的中心產地在浙江的龍泉,所以又名龍泉窯。中國的瓷器就如中國人一樣內斂含蓄,而龍泉窯也正是這樣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蘊。
龍泉窯的釉色蒼翠,這就與當時的窯燒有了一些區別,北宋時的顏色多為粉青色,南宋時呈蔥青色,沒有開片在器皿轉折處 ,往往露胎呈現胎色,瓷釉厚潤,裝飾上很少刻花、劃花,而流行用貼花、浮雕,例如在盤中常堆貼出雙魚圖案,在瓶身上貼出纏枝牡丹圖案。
北宋中晚期是龍泉發展的重要時期,並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 胎體較為厚重,但造型規整,釉色由淡青轉為青黃,產品多生活用具為主,有碗、盤、杯、壺、瓶、罐等,在裝飾工藝上有刻花、劃花和蓖紋。圖案有花卉,飛鳥、魚蟲和嬰戲紋等。
二、元代龍泉舟型硯滴的特色
能被稱為國寶,並被浙江博物館收藏的東西,那一定有它作為國寶的價值。
硯滴作為一種文房器具,從本質上還是為人們提供方便的物件,古代人寫字要用硯磨墨,所以硯也是古代文人必不可少的工具。
早期的燒窯技術並不成熟,硯也多是銅製品,後來隨著燒窯技術的不斷進步,開始出現了瓷硯。
硯滴是用模具做成,然後合拼在一起的。各個時代有屬於各個時代的造型,這也是時代的特色,漢代多為獸型,兩晉時為獸型、蛙型、龜型等等動物造型,比如劉克莊所歌詠的就是蟾蜍硯滴。
而舟型硯滴卻是龍泉首創,正因為這是首創,這個硯滴也顯得格外珍貴。
硯滴高9.1釐米,長16.2釐米,底寬6.5釐米,整個造型是一個舟的樣子,舟上人物也是栩栩如生。
南宋到元代,龍泉窯進入了全盛時期,釉色精美,造型獨特,硯滴也出現了各種造型,一時為文人們所追捧。
元代舟型硯滴為何在眾多硯中顯得珍貴呢?是因為這個硯滴集中了模印、堆貼、鏤雕等多種手法,藝術價值極高,也是青瓷中的珍品。
三、少女撿來的嫁妝
1954年,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農家少女何招娣像往常一樣出去勞動,沒有想到撿到了一個特別好玩的東西。
她不敢確定是什麼,就拿回家讓爺爺看,爺爺覺得這件東西也很獨特,就讓招娣收好,以後當嫁妝了。
小山村沒有什麼秘密可言,就像《我和我的家鄉》中的一句臺詞,農村就沒有不透風的牆,沒有多久,何招娣挖到寶貝的消息就像長了腳一樣傳遍了小山村。
後來有關專家知道了這個消息,上門找到了何招娣,在專家的考證下,發現她撿到的是塊無價之寶,於是大家便動員何招娣把那個寶物捐獻出來。
最後何招娣也覺得應該把寶貝捐給國家,也同意了捐獻,但是有關部門還是覺得應該給予她補償,就用68元收購了這件寶貝。
在50年代,這筆68元的收購款,可以算是一筆不錯的收入了。
後來何招娣又在浙江博物館看到了當初捐獻的寶物,她表示從來沒有後悔過,能把寶貝放在合適的地方,也算是自己為國做了貢獻。
當她再次看到自己捐獻的硯滴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時,她心中百感交集,但是她始終認為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必刪除,再見藍橋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