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上海是中國大陸最大最繁華的都市,被稱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同時也是最具國際化、最受外國友人追捧的城市之一,但今天的上海顯然不是他建城史上光芒四射的時刻,在亞洲甚至在中國並不是笑傲群雄,現在國際上公認的亞洲最大的城市是東京,而在國內,香港和上海也是不可多得的大都市,但在上個世紀的上半頁,上海卻遠遠超過東京和香港,成為了沒有爭議的遠東第一大都市,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上海是怎樣從一片荒蕪的灘涂,躍入一個繁華的大都市。
第一代建聖寺在國家末年,楚王將這裡封為「國君」之一的春信郡,因在此建有城堡,故稱上海名「聖城」,這是後來幾次戰爭中毀掉的神廟,這裡多屬灘涂之地,松江府下的一個縣,長江三角洲地區最繁華的城市,其次是南京和杭州。1842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與英國籤訂了《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以廣州、廈門、撫州、寧波、上海為港,並與外國通商,允許英國人在此五國之間自由居住和建設商業設施,但鴉片戰爭並未消滅清政府,中央集權和地方政府力量依然強大,在執行過程中,由於思想上狹隘保守,對通商建區繼續實行拖延政策。
這五個地方,廣州、撫州,都是總督和總裁的所在地,政府勢力很大,所以開船通商,想方設法阻攔,廈門和寧波只有分公司,上海當時是縣城,縣令的權力當然很小,而且,上海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位於中國海岸線的中心,又守衛著萬裡長江的入海口,背對著中國最富饒的江蘇、浙江兩省,所以英國人十分重視,堅持在這裡通商,最後,上海縣令勉強同意英國人在縣城外的灘涂上建立商會,上海終於邁出了第一步。
不但是中國海岸線的中心,上海也具有很大的優勢,北上、江蘇、黃海,南下、浙江、東海各有一條深海,所以商船從南到北到上海必須卸貨,南下吃水深的大船「複線」到這裡後,改成小的「斜線」,商船北上後,為了增加載量,也要改成同樣的「複線」,於是上海開始逐漸繁榮起來,除英國人外,法國人、美國人和俄羅斯人都紛紛來此,分別建立租界。
在英,美,俄,日這幾個國家的租界被稱為公共租界,統一管理共同管理機構——公社部,具有法律資格的公共租界不受任何國家政府的控制,也不受任何政府的管理,商人們建立了納稅人委員會,高度自由開放,法律制度十分完善,因此,世界上許多冒險家來這裡淘金,最多的是猶太人,後來有影響力的商人夏森和夏等家都是猶太人,從那以後,上海租界區的上商電站、銀行、工廠等紛紛湧現。
但上海之所以能成為遠東最大的大城市,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清政府的兩次外戰失敗,以及令人羞愧的賠償協議籤訂,第一次是甲午戰爭,籤訂了《馬關條約》,清政府不得不賠償2.2億韓元,當時的財政根本沒有著落,只好找外國銀行貸款來擔保海關關稅,第二次是辛丑條約的庚子賠款,4.5億2千2千千千,清政府不但擔保關稅,而且也擔保廉稅,如此,原來流入北京的政府稅賦都湧入上海,上海由此成為全國資本中心,全國財富七成到這裡。
隨著資金的大量流入,上海開始了大規模的建設,酒店、銀行大廈、貿易大廈、娛樂中心、教堂等一應俱全,外灘的宏偉建築也隨之興起,20世紀30年代,上海國際酒店大廈是中國到20世紀80年代最高的建築,當時的上海是一個完全國際化的城市,有帝國主義國家如英美法石油公司的商人,還有印度、朝鮮和東南亞國家的工人。遠比遠東最大的發電廠,電信機,最大的娛樂中心,最大的汽車保有量,最豐富的資本,東京,這些地方,香港和上海完全不能同日而語,抗戰爆發後,上海的資本家開始向香港轉移,當時香港沒有書籍,沒有線路,和上海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說,在資本向香港轉移後,實現了一個繁榮的香港。
生活就像是一次旅行,是時候去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不知大家是否曾經到過這個美麗的地方?請在下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