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家喻戶曉,羅密歐與朱麗葉也是一篇悽美的愛情故事。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接受了太多關於愛情或美好或痛苦的故事與傳說。
少男少女都期待著一份浪漫的愛情,能愛得死去活來,能愛到天荒地老。可惜,今天我來告訴你:愛情不一定浪漫。愛情,也是科學的。
我們相愛的時候,頭腦裡悄悄地分泌一種滋養愛情的「養分」,叫做多巴胺。無論是對他 (她)一見鍾情還是日久生情,情來自何處?均來自多 巴胺的分泌。這是這一種神經遞質,產生於丘腦,讓我們產生愛的感覺。如果說丘腦是丘比特,那麼多巴胺就是他的箭了。
多巴胺給我們帶來激情、瘋狂、心跳和興奮。熱戀的時候多巴胺的釋放量比平常時高很多。有了它,生活不再如一潭死水,連黃臉婆、逼遢漢都充滿了魅力。這就是情人眼裡出西施的原因。不過它也像海水一樣,會漲潮和退潮。大概持續一年半到三年後,它就要退潮了。
在以前,相戀、結婚、生子是在一到兩年的時間裡就完成的事情。而現代社會,可能我們還沒考慮到結婚,多巴胺已經退潮了。愛情,開始變得索然無味!
那麼我們需要去喚醒我們的「丘比特」,讓它繼續「射箭」。嘗試一些新鮮的事情,能夠重燃愛情的激情。例如,有時間就除外旅遊,新鮮的經歷能夠讓我們的「丘比特」重操舊業,開始分泌我們所需的多巴胺,這樣才能讓愛情保鮮。
多巴胺是愛情的終結者,也是愛情的保鮮劑。就看你能否把握它的動向。
愛情中的傷痛是什麼呢?傷心是什麼呢?心真的會受傷麼?
心理學家招募了幾十個剛剛失戀的人進行實 驗。先讓他們看曾經的戀人的照片,並回憶感情破裂時的感受,然後又用熱的東西來刺激這些人的手臂。這個過程中,他們腦部的變化被記錄了下來。 通過對比,研究者發現生理疼痛(被燙到)和社會排斥(被曾經的戀人拒絕)激活了同樣的腦神經區域。這些區域是第二軀體感覺皮層和背側後腦島。這個實驗說明了,說心像刀割一樣疼並不是沒有道理,被捅一刀跟被拒絕所激活的腦神經是重疊的。
拒絕一個人真的是會「傷」他的「心」。那麼如果我們被傷心了,該怎麼辦呢?心被傷是無法像軀體被傷—樣貼上藥店裡買來的藥膏的。治癒心傷的藥膏應該是尋找或參加不會拒絕自己的人或集體活動。如果朋友的心被傷害了,我們可以陪伴在他身邊,讓他感覺到「你並不孤單」。這是最好的療傷辦法了。陪伴是最好的療傷手段了。
前面說過了,多巴胺在分泌了一到三年後就進入了低潮。那麼我們開始進入了「七年之癢」。這裡的七年不是確指七年。只是因為七年裡人的身體細胞會全部替換一遍。與愛情關係不是很大。
我們需要新的物品來替代我們分泌減少的多巴胺。多數的夫婦平穩度過了這些危機,因為這時候丘比特找到了新的「箭矢」——內啡肽。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過這個東西,腦中的內啡肽跟現實生活中的嗎啡相似,是一種鎮靜劑。它可以使我們感到輕鬆愉快,體驗不到焦慮,體 會到溫暖、親密和平靜的感覺。因此,內啡肽就像是我們大腦自製的毒品,讓我們對愛情成癮,一生一世都不得「脫身」。
經歷了曾經熱戀的轟轟烈烈後,如果我們能夠建立親密感和遵守承諾,那麼內啡肽的分泌會安撫著平靜而溫馨的愛情關係,讓愛情歷久彌新。糟糠之妻柴米之夫皆有情有義天長地久。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平平淡淡、安安靜靜的感覺。
愛情就像毒品,讓人上癮,卻不像毒品那樣危害身心健康。如果說這世上還有什麼比吸食毒品更快樂和讓人無法自拔,非愛情莫屬了。戰勝七年之癢,何樂而不為?
最後,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情比金堅,歷久彌新!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每天一個心理學小知識。我是模糊。
關注我,和我一起見證心理學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