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映日,看完這部電影跟朋友聊天,說到電影的結尾,然後在討論楊子姍飾演的荊如意到底死了沒有,我倆的意見還是比較統一的,然後又在群裡問了其他看完片的小夥伴,結果說什麼的都有,有人認為如意是死了,有人認為她沒死,要相信奇蹟。
問了一圈,得出一個結論,這位荊如意,是薛丁格的楊子姍,是既活著又死了。
當然了,這是一句玩笑話,因為從個人的角度,我認為楊子姍終究還是死了,而且我特別喜歡這個結尾。
並不是因為荊如意死了我才喜歡,因為《南極之戀》這個結尾,升華了電影的主題,就像片名一樣,這是一部發生在極致殘酷環境下的極致浪漫電影。
再聯繫起該片南極實地拍攝的經歷,這也是一個發生在現實(非理想)環境中的理想化故事。
杜絕塵世的極致世界
原著小說我是看過的,叫做《南極絕戀》,其實電影之前也是叫這個名字,中途經歷了一次改名。世界上最冷的極之地、一男一女,要啥沒啥,孤立無援,如此環境之下,故事該怎樣發展?
想起了當年看書的時候,當看到兩位找到那個廢棄的小站的時候,差點把書扔了。心說這個設定太扯了,那麼大南極,就偏偏掉到一處有房子和食物的地方,太巧合了。後來一琢磨,也沒辦法,如果不這樣安排,故事沒發編,這倆根本活不下去。
其實,這部《南極之戀》在看得時候,開場跟當時看書的感覺差不多,代入感是不佳的。這不是劇作方面的問題,而是設定。因為電影的故事場所,與觀眾的距離實在太遠了。
電影開場直入主題,上來就墜機,電影的故事場景直接進入南極,廣袤而遙遠大陸對於觀眾來說是陌生的,在這樣的環境下,兩位主角與觀眾之間情感聯繫不夠。通俗一點的說,電影缺少了「人間煙火」,距離我們太遠了。
舉個例子,湯姆·漢克斯的《荒島餘生》,前面也有漢克斯在家中和船上日常中的人設鋪墊,結尾部分也有,這就是「人間」戲,隨後才落難到孤島上,觀眾有著一定的代入感。
不過隨著情節的展開,也就是他們進入到廢棄小站之後的故事,才會明白電影為什麼沒有「人間」戲份的鋪墊,《南極之戀》從頭到尾都發生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為的就是突出「純粹」。
南極是美麗的,開場趙又廷甦醒過來之後,廣袤的冰原一望無際,在這樣純粹的環境中,僅有的兩位主角的情感戲份,自然也是不夾雜世俗的味道,且與各自的在塵世之中的身份完全剝離,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拋開各種的社會身份,完全在一個與世隔絕的環境下,毫無顧忌的相愛。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本片是「極致環境下的極致浪漫」。
薛丁格的悖論:殘酷並浪漫著
一位土豪男,一位電波女,主要演員只有兩個人,片長114分鐘,但過程並不算枯燥,這是之前沒有料到的。
因為兩個人的完全剝離的各自的身份,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就是白紙一張,所謂的個性、心眼、甚至習慣作風這樣的「傳統人設」完全不管用,能夠面對的只有對方,用《西遊降魔篇》中黃渤的一句話,「我TM能去哪兒?」
所以,在這樣的條件下,兩人的故事看似單調,但實際上是有趣的,看過電影的其實都明白,兩人在小屋中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因為在這個環境下,一切塵世人設都沒用的情況中,唯一成立的就是角色的性格對比了,所以兩人在小屋中的互動,無論是幽默還是溫情,才有看點。
所以,在這個故事體系之下,能夠明白導演的用意,他在極地殘酷且純粹的環境中,注入了純粹的浪漫主義。
《南極之戀》的導演吳有音,也是原著小說的作者,加上拍電影這次,這位一共三次登陸過南極,還去過一次北極,是以科考隊的身份。所以,他是一位對極地環境的呈現有著豐富經驗和拍攝技巧的電影導演。
南極究竟是什麼樣子,大家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都知道那裡環境殘酷,但誰都沒去過,不知道殘酷到什麼程度,但吳有音是了解的。所以也別再質疑電影中趙又廷和楊子姍在南極求生的常識問題了,我相信沒有人比導演更了解南極。
舉個例子,楊子姍割腕,但沒死成,她說自己「解決不了」,為什麼?因為傷口被凍住了。
電影並沒有波瀾壯闊的大場面,但所有的遇險情節很真實,那趙又廷段掉到冰裂縫裡的戲份,看得我缺氧,掉到水裡那段就別提了,這麼冷的天氣可以感受一下。
電影的環境渲染是殘酷的,卻又是浪漫的:
否則也就不會讓他們找到一個避難所般的廢棄小屋,有了一定的取暖設備和食物,緩解了求生欲,才能產生浪漫的元素;然後生存基礎是有限的,為兩位設定了一個限時任務,才能產生殘酷的環境,最後剝離社會身份的一男一女在這樣的環境下,只能相愛。
殘酷與浪漫,這兩個看似矛盾的基礎,在本片中的合二為一,兩位主角,既不像《青春珊瑚島》那樣烏託邦般的二人世界,也不如《荒島餘生》那樣就湯姆漢克斯老哥一個那麼慘。
所以,整部《南極之戀》,也如「薛丁格方程式」一樣,殘酷與浪漫兩種矛盾關係的疊加態。
如此前提下,回到開篇,荊如意的生死之謎也就揭開了。
(如下內容有劇透)
解讀結局:輕輕地你走了,不沾染塵埃
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在既殘酷又浪漫的環境中,看似是可以讀解出不同的含義,有的觀眾認為最後奇蹟出現,楊子姍獲救,有的觀眾認為這是殘缺的美好,無疾而終的愛情。
但真實情況呢?個人觀點啊,楊子姍是真的死了,電影雖然一再渲染浪漫,但「浪漫不是超現實」。
極光,鯨魚,電影中楊子姍親口講述了關於極光的傳說,是死去少女的靈魂變化的。關於鯨魚,她也說過「希望生命像鯨魚一樣強大。」
電影中趙又廷兩次碰見鯨魚,第一次差點撲街,最終還是活了下來,呼應了楊子姍「生命像鯨魚一樣強大」的梗,第二次是鯨魚的骨架,含義在於「鯨魚這樣強大的生命也逃不出自然法則」。
最終,楊子姍在極光下「睜眼」,「看見」天上的鯨魚,這代表什麼?這是少女的靈魂啊,她在腿斷的情況下,在南極堅持了75天,生命已經如「鯨魚一樣強大」了,最後是靈魂化作了自己一心稱念的鯨魚,融入了極光,用另一種方式「活著」。
這是戲劇化的手法,唯美浪漫,卻殘酷寫實。
如果剝離開情節隱喻,從電影劇作上來看,最後也必須要「搞死一個」。
因為電影的故事發生在南極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前文說過,《南極之戀》沒有絲毫「人間」氣息的渲染,為的就是要剝離開二者塵世中的身份設定,從而進入到純粹的浪漫中。
換句話說,二者是存在身份乃至階級上的差異,真實生活中,二者是不會遇到一起,更不可能產生愛情,否則就變成了童話故事。
咱就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鐵達尼號》為什麼讓傑剋死去?並不是為了刻骨銘心的愛情悲劇刻意為之,而是因為二者的身份和階級差異。電影是基於真實事件虛構的愛情故事,並不是童話,一個窮小子和富家女,儘管電影設置了災難和富家公子對二人的關係進行種種阻撓,但無濟於事。
因為一艘大船就是一個封閉的環境,與世俗完全脫離,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兩位身份差異極大的角色才有機會相遇,並產生單純的愛情。
如果傑克最後沒死的話,兩人上岸之後的愛情,也會是一場悲劇,因為基於的是寫實的浪漫,而不是童話的浪漫,卡神不會讓世俗玷汙純潔的愛情,所以才會讓傑剋死去。
《南極之戀》也是一樣,就在這個與世隔絕的殘酷環境中,去享受單純浪漫的純粹,並不會帶到塵世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