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發送於雪球同名專欄「修外求內」,歡迎前往討論。
前言
在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現在,發展滯後農業問題已經越來越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致命短板,也是目前中國經濟的「阿喀琉斯之踵」。中國農業改革迫在眉睫,但是改革前提是要弄清家底。本文嘗試從國內外農業發展對比和農業制度歷史發展兩個角度來闡述分析中國農業現狀及可行路徑。
分析框架解釋
以種植業為例,我們評判一個地區種植業優劣往往從五個角度出發綜合評判,這分別是地(自然條件),種(種子),肥(肥料),械(農械水平),制(制度)五個分析角度。一般而言,從這五個角度出發可以大體摸清一個地區農業發展水平。
耕地自然條件國內外對比
國內評估耕地綜合自然條件標準體系為耕地質量等別評價體系,此評價體系不光考察耕地土壤質量更綜合考慮光熱等綜合自然條件整體分析更為全面。在評價體系內全國耕地評定為15個等別,1等耕地質量最好,15等最差。
據《2015年全國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主要數據成果》(注1)顯示,採用面積加權法,計算得到全國耕地平均質量等別為9.96等。在評價體系中15等地年產出基準作物標準為0至100公斤,每上升一等基準作物年產量上升100公斤,可知10等耕地基準作物年產量應為公斤500至600公斤。參考文件內評估耕地總面積為13509.74萬公頃(202646.14萬畝),可知中國耕地總體質、量兩個維度總體情況。
為方便對比國外耕地質量狀況,這裡主要選取美國、烏克蘭(歐洲糧倉)、印度、巴西四國土地質量數據以便形成全面對比,並基於此形成我國耕地在世界範圍內對比認知。
依據世行資料庫(注2),美國耕地約1.52億公頃(約等於22.83億畝,2016年數據)、人均耕地約7.07畝,烏克蘭耕地約3277萬公頃(約等於4.91億畝,2016年數據)、人均耕地約10.92畝,印度耕地約1.56億公頃(約等於23.47億畝,2016年數據)、人均耕地約1.77畝,巴西耕地約8098萬公頃(約等於12.15億畝,2016年數據)、人均耕地約5.89畝。
從目前可收集資料來看,國外未見統一耕地質量評價體系。考慮到穀物耕地在以上四國佔據相對主流(穀物耕地佔總耕地比例:美國38.4%,烏克蘭42.8%,印度63.2%,巴西24.8%),且國內耕地評價體系以穀物為標準作物評定耕地質量等級,故以上四國參考穀物耕地單產推定全國耕地質量品質,為防止因單年氣候異常導致產量波動,糧食單產取最近五年(2013—2017)平均值換算。其中美國糧食單產為7759公斤/公頃,即畝產517公斤,相當於國內耕地質量體系10等地。烏克蘭糧食單產為4307公斤/公頃,即畝產287公斤,相當於國內耕地質量體系13等地。印度糧食單產為2993公斤/公頃,即畝產199公斤,約等於(按200公斤換算)國內耕地質量體系13等地。巴西糧食單產為4770公斤/公頃,即畝產318公斤,相當於國內耕地質量體系12等地。
從世行統計數據來看,我國20億畝耕地面積排名世界第四,僅次於印度、美國、俄羅斯。從耕地質量來看,我國面積加權質量等別為9.96等,和美國質量等級10等屬於同一水平,明顯高於烏克蘭(13等)、印度(13等)、巴西(12等)。
也就是說從世界可比對象來看,我國土地整體質量均屬於較為優秀範疇。目前制約我國土地潛力進一步改良阻礙是經營權分散導致收益群體分散,並因此導致耕地大規模改造在經濟上不具有可行性。
種子國內外對比
從目前中國耕地主要產出作物來看,主要分為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兩大方向。其中糧食作物以三大主糧(玉米、稻穀、小麥)為主,經濟作物以蔬菜作物為主。
目前三大主糧中玉米育種科研整體屬於跟隨式研究水平但整體能保證種業自主可控,稻穀種子因雜交水稻等技術體系整體位於世界先進水平,小麥因遠緣雜交等技術體系整體位於世界領先水平。
目前蔬菜育種行業中整體發展不平衡,不同蔬菜品種科研水平差距較大。其中國人消費量最大的十字花科(包含白菜、蘿蔔等)育種科研整體發展較好。茄科蔬菜(包含番茄、辣椒等)目前荷蘭做較好,國內差距較大。菊科蔬菜(包含萵苣、生菜等)國內科研較少,以國外引種為主。瓜果類育種中黃瓜育種世界領先,其他育種分化較大。
中國種業總體來看,我國育種科研在國內主要糧食、蔬菜種業育種上處於世界較好水平,需求量較少蔬菜較多依賴國外引種。在考慮到中化集團已經收購世界種業巨頭先正達,極大了彌補了中國種業科研及生產能力,國內種業實力總體屬於世界較先進水平。
目前制約我國經濟作物育種進一步發展主要原因在於我國農業種植以小農種植為主,新種子因目標推廣群體極度分散導致教育及流通成本非常高昂,導致同類新研發種子國內毛利率反而遠低於國外,阻礙了中國種業科研生產銷售的正向循環。
肥料國內外對比
目前農業用肥料以化肥為主,化肥從大分類上看主要分為單質肥和複合肥。而複合肥可以簡單理解為由單質肥複合而成。
對於單質肥產業水平考量的是化學單質(氮磷鉀等)大規模生產能力,而生產能力又可以簡化為原料保障能力及化工生產能力。從氮磷鉀等化肥原料最初原料來源來看,分為元素礦和能源消耗(煤頭、油頭、氣頭等)兩大類。其中化肥用元素礦我國儲量較為富裕,而能源對外依存度較高。化肥生產能力主要以化工合成為主,其核心技術難點在於高難度壓力容器的製造,目前我國高難壓力容器製造能力為世界第一。
從目前化肥科研方向來看,主要發展方向是定製化,即按照作物所處生長環境和生長周期不同,根據作物實時生長情況定製化配置化肥。考慮到包括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在內大多數植物可以水培方式種植生產,而水培生產體系在物聯網+AI化賦能後恰好根據作物實時生長情況將單質肥實時組合為複合營養液(水培蔬菜成本見注3),所以未來化肥主要使用方式應該是單質肥以營養液形式被施用給作物。
農械國內外對比
廣泛意義上農械既包括耕作用機械,也包括農業水利等機械基礎設施。為了全面考察農機國際橫向對比,這裡選取灌溉農田佔全體農田比例來考察農業機械基礎設施水平,通過每百公頃農機數量考察農業整體機械化水平。
在世行資料庫灌溉農田佔全部農田比例中,中國為10.49%(2011年數據),美國為5.53%(2012年數據),烏克蘭為0.79%(2016年數據,2008年數據為5.27%,疑因2008年喬治亞衝突導致數據突變),印度為36.79%(2013年數據),巴西為1.64%(2007年數據)。從灌溉農田佔比來看,中國明顯超越美烏巴三國僅次於印度,考慮到印度得天獨厚自然條件,中國農業機械基礎設施水平應該位居世界前列。
在每百公頃農機數量中,中國為83.70輛(2000年數據),美國為265.58輛(2000年數據),烏克蘭為97.93輛(2000年數據),印度為129.93輛(2000年數據),巴西為138.03輛(2000年數據)。因世行數據缺失,2000年是五國最近可比數據。從2000年數據來看,中國農機密度雖然在五國中排行最後,但是離除美國外其他三國相差不大。考慮到過去20年來中國經濟相對於其他四國迅猛增長,中國農機密度應當超越烏印巴三國位居世界前列。
先進農械購置成本較高,只有較充分工作量前提下才能降低單位使用成本,也就是說對於絕大多數農械只有被大規模使用才能降低農戶購買壓力。而我國農業作物種植分布非常散亂,實質上阻礙了專業化農械大規模應用,反向壓制了國內農械科研動力。
農業制度成本/收益分析
目前世界範圍內農業制度主要有三種分類:1,大農場制度,以美國、巴西最為典型。2,集體農莊制度,以色列基布茲最為典型。2,小農種植,以中國、印度較為典型。
農業種植從成本角度來看主要有四塊:1,土地機會成本(可以簡化理解為地租)。2,農資成本(包括種子、化肥及農機等使用成本)3,人力成本。4,作物產品流通成本。
1,機會成本主要受所在經濟體發展水平制約,隨經濟發展水平提升而升高,一般不可控制。
2,農資成本可以被簡化為三塊:1,生產成本,即農資出廠生產成本。2,流通成本,流通鏈條越長,涉及人數越多,則流通成本越高。3,使用成本,即農民發揮所用農資效率所需技能成本。無論是種子培育、化肥使用、農機使用,同一農資在不同使用者手中使用成本(效益)都相差巨大,背後原因在於不同農民的農資使用技能水平不同,核心是知識流通成本(即溝通成本)差異。這一流通成本也呈現出流通鏈條越長,涉及人數越多,則流通成本越高特徵。
3,人力成本主要是種植所需人力(機會)成本累加值,通過提高種植機械化率可以提高單位人力產能,從而降低單位人力成本。
4,作為產品流通成本服從一般商品流通規律,即流通鏈條越長,涉及人數越多,則流通成本越高。
綜合以上四點成本分析可知,作物整體種植成本中最有潛力壓縮成本是流通成本,其次是人力成本。降低流通成本關鍵是降低種植產業鏈所涉及人員,畢竟人越少則流通成本越低。所以種植所需作業人口越少農業制度,越有成本優勢。
農業種植從收益角度來看主要有三個提升方向:1,提高作物產品技術含量。2,提升作物單產。3,提升人員工作效率。
1,提升作物產品技術含量意味著種植技術難度提高,需要種植人員有更高工作素質,也就意味著更高的單位人力成本。
2,提升作物單產意味著提升整個作物種植體系種植水平,需要從設備和人力兩個角度來提升,意味著更高單位設備成本和單位人力成本。
3,提升人員工作效率意味著提升整個種植制度管理水平,既要求管理者提升管理水平,也要求提升整體員工技術水平(即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互相影響規律,更好的生產關係(管理制度)需要更好的人員素質,更好的人員素質也倒逼更好的管理制度)。
從提升收益角度來看,主要提升方向是提升人素質水平(管理制度包含於此),其次是提升設備水平。而較好的人員素質水平也需要較高的工資待遇予以保障,這意味著較高的單位人力成本,而高人力成本則需要大規模作物種植來平攤降低。所以越適合大規模種植的制度,越有收益優勢。
我國農業制度歷史分析
我國解放前主要是小農種植為主體,在解放後人民公社改造中逐步轉為集體農莊制度。因為人民公社制度後期過度擴大,使得基層農民權利與責任分離,導致制度對農民構成反向激勵(大鍋飯化),最終在改革開放後轉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際上分為兩個部分1,家庭承包,即包產到戶多勞多得。2,家庭聯產,即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組織聯合生產。因為包產到戶對管理難度和農民素質都要求較低,所以整體執行非常到位。而家庭聯產對管理水平和農民素質都要求較高,所以基本流於制度。而提升農民素質成本之高,難度之大(注4),也使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現實壓力下只能執行承包,很難實行聯產。
在原有農業從業人員素質很難提升前提下,想提高整體農業從業人員素質水平只有兩個工作方向:1,將低素質農業從業人口疏解至二三產業,從而同時起到提升低素質農業從業人員收入水平和降低低素質農業人員數量兩個目的。2,引入高素質農業從業人員,提升整體農業從業人員水平。
在原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承包權和經營權是相對統一的,且承包權和所有權相關聯(注5),導致經營權很難獨立於承包權/所有權單獨流轉。在逐步推進改革的土地流轉制度中,改革方向是保持所有權和承包權相對關係不變(即保障農民基本承包權益不動搖),通過經營權與所有權、承包權逐步脫鉤的形式,推動經營權在更廣泛範圍內自由流轉,並通過大範圍經營權流轉將其轉至高素質農業從業人員手中,從而提升整體農業發展水平。
結語
從農業發展規律來看,農業技術發展水平越高,越需要規模化種植來平攤技術成本,所以規模化是農業發展必由之路。
注1:國土資源部關於發布2015年全國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主要數據成果公告:http://g.mnr.gov.cn/201702/t20170224_1440924.html
注2:世行資料庫官網地址:http://datatopics.worldbank.org/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
注3:華沃眾聯(廣州)人工智慧有限公司目前可以將水培單孔出廠價控制在1.17元/孔,大單重蔬菜出廠價可控制為不超過5元/斤。參考連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3645690
注4:提升農民素質成本與難度,可參考建黨以來持續推進至今的掃盲教育。
注5: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所有權歸村集體,承包權由村集體內適格農民分享,經營權流轉同時受制於所有權和承包權,即經營權變更需要所有權和承包權雙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