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晝夜,終成大事。
作者 | 沈丹陽
編輯 | 楊 晶
生在八步沙的郭翊,小時候見過妖怪。黑風黃沙,把人捉走。這片位於河西走廊東端、騰格里沙漠南緣的土地,是上世紀80年代當地最大的風沙口。
爺爺告訴郭翊,種樹就能治妖怪。
1981年開始,郭翊的爺爺與其他五個同村村民一起,以聯戶承包的方式發起並組建了八步沙集體林場。四十年來,八步沙「六老漢」不僅身體力行地造林治沙,更將這份事業傳承給了子孫後代。
然而與老一輩的治沙手段不同,「第三代治沙人」郭翊引入了螞蟻森林的生態脫貧模式。
「手機上種樹、電子稻草人、水肥一體滴灌……」 這些新鮮事物一度被當地人質疑。但歷經兩年的艱苦實踐,郭翊帶領大家在354號螞蟻森林中,種下3600畝梭梭樹,老鄉們的種地收入有望增長四五倍,也由此證明了網際網路治沙的成效。
與郭翊一樣「與樹結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的故事被拍成了一支公益短片。
三代治沙人,誓用白髮換綠洲
9月7日,螞蟻集團製作的首支公益短片《種》悄然上線。短片沒有邀請明星大咖代言,也沒有專業演員的身影,只是樸實地講述了幾個尋常百姓「與樹結緣」的故事,且均由本人出演,真摯而走心的內容引發了眾多網友的共鳴。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普及度不斷提高,網際網路公益項目也藉由科技創新煥發了新生。
螞蟻森林自2016年在支付寶平臺正式上線。起初,它以一種看似「遊戲」的方式鼓勵用戶踐行綠色生活,由此減少的碳排放都可以被科學地換算為虛擬的「綠色能量」。當積累到一定程度,用戶便可在荒漠化地區種下一棵真樹。很多人才知道,原來螞蟻森林種樹是「玩真的」。
據統計,中國已有5.5億人參與螞蟻森林項目,累計種下真樹超過2.2億棵,種植面積超過274萬畝,相當於2.5個新加坡。而該公益項目的累計碳減排量超過1200萬噸,重量相當於200艘遼寧艦。
但多數人並不知道,他們在支付寶裡種下的「虛擬樹」,在現實生活中,是被這樣一群懷揣信仰、嚮往美好的普通人,一棵棵種下的。
郭翊傾盡心力種植養護的,不僅是梭梭樹,還有三代人誓用白髮換綠洲的信仰。
兒時的郭翊與父親見面的時間極少,因為父親總是在種樹,被關在家裡的他和姐姐經常從捅破的窗戶紙中眺望父母歸來。與大多數八步沙的青年一樣,郭翊高中畢業後不顧一切地逃離了這片沙漠,希望闖蕩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外的幾年中,他曾把虧損的摩託車隊組織起來送快遞,也創辦過網站,並從中培養起不錯的網際網路思維。
然而爺爺和父親堅持了一生的治沙事業,如同烙在了家族的血液中。隨著時間的流逝和自身的成長,郭翊漸漸讀懂了兩代長輩的執著:風沙曾吹走鄉親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每種下一棵樹,便是為家人和鄉鄰埋下一個 「根」。
像是受到使命的召喚,郭翊毅然放棄了大城市的生活,回到家鄉成為了「第三代治沙人」。
如果說爺爺輩是「人工治沙」,父親輩是「工程治沙」,郭翊這代則是「網際網路治沙」。
「現在人都愛討論說,誰是 『富二代』,誰是』星二代』,我可是地地道道的』樹三代』。」 郭翊經常驕傲地自我介紹道。經過爺爺和父親兩代人的努力,八步沙的荒漠化問題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由郭翊帶來的。
2018年初,剛回到家鄉的郭翊關注到了螞蟻森林項目,他希望八步沙也能申請到公益治沙資金。合作比想像中來得快,幾個月後螞蟻森林項目順利落地八步沙所在的甘肅古浪縣。通過與3家公益基金會合作,螞蟻森林在當地造林約13萬畝,植樹超過1000萬棵,累計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
網際網路讓八步沙的植樹工程跑了起來。
郭翊還發現,兩行梭梭樹之間的距離是2至3米,這個空間可以栽培一種寄生在梭梭樹下的名貴中草藥蓯蓉。一旦接種成功,蓯蓉經過兩季的生長就可以進入採收期,四年後便能進入穩產期,而每畝種植蓯蓉的年收入是普通種地的四倍之多。
郭翊將栽種蓯蓉形象地稱之為「給梭梭樹娶媳婦兒」。
種樹搭起愛情的「鵲橋」
在螞蟻森林裡找到愛情的不只是梭梭樹,還有種樹的人。
雲南大理北部有個名為雲龍天池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裡住著珍貴稀有的一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全球僅有3000隻,是我國特有的物種。然而在雲龍天池保護區中,原本屬於同一個猴群的170隻滇金絲猴,被一片生態破碎區隔離開,分居在一座大山的南北兩側。
隔著四十公裡的距離,山兩側的滇金絲猴見不到面,物種的生育繁殖變得困難重重。
山兩側的人同樣見不到面。
趙定寶住在山的北邊,楊瑞桃住在山的南邊。原本沒有見面機會的兩人,通過參加螞蟻森林「滇金絲猴廊道修復項目」相識相戀,人為猴子種出的「路」,也成為了種樹人的「鵲橋」。2020年3月,趙定寶和楊瑞桃領證結婚,而他們和工友所在的483號螞蟻森林,種植面積已達1400多畝。
打通大山南北的廊道修復項目工程浩大,種了兩年樹,兩人誰也沒見過滇金絲猴。楊瑞桃問啥時候才能看到滇金絲猴,楊瑞寶回答說「等樹種好了,猴子就能看見猴子了」。
樹種好之後,猴子能看見猴子,人也會遇見人 圖源:《種》
作為一支公益短片,《種》不僅將視角投放在種樹人群體上,片中也講述了一個曾在支付寶App種下「虛擬樹」的用戶,多年後帶著家人不遠萬裡尋夢的故事。
沈勇和妻子從大學相戀,和多數人的人生軌跡相似,他們成家立業、結婚生子。2016年8月,螞蟻森林正式上線,夫妻倆的女兒沈笑笑也出生了。沈勇以女兒的名義在支付寶上種下了一顆花棒。
2020年,笑笑四歲了。她經常向沈勇問起那棵花棒,好奇手機上種得樹是否能在現實中生根開花。其實沈勇心裡也沒底,畢竟過去四年了。但為了滿足女兒的心願,沈勇還是在8月帶著家人開啟了一趟溯尋之旅。
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沈勇一家人在內蒙古額爾克哈什哈蘇木的171號螞蟻森林,找到了當年種下的花棒。這片遼闊的沙漠腹地中,8000多畝花棒肆意綻放。
這片花海回答了笑笑童真的問題,也為父親沈勇找到了幸福的見證,這個普通中國家庭許下的美好願望,就如同他們當初種下的那棵花棒,隨著它的長大和綻放成為現實。
沈勇一家的故事,也向無數在手機上種樹的普通人證明,樹雖然遙遠卻並非素昧平生,它不僅連通了人與自然,也連接著人與人。
更要重要的是,所有參與其中的普通人,都成為了網際網路公益項目的推動力,公益也藉助科技創新的力量變得更加簡單、透明且值得信任。
齊心協力的螞蟻,可以撼動大象
從2008年汶川地震支付寶開啟了網絡募捐通道,到「種樹養雞捐步」做公益,再到引入區塊鏈技術助力公益更加透明可信、使捐款數據可追溯但不可篡改,螞蟻集團的公益項目在努力地降低大眾參與公益的「門檻」,尋求數位化時代下「善的平權」。
知名自媒體人三表將其稱為「無感公益」。
相比於傳統理念中公益的厚重感,移動網際網路讓做善事變為稀鬆平常的小事:尚有餘力的普通人可以通過電子錢包定期扣費的方式線上捐款;如果條件有限,「種樹養雞捐步」也算日行一善。
而網際網路公益也逐漸成為很多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有收集綠色能量習慣的年輕人,即便能承擔打車的費用,還是選擇坐地鐵,因為想種樹;即便家裡的舊衣服穿不了了,年輕人也不會隨意扔掉,還是因為想種樹。
年輕人用多種辦法收集綠色能量 圖源:螞蟻森林
上線四年,螞蟻森林已從一個創新型公益項目,成長為見證大眾尤其是年輕群體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社會風尚。除了超5.5億普通人的參與,螞蟻森林還吸引了包括公益組織、科研機構、城市、高校、明星、品牌在內的800多個各界合作夥伴。
「我們希望通過網際網路科技,喚醒每個人內心的環保意識,把各種力量聯合起來並持之以恆。」螞蟻森林項目負責人徐笛曾表示,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品牌也紛紛加入螞蟻森林,通過捐樹苗、資助樹木養護、支持保護地巡護等形式,在社會範圍內不斷擴大這項綠色事業。
網際網路公益在老年群體中同樣備受追捧。
支付寶7月發布的《2020老年人數字生活報告》顯示,老年人群體正奮力追趕著數位化時代的進程。上半年中,為老年人定製的支付寶「關懷版」訪問量同比增長6.6倍;而過去3年裡,支付寶的老年用戶數翻了4.5倍。
有的老年人在支付寶上發起「養雞群」,入群資格是螞蟻莊園的雞蛋最少攢到600枚,年齡最大的成員近70歲,一名51歲的大叔已攢下1080枚雞蛋。
老人們也喜歡種愛情樹,雖然70%的愛情樹都是一個人在維護,但他們堅持種完的比例是年輕人的兩倍。
螞蟻森林的老年用戶,上海市民張先生 圖源:螞蟻公益
據統計,過去一年中,老年用戶在螞蟻森林種植超過84萬棵樹,平均每天種樹2305棵;使用行走捐的老年用戶人均每天捐1萬步;而老年用戶的愛心捐贈超過1200萬元。
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普通人還是企業組織,螞蟻集團的公益項目在努力地降低人們參與公益的「門檻」。螞蟻的公益實踐也不斷證明著:中國人從來不吝惜表達善意,只是缺少「聚沙成塔、滴水石穿」的手段和機會。
在創新科技打造出的平臺上,數億人正如螞蟻一般齊心協力,默默託舉起不可思議的重量,不舍晝夜,終成大事。
公益短片《種》裡沒有「演員」,它的故事是每一個平凡人的寫照,而每一個平凡人都是螞蟻公益的「主角」。
片尾處的一句話點明了公益的期許,也勾畫出大眾對社會的期望:
「讓我們相信的事,長成相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