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說說你眼裡的女巫是什麼樣的,我就能說出你對女性的看法。」
——《喚醒女巫》的作者這樣說
怎麼看待女性,可以從對女巫的評價上看出端倪。這是很聰明,也抓住了關鍵點的做法。因為女巫這個社會角色(現在更多的是文藝作品角色),自誕生之日起到現在,一直被認為是女性力量的代表。
在神權統治的蒙昧時代,女巫被更多的賦予了神秘性。但是在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當道的今天,她們被普遍認為,或許擁有最純正的、未被男權社會歷史幹擾的女性特質。
不過我們今天探討的主題不是女巫文化,而是發揮看臉的專業能力。來討論這個「女性力量的代表」面孔的可能性,即什麼樣的臉才是女巫顏。
人類對女巫顏的想像
這要從人類文明史的源頭說起,那時人類社會還處於部落時期,盛行自然崇拜。巫師是部落裡的醫生,也被當作是神靈與人類之間的中介,能夠幫人類掌控自然。
巫師有男有女,我國的古籍《國語》裡就有記載,「在男曰覡(xi),在女曰巫」,均享有非常崇高的社會地位。
因此巫師的造型,普遍非常繁瑣,穿戴著各式各樣的東西。有的象徵自然界萬物(羽毛、貝殼等)、有的象徵人造精品(金銀器物等)。具體造型可參考現存的薩滿教祭司。
無論東西方,巫師最初的造型都是這個邏輯。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逐漸脫離了自然崇拜階段。不過東西方文化在這裡出現了分野,歐洲進入了漫長的神權統治階段,而我們則進入了儒家主導的世俗化階段。
「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這是我們對待巫師及巫師所代表的神秘力量的態度。互不幹擾,所以也不存在互相迫害。
但是歐洲就很不一樣了,在天主教統治的黑暗中世紀,男覡順利轉化成了神職人員,而女巫則成了被汙名化、被獵殺的對象。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女巫審判」。
當時的歐洲,人畜同室、疾病橫行。教廷無法掌控局面,就把所有的罪責推到了女巫身上。人得病,是因為女巫與撒旦共謀。收成不好,是女巫的詛咒等等。
人們往女巫的形象上堆砌各種陰暗、詭異、邪惡的元素,比如黑色和尖頂帽(歐洲有排斥猶太人的傳統,而尖頂帽是猶太人的標誌,於是尖頂帽也是邪惡的)。
另外,常見的「巫婆」形象,也是源自中世紀的獵巫案。當時被以女巫之名殺死的女性,很多都是守寡獨居、社會關係簡單的老太太。她們衰老羸弱並不亮麗的外表,非常符合當時人們汙名化女巫的胃口,於是被當作形象特徵保留了下來。
後來隨著宗教改革和工業革命,臭名昭著的「女巫審判」逐漸消失了,但邪惡女巫的形象依舊活躍在各種童書和神話傳說裡。
進入20世紀之後,伴隨科學、人類學、社會學的快速發展。在中世紀被汙名化的女巫,得以翻案。人們開始比較多的把女巫,看做是女性和神秘力量的組合,去掉了邪惡的成分。
在影視作品的女巫角色設計上,出現了很有趣的價值取向差異,進而也推導出了不同的造型風格。大概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1.基於現實的進步女性
《哈利波特》系列裡幾乎所有的女巫,都可以被歸到這一類。她們廣泛地參與社會事務,有對抗黑魔法的傲羅(類似警察),有校長、有教師、有學霸、有官僚,唯獨沒有等待被拯救的公主。
她們的造型特點是,含蓄不過分浮誇,美麗而不楚楚可憐,獨立但不盛氣凌人。
2.半神半人的女巫
《加勒比海盜·世界盡頭》裡的海之女神,以及《加勒比海盜·死無對證》裡的光頭女巫薩珊都屬於這一類。
她們不僅僅是神和人之間的中介,她們本身已經具有了某些神力。因此其造型特點在於異域感,便於營造來自於另一個世界的氣質。海之女神選擇了黑人演員,而薩珊則是伊朗人,其造型也頗有古波斯神秘祭司的特點,光頭、臉部有紋身等等。
3.強大而邪惡的女巫
代表形象有《第七子:降魔之戰》裡朱利安·摩爾扮演的馬爾金,以及《沉睡魔咒》裡的安吉麗娜·朱莉。她們的造型特點在於營造強勢又詭異的氣質,紅髮無眉,抑或是高聳的顴骨,藉以暗示她們是強大力量的支配者。
4.漂亮性感的Chick
猩紅女巫是這個類別的代表。造型簡約,標籤明確(比如特定的色彩、武器等)。不需要有什麼複雜的情緒,美麗性感就足夠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類別,她們本身的形象氣質打破了次元壁。作為「女巫」從銀幕中走了出來,或者作為「女巫」從現實中走進了銀幕。
她們的代表人物就是今天要著重分析的,女巫顏的擁有者——海倫娜·伯翰·卡特&伊娃·格林。
她們幾乎不需要妝發和造型加持,就能表現出神秘、邊緣、深思熟慮、機敏的氣質。遺世獨立,沒有世俗的情愛糾纏。
眉眼是這種表現力的核心來源。伊娃·格林的眉弓極高極直,與頭側面的轉折乾淨利落、毫不拖沓。
與歐洲各地區女性典型的眉眼結構都非常不同,十分男性化。這種骨相,來自於她的北非血統。這也是她扮演《天國王朝》裡的中東公主,毫無違和感的原因。
右側是摩洛哥女孩
由此眉骨推導出來的眼型也是長直形,男相。眼睛非常大,眼瞼又窄,稍用力睜眼就會很兇狠。與此對衝的是微微下垂的眼尾,使得整個眼部兇狠、委屈又無辜。
毫不誇張的說,有了這套眉眼,其他部分怎麼長已經不太重要了。怎麼長都辨識度滿分。
其他部分,伊娃格林走的是依舊是男/女相混合的套路。正面看,鼻梁自高眉骨順延而下,平直而高挺。
沒有明顯的鼻頭和鼻翼,幾乎是直上直下。非常簡約、果斷,山根與眉弓之間近似直角,形成標準T形,男相爆表。
與阿佳妮做對比一目了然
側面看,駝峰不明顯,鼻頭微微凸起,增加了鼻子的精緻度,是剛好夠用的女相。頜面過渡自然,嘴唇俊俏而溫柔,閉合理想,嘴角微微下垂透露出一絲無辜感,屬於女相。
整個臉部輪廓呈長方形,又增加了成熟度和力量感。
分析到這裡,就會明白,難怪《戲夢巴黎》的導演會說伊娃·格林美的近乎下流了。T區和大輪廓的男相,奠定了堅定有力量的氣質基礎,微微下垂的大眼睛和靈巧秀氣的嘴唇,又帶來了敏感與纖細。
海倫娜的眉眼大結構在英國女演員中很常見,蕾切爾·薇姿和《唐頓莊園》裡的大小姐,都在這個框架內。長圓眼,尾部突出的彎眉弓。顯得冷靜而傲慢。
不過海倫娜的眼睛比蕾切爾和大小姐都要大很多,且整體下垂。所以在冷靜、傲慢之餘,還營造出了無辜、幽怨的氣質。
整體的下頜前傾,讓海倫娜的頜面部有了一種「欲言又止」的悲苦,嘴角下垂又讓她多了一絲倔強和無辜。
顴弓突出的短方臉,給了海倫娜難得的穩定性和力量感,但不對稱的下頜角和向上歪斜的嘴,又削弱了這個結構的穩定性。
這樣一張臉,就算肌肉全部靜止,也給人很強的運動感。堅定中有猶疑,傲慢中有悲苦,充滿哲思又神經質。
這是一張多麼豐富的臉啊,難怪她可以成為鬼才導演蒂姆·伯頓,幾十年的繆斯。令人無法忘卻的戲劇臉,自帶一百種角色情緒!
極強的眉眼表現力、充斥全臉的矛盾、以及對抗所帶來的不穩定感,是伊娃·格林和海倫娜·卡特的臉,共同的構成邏輯。
伊娃·格林說她常常覺得,自己像是活了一千年。這大概是對女巫顏最準確的總結:像是一個活了一千年的人才會擁有的面孔。
超越了性別概念,超越了情愛、財富等世俗糾葛,這是最不懼怕時間的臉。煢煢孑立,站在世界的邊緣,像是一個對世界萬物充滿感情,但又永遠陌生的人。
如果女巫真的像文章開頭所說,是女性力量的代表。那女巫的面孔一定是像她們這樣,敏感纖細、悲天憫人,卻又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