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有傳言:「愛因斯坦讀書時數學常常不及格。」
然而,這幾天一個熱搜讓網友們炸開了鍋,紛紛驚呼被騙!
諾貝爾獎官方公布了愛因斯坦高中時的成績單。
當時的考核標準是6分最高,1分最低,愛因斯坦的成績為
物理、代數、幾何、投影幾何、歷史均是6分;
義大利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自然歷史、化學等科目得5分;
地理、繪畫、工業繪圖也有4分,只有法語語言文學得了3分。
事實證明,愛因斯坦就是妥妥的學霸一枚,物理、數學成績更是出類拔萃!
從小到大,關於愛因斯坦「學渣逆襲」的毒雞湯,我們真的是沒少灌。
這也是因為,關於愛因斯坦獲得偉大的科學成就,大家都抱有極大好奇心:
究竟是一個聰明的大腦成就了愛因斯坦,還是愛因斯坦自己塑造了聰明的大腦?
今天,我們來深扒愛因斯坦大腦的真相,或許能幫助家長們認識到:
牛娃和普娃的差距,到底在哪兒?
01
為了探究愛因斯坦的大腦,普林斯頓醫院病理學家託馬斯·哈維,做出了驚人的舉動。
在愛因斯坦逝世後,他偷走了愛因斯坦大腦,並切成240塊進行長達30年的研究。
1999年,在世界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他刊登了一篇研究結果:
愛因斯坦的大腦頂葉,
比正常男性大腦寬15%左右,
形狀也格外異常。
這裡控制著數學思維和空間想像能力,
與愛因斯坦偉大的科學成就密切相關。
事實上,我們的身體,不論是肌肉還是大腦,都可以通過訓練發生物理改變。
就像有的人長期堅持健身,相應的結果就是長出肌肉。
大腦訓練的結果,也會產生相應區域結構和功能的變化。
當大腦接受新的知識,神經元會採取「再生」和「轉化」兩種儲存方式。
● 再生:增加神經元數量,建立新的神經元連接;例如,盲人用三根手指讀文字,大腦控制手指的區域的神經元會比常人更多;
● 轉化:數量不變,把其他神經元連接直接拿來用;例如,音樂家長期使用左手,大腦控制手掌區域的神經元會轉化為控制手指。
因此,愛因斯坦大腦頂葉變大,極有可能是進行大量的思考訓練,發生了「神經元再生」。
學者們認為,這種大腦訓練的本質,比拼的不是記憶力好壞,而是創建有效的心理表徵。
什麼是心理表徵呢?
舉個例子,當提到「年」的時候,你的腦海裡會聯想到什麼?
有的人會想到時間、年份、過年;
有的人會想起一隻四腳怪獸,可能還有鞭炮聲;
由於掌握的知識不同,每個人對同一事物建立的心理表徵也是不同的。
為了能記憶和使用從外界獲取的信息,我們會把信息轉化為表徵,存儲在大腦中等待調用。
把信息轉化為表徵的過程,存在效率高低的問題,這就是個體學習力的差異。
比如,牛娃能在短時間內記住圓周率前100位,而普娃一輩子也只能記住3.14。
由此可見,建立強大而專業的心理表徵,展現的是一種超強的學習力。
02
那麼,是不是接收到的信息和知識越多,建立的心理表徵就越強呢?
答案是否定的。
這也是很多家長正在焦慮的問題:
為什麼我的孩子一直在學習,但一考就廢?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郝京華教授,常拿這樣一道數學題問小學生:
「每輛公共汽車能裝載36名學生,運送1128名學生需要多少輛公共汽車?」
結果有近五分之一的學生回答:「31輛餘12人。」
呆板的回答顯示出孩子們思維局限於書本運算。
這也顯示,孩子對所學的知識只有淺表的了解,但是沒有真正建立心理表徵。
過於注重死記硬背,孩子們常常忽視了理性思考,去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學不能致用」這個現象在科學教育中尤其常見。
「從蘋果上切下一塊丟進水裡,這塊蘋果會浮起來,還是沉下去呢?」
很多孩子回答:「要視切下的蘋果的大小而定。」
實際上,切下的蘋果和整個蘋果密度一樣,整個蘋果會浮,切下的蘋果也會浮。
孩子們對物體密度的定義了如指掌,可是面對打破常規的問題,就會變得茫然。
哈佛大學知名教授大衛·珀金斯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了「脆弱知識症候群」的說法。
缺乏把知識轉化為專業而強大的心理表徵,正是脆弱知識症候群的病因。
就好比同樣從小訓練彈鋼琴,牛娃成為了鋼琴大師,而普娃依舊是「沒有感情的彈琴機器人」。
也就是說,並不是掌握知識越多,建立的表徵就越好;
但只有心理表徵越好,才能更有效學習、磨鍊技能。
03
了解了「心理表徵」和「脆弱知識症候群」之後,我們就可以更有針對性訓練孩子的學習力。
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一書中,提出了「有目的地練習」這一概念。
有目的地練習,可以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普通人打遊戲只是為了消遣娛樂,遊戲打得再多,也無法成為職業選手;
而職業玩家要訓練走位、局勢分析、比賽復盤等,這些訓練帶有明確目的,使能力獲得快速提升。
書中對「有目的地練習」提出四個標準,家長們不妨對照著幫助孩子進行有效學習:
明確量化的目標
把長期目標拆解為可行的具體目標。
幫助孩子了解自己每天進步了多少,按部就班地去實現。
走出舒適區
心理學家把學習的心理狀態分為三個區: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
超出能力的困難是可以幫助自身提升的,也就是學習區。
包含反饋
在學習過程中,孩子需要得到實時反饋,知道並改正自己的不足。
考試的本質是對學習成果的反饋,每次考試後要重視試卷分析,進行查漏補缺。
專注
注意力在學習中起決定性作用,能夠幫助知識從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提升學習效率。
以上4個標準,家長需要結合在一起實施,促使孩子調動大腦思維,創建心理表徵。
舉個例子:
為了實現期末考試英語100分的目標,媽媽要求小明每天記住20個單詞。(量化目標)
這20個單詞必須當天記住,不能拖延,因此小明每天需要集中精力完成這個任務。(專注)
當天媽媽對單詞進行抽寫,小明發現錯了5個,於是針對這5個單詞又默寫了很多遍。(實時反饋)
一個月下來,貌似1天記住20個單詞沒有什麼壓力,小明決定每天再增加10個單詞。(走出舒適圈)
知名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事實證明,愛因斯坦不是天生的「學霸」,當然,也沒有孩子是天生的「牛娃」。
育兒道路任重道遠,善用科學方法指導,培養孩子持續學習力,我們才是真正「優秀的父母」!
戳下方藍字【了解更多】
get愛因斯坦同款大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