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張西林,筆名:林曦。1949年5月12日生人,原在山西省運城市農行工作,任市農行機關黨委書記,2009年退休。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曾出版長篇小說兩本:2009年自費出版自傳體小說《人生拋物線》;2011年在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反腐小說《多事之夏》。
錮漏鍋
麥罷,一場及時雨飄飄灑灑一直下了三天。午飯後,黑雲退了,天色亮了起來,但雨點仍然在有要沒緊地飄落著。
在炕上窩了三天的人們睡覺睡得都厭倦了,見雨小了,便紛紛穿著雨鞋,戴著草帽,走出家門。有人在代銷店裡轉悠諞閒;有人在飼養處的房簷下擺開了棋盤,棋盤兩邊圪蹴著兩個披著棉襖的老漢,眼睛盯著自己的兵馬,正運籌帷幄。棋盤周圍擠滿了一圈人,他們很自然地形成兩派力量,各支持一方,你看,他們一個個都聚精會神,處心積慮地給各自的主帥出謀劃策;在泊池岸邊的一個場門樓下,一群人站在「錮漏鍋」的攤攤周圍,蠻有興致地盯著「錮漏鍋」在那叮叮噹噹、火星四濺的砧子上打鐵。
面前的這個「錮漏鍋」是經常在這一帶村子裡轉悠叫賣的熟人,名叫王三河,晉東南沁水人。中等個兒,古銅色的臉膛,光腦袋上箍了一條有些發黑的白毛巾,圓眼睛,厚嘴唇,總是半張著的嘴裡鑲了一顆閃閃發亮的大金牙。
王三河帶著一個瘦瘦的徒弟,徒弟挑著兩隻荊條簍子,一個簍子裡裝著一個小風匣,一個小火爐,一個打鐵的砧子,另一個簍子下邊放著幾把鐵錘,做飯的鍋碗勺子,上面壓著兩副爛鋪蓋。
王三河在村裡有固定的住宿地方,晚上就睡在生產隊打麥場上那孔張口窯裡,冬暖夏涼,挺滋宜。
王三河一年四季總在周圍村子裡轉悠,給村裡人幹一些「來料加工」的活兒。如你想要一些鉤抖、貓眼或者釘子,或者修一把二齒钁,鋼一張鋼鍁。你就得給他找一些廢鋼爛鐵,給他搓一簸箕大煙炭送去。不過他的主業是給老百姓家裡錮漏鍋。村裡人做飯用的都是尺八口的鑄鐵鍋,那種鍋用久了,鍋底裂口漏水是常有的事,而萬一鍋漏了,又不願意花大價錢買新鍋,就得等王三河來到村裡時,給「錮漏」一下。他錮漏一個鍋很快,錮漏好以後馬上就能用。沒錢的人家付不起工錢,給拿兩個饃或給擀一盤麵條也行。
此刻,王三河正打好了一串門關子,呼啦一聲扔進盆子裡的涼水裡。這時徒弟肩上背著一口鍋,手裡端著一小簸箕麵條回來了。他從簍子裡取出一個鋁鍋,遞給徒弟。然後舉起徒弟背回來的鐵鍋,對著亮光檢查,看毛病出在哪裡。
圪蹴在王三河對面的梁三老漢,將旱菸鍋子對著小火爐吸著了煙,香噴噴的吸了一口,然後笑著說:「三河要做飯了?聽說你煮的面可好吃哩!」
「嗨嗨!你要想吃的話,一會給你舀一碗嘗嘗。」
他說著就開始錮漏那口鐵鍋。他用一根尖鐵棍刮掉鍋底上的煙煤灰,在那個裂口上使勁劃了幾下,漏水的地方便很清楚地暴露在他的眼前。
徒弟端著一鍋水回來了,他將鋁鍋搭在小火爐上,然後取出一把菜刀和一塊木板放在風匣上,又取來一條胡蘿蔔和一苗蔥,放在木板上切碎。鍋開了,他將麵條全部下進鍋裡,再去拉風匣。
鍋裡的麵條飄了上來,接著鍋裡滾開的水漫過了麵條,他將切碎的胡蘿蔔丟進鍋裡,繼續煮。這時一層白沫從鍋裡泛起,眼看就要溢出來了,小徒弟很從容,他將鋁鍋端下來放在地上。又從簍子裡取出一把鐵勺子,往進倒了幾滴食油放在火上,很快炒好了蔥花,他趁熱將勺子呼哧一下插進煮麵條的鍋裡,只聽滋啦一聲,一股香味撲鼻而來。
王三河看見徒弟做好了飯,就丟下手裡的活,對徒弟說:「先給你梁三叔舀上一碗。」
梁三老漢不客氣地接過那碗麵條,拿起筷子在自己的襖袖上擦了擦,笑嘻嘻地吃了起來。
旁邊一個小夥子眼饞地問道:「好吃嗎?」
「好吃,好吃!就是有點鹹。」
旁邊一個壯漢子聽了王三老漢的話,撇著嘴笑了:「除了麵條,就是一撮鹽,除了鹹還能有什麼味?」
王三河和徒弟倆一人一大碗,呼嚕呼嚕吃得很香。他接著梁三老漢的話,笑著說:「好吃,你明天再來,在你家裡可吃不到這麼香的飯!」接著,他邊吃邊給大家講了一個小故事。
王三河說:「去年冬天,我在金疙瘩村吃飯時,一個老漢看著我們吃得很香,嘴裡吧扎著,口水都快流出來了。我就給他舀了一小碗,他狼吞虎咽的幾口就吃完了。回到他家裡,他還想吃,第二天湊老婆不在家,他便擀了些面,切了些紅薯蘿蔔一起煮在鍋裡,也炒了蔥花,但怎麼吃都不香,根本吃不到我這飯的味道。他便尋思,是不是三河做飯時煙燻火燎的,把火爐裡的灰塵吹進鍋裡去了,所以他從鍋底下捏起一撮煤灰扔進鍋裡攪了攪,可還是不香……」
王三河的故事沒有講完,人們已笑成了一片。
責任編輯:張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