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天氣,一言不合就暴熱,一言不合就暴雨,一言不合就……颱風!
是的,你沒看錯!颱風就要來了!
今天早上9:01,中央氣象臺官方微博發布消息:2016年的第1號颱風編號了!
今天上午,中央氣象臺發布消息稱,今年第1號颱風「尼伯特」已於今天上午8點鐘生成,預計「尼伯特」最大強度可達強颱風或超強颱風,並逐漸向臺灣到華東沿岸靠近,可能先後登陸我國臺灣東部和閩浙沿海,也有可能在華東近海北上。
民間氣象組織@中國氣象愛好者 稱:尼伯特將是一個非常重要、非常有影響力的颱風。
「尼伯特」(由密克羅尼西亞提供;寓意著名的勇士)於今天(3日)上午8點鐘在美國關島以南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上午8點鐘其中心位於我國臺灣臺北東偏南方約3070公裡,北緯8.8度、東經145.0度,8級(18米/秒),1000百帕。
中央氣象臺預計,「尼伯特」將以每小時15公裡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轉西北方向移動,4日以後移速將有所加快,強度逐漸加強,最強可達強颱風級或超強颱風級(48-55m/s,15-16級),並逐漸向我國臺灣到華東沿岸靠近(見下圖)。3日白天至6日白天,「尼伯特」對我國海域無影響。關注:6日夜間至10日,將給華東沿海帶來較大風雨影響中央氣象臺表示,7月6日以後,「尼伯特」將逐漸趨向我國臺灣到華東沿岸,並有可能於7日夜間至8日先後登陸我國臺灣東部和閩浙沿海,也有可能在華東近海北上。
氣象部門表示,7月3日白天至6日白天,「尼伯特」中心經過附近海域將有較大風雨天氣,相關海域海上作業和過往船舶建議改變航線進行避讓。
另外,6日夜間至10日,「尼伯特」將先後給我國臺灣、華東沿海地區及東部海區帶來較大風雨的影響,請及時做好防臺準備工作。中央氣象臺表示,「尼伯特」正式編號意味著颱風空窗期結束,今夏颱風季正式啟動。今年的颱風來得較晚,在歷史排名裡面可以排到第二位了,而最晚生成的首臺是1998年的「妮蔻兒」,7月9日生成,隨後在臺灣和福建登陸。
西太平洋紅外可見光圖(數字颱風網3日凌晨發布)
中央氣象臺說,今年的颱風來得的確比較晚,在歷史排名裡面可以排到第二位了,最晚生成的首臺是1998年的「妮蔻兒」,7月9日生成,隨後在臺灣和福建登陸。
去年的這個時候,颱風編號已經排到了9、10、11
原來,1998年和今年一樣,都是超強厄爾尼諾的次年。
在超強厄爾尼諾次年,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高,西太平洋海溫則較常年偏低,西太平洋低緯的上升運動也將有所減弱,由此導致西太平洋低緯地區對流活動減弱,西太平洋提供給大氣的熱量和水汽減少。這不利於形成颱風所需的低層輻合、強上升運動、高層輻散的大氣環流條件,所以,在超強厄爾尼諾次年,西太平洋颱風生成往往偏少。
答案是「不」!
「風調」才有「雨順」,颱風過少不是好消息。
在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颱風氣候研究室主任徐明看來,颱風過少絕不能算是好消息,因為這往往意味著副熱帶高壓的位置異常。正常情況下,每年夏季,副高會按一定節律自南向北移動,從而帶動聚集在副高北側邊緣的大片降水雲系一步步掃過我國東部地區。但假如副高一直盤踞在南方,它既會壓制颱風,也會讓南方無法擺脫雨帶。
徐明說,1998年的長江流域特大洪水就是在這一天氣背景下形成的。那年直到9月,颱風只出現了4個,不到常年平均的三分之一;全年一共只有14個,是歷史上颱風最少的一年。
自古以來,人們用「風調雨順」來概括對好天氣的嚮往。如今看來,這四個字的確隱隱反映出天氣系統中某種微妙的平衡。
從這個角度出發,今年一號颱風「尼伯特」,讓我們等得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