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城市名千百年來,鮮有一直不變的,改名的原因也是各有不同。本文主要是寫解放後城市的改名,因改名原因不同,分為了八大類。由於縣城改名的太多,所以文中除了幾個有代表性的縣城改名外,其他不再涉及。另外,解放後新設立的地區不算改名,本文也不涉及(如從陽信專區析出駐馬店專區)。
一、恢復舊名
河北石門改名為石家莊
石家莊原本是直隸省獲鹿縣振頭鄉石家莊村,20世紀初,因為正太鐵路、京漢鐵路在此交匯,石家莊開始繁榮起來。1925年,北洋政府將石家莊村和休門村,各取一字,設立石門市,此為石家莊建市之始。1947年11月12日,石門市解放,同年12月26日,石門市改名為石家莊市。
遼寧旅大改名為大連
大連舊稱青泥窪,大連這個名字源於大連灣,早在1879年,李鴻章的奏章中就提到了大連灣。1898年,俄國強租大連,命名為達裡尼(俄語遙遠的地方),1905年,日本擊敗俄國佔領大連,將達裡尼改稱大連。1950年,撤銷大連市,成立旅大市(旅順、大連),1981年改旅大市為大連市。
湖北荊沙市改名為荊州市
解放後,在今荊州一帶設荊州專區(後改荊州地區)。1979年,沙市從荊州地區分離,成為省轄市。1994年9月,荊州地區與沙市合併為地級荊沙市。1996年11月20日荊沙市改名荊州市。
二、因從轄區地名而改名
河北秦榆改名為秦皇島
明代時,今秦皇島轄地有盧龍、昌黎、撫寧三縣,清代,又在山海關置臨榆縣。1948年11月27日,現在秦皇島一帶解放,成立秦榆市。1949年3月,秦榆市改名為秦皇島市。秦皇島名字淵源來自於海港區的東山。此山二百多年前還是一座島,名為秦皇(王)島。
遼寧錦西改名為葫蘆島
1913年,民國設置錦西縣,葫蘆島鎮屬錦西縣,因海島而得名。1954年,錦西屬遼寧省,錦州專區代管。1985年,錦西縣改為縣級錦西市,4年後升級為地級市。1994年,錦西市更名為葫蘆島市。
三、原名之意有問題
歸綏改名為呼和浩特
明朝時,三娘子在今天的呼和浩特一帶築城,因用青磚砌牆,固有青城之名,明朝則賜名歸化(歸受教化之意)。清代,在歸化旁又駐一新城,名為綏遠(安撫遠方之意)城,到清末時,兩城合併,名為歸綏城。
1928年,建立綏遠省,省會歸綏市。1954年,綏遠撤省併入內蒙古自治區,同年4月25日,歸綏改名呼和浩特(蒙語青色城),作為內蒙古首府。
遼寧安東改名為丹東
清代置安東縣,意為安撫東方。1937年,從安東縣析出安東市,屬安東省。1954年,遼東遼西合併為遼寧,1965年安東改名丹東,意為紅色東方。
四、發展旅遊
安徽徽州改名為黃山市
徽州,千百年來誕生了璀璨的徽州文化,但在行政區劃上,卻不受重視。1961年,設徽州專區,1987年11月27日,徽州地區改為黃山市(地級),黃山縣級市改為黃山區,徽州從此在行政區劃上消失。
福建崇安改名武夷山市
崇安,宋代置縣。解放後,先屬建甌,後屬南平,上世紀80年代末,撤銷崇安縣,改名縣級武夷山市,南平市代管。
湖南大庸改名為張家界市
明朝時置大庸縣。1988年,大庸縣成為地級大庸市。1994年,因張家界聞名遐邇,大庸市改名為張家界市。
吉林渾江改名為白山市
清末,在吉林置臨江縣,1959年臨江縣改名渾江市,1985年升級為地級市。因地處長白山,為發展旅遊,1994年渾江市改名為白山市。
湖北蒲圻市改名為赤壁市
1986年撤銷蒲圻縣,改為縣級蒲圻市。1998年,蒲圻市改為赤壁市,仍是縣級市,由鹹寧市代管。
海南通什(ZA)改名為五指山市
通什,黎語指山谷中連片田地。1986年成立縣級通什市,2001年,因轄區有五指山,通什市改名為五指山市。
江蘇淮陰改名淮安
秦置淮陰縣,南宋改置清河縣,1914年因與河北清河同名,復稱淮陰縣。解放後設淮陰專區,1951年,淮陰縣城從淮陰劃出,成立清江市,是淮陰專區公署駐地。1983年,清江市改名淮陰市,代管淮安等縣。2001年,因淮安是偉人故裡,為提高知名度,淮陰市改名淮安市。
雲南中甸改名為香格裡拉
1913年,置中甸縣。1956年,置迪慶自治州,治所中甸縣。1997年,雲南宣布香格裡拉就在迪慶,2001年,中甸縣改名香格裡拉縣。
遼寧鐵法改名為調兵山市
1981年,從鐵嶺、法庫各取一部分成立縣級鐵法市(名字也是各取一字),由鐵嶺代管。因相傳鐵法是金兀朮調兵的地方,為發展旅遊,2002年,鐵法改名為調兵山,現有調兵山兀朮城仿金建築群。
雲南思茅改名普洱
1951年置普洱專區,1955年,因專署移駐思茅縣,專區改名思茅專區。1970年,改思茅地區。2003年,置地級思茅市。2007年,思茅市改名為普洱市,普洱縣改名寧洱縣,翠雲區改名思茅區。
湖北襄樊改名為襄陽
襄陽與樊城,在漢水南北兩岸,隔江相望。解放後,兩城合併為襄樊市,屬襄陽專署,1979年改襄陽地區,1983年,襄陽地區撤銷,轄地併入地級襄樊市。2010年12月9日,襄樊市改名襄陽市。
山東蒼山縣改名蘭陵縣
1947年,從趙鎛縣析出蒼山縣。1948年,重置古縣蘭陵縣。1953年,撤銷蘭陵縣,轄地部分併入蒼山縣。2014年,蒼山縣改名蘭陵縣,屬臨沂市代管。
五、改制而改名
內蒙古三地因撤盟設市改名:
赤峰自清代建置縣城,因境內的紅山而得名。民國時,屬熱河省。1948年熱河解放,後設立地級赤峰市。1955年熱河撤省,赤峰市併入昭烏達盟,公署駐赤峰市。1984年昭烏達盟改制為赤峰市。
通遼上世紀四十年代還是哲裡木盟下的一個鎮:白音泰賚鎮。因四通八達改名通遼鎮。1999年,哲裡木盟改制為通遼市。
鄂爾多斯(蒙語:宮帳群),原為部落名,2001年,伊克昭盟改制為鄂爾多斯市。
六、重名而改名
吉林西安改名為遼源
清末,在吉林設西安縣。解放後,升級為西安市,因與陝西西安重名,1952年4月3日,改名遼源市(遼河源頭)。
七、因礦務局而改名
黑龍江興山改名為鶴崗
鶴崗在清代時,是湯原縣的一個小鎮,叫鶴立崗。因發現煤炭,成立鶴崗煤礦有限公司而出名。1939年,從湯原、蘿北析出,新置鶴立縣。解放後,改為興山市,1951年改為鶴崗市。
安徽濉溪改名為淮北
淮北轄地在民國初分屬宿縣和蕭縣。1950年置濉溪縣(因濉河、溪河交匯而得名),1958年為開採煤礦,在濉溪縣境內設淮北礦務局,1961年,濉溪縣升級為濉溪市,1970年改名淮北市。
八、其他
江蘇新海連改名連雲港
連雲港古代屬海州。民國置東海縣,1935年設立連雲市(連島、雲臺山得名),1948年設立新海市,解放後兩市合併為新海連市,1961年改名為連雲港市。
陝西南鄭改名漢中
明朝設漢中府。民國設漢中道,治所在南鄭縣。解放後,1951年設南鄭專署,轄南鄭市。1953年,南鄭專區改為漢中專區,南鄭市改為漢中市。
四川渡口改名攀枝花
攀枝花原為金山江畔的村名。1953年,在這裡發現大型鐵礦,為了開發建設攀枝花工業區,1965年成立渡口市,1987年改為攀枝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