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曾在文章《社戲》中回憶了他在孩提時所看到過的一場民間戲,在魯迅長大後,回味起來依然讓人意猶未盡。是啊,曾經民間雜技很受大家的喜愛,甚至成為娛樂的第一選擇。
現在還是有雜技的存在,但有的雜技團為了掙錢,經常欺騙大眾。"花瓶姑娘"也是屬於雜技的一種,那這個長在瓶子中的"花瓶姑娘"背後到底是什麼不為人知的真相呢?
"花瓶姑娘"
在今年上半年的時候,西安"不倒翁小姐姐"爆火,更是驚豔了整個不夜長安。這是由一位年輕女子打扮成唐朝仕女不倒翁的模樣,在長安不夜城廣場表演,為之受到許多人對關注。"不倒翁小姐姐"是腳在一個不倒翁的容器中,而"花瓶姑娘"是身子在花瓶中,只露出頭部。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看過選秀節目的人一定不陌生,最後能夠出道的人都是在眾多人中選擇少數人。現在新時代選新人都是嚴格選擇,放到以前的80、90時年代有過之而無不及,"花瓶姑娘"最終能夠代表雜技團登臺表演,也是需要經過魔鬼訓練以及優秀人才的選撥。
學雜技的小孩是很辛苦的,每天都要進行這樣那樣的訓練,所以很少父母會把小孩送去雜技團。"花瓶姑娘"興起的時候,每個雜技團為了能夠和同行競爭的資本,紛紛培養自己團裡的"花瓶姑娘"。
雜技團為了吸引客源,都聲稱自己團內有一個身體縮小版的女孩,縮小到什麼樣呢?小到花瓶都可以容納她們的身體,只留出頭部。
而觀眾為了能夠目睹類似於"縮頭功"的女孩,都來雜技團捧場。而雜技團為了吸引更多客源,則會把"花瓶姑娘"安排在壓軸出場,藉此來謀取利益。
童年陰霾
當然了,"花瓶姑娘"雖然是被作為壓軸出場,但不僅僅只是作為一個花瓶供人們觀賞。如果只是單純的觀賞"花瓶姑娘",只收10元費用,如果是想聽"花瓶姑娘"的歌聲,則收費20元。
"花瓶姑娘"放在在童話故事中的理解是長在花瓶中的姑娘,和拇指姑娘一樣只會存在於人們的美好幻想中。但"花瓶姑娘"卻在現實世界中出現,在雜技團中變成了供人們欣賞的節目。
當小朋友看到"花瓶姑娘"長在花瓶中或者是聽到"花瓶姑娘"唱歌,都不禁感到好奇,總是會纏著父母問原因。而問出來的問題也是千奇百怪,比如:為什麼她會長在花瓶裡?她能不能和我們一起玩?
小孩子的世界很純真,有些家長會被孩子的頭腦風暴笑哭,但大部分的家長是沒有什麼耐心去為孩子解答這些奇奇怪怪問題的。面對孩子不放棄的問答,家長也不得不想出答案來防止孩子的下一次問題。或許中國的家長都是抱著同一個心態去保護孩子,因為回答孩子問題 的答案都差不多。
中國家長在回答孩子有關於"花瓶姑娘"的答案上仿佛都有默契,一致都是回答"因為小孩子不聽話,為了讓小孩子聽話,父母就把她們送到雜技團去接受艱苦的訓練,不好好訓練的姑娘就沒有飯吃,沒有飯吃的她們餓瘦了,就可以進花瓶,所以你要好好聽話,好好吃飯。"
雖然這樣的答案不一定正確,但是在幼小孩子的心理上還是有一定威懾力和說服力,甚至一度想起就感到害怕,成了孩子們童年不願做的噩夢。
真相大白
上學後的人才會漸漸明白了童年許多不曾知道的東西,學過物理中的鏡子折射原理,才懂得小時候所看到的"花瓶姑娘"不過只是一場完美的騙局。
現在很多人會因為錯位而鬧出許多笑話,而"花瓶姑娘"也正是如此,藉助道具和一些科學規律來影響人們的視覺,從而造成一種"姑娘長在花瓶中"的錯覺。其中又有怎樣的玄機呢?
"花瓶姑娘"並不是真正的長在花瓶中,如果真的長在花瓶裡,這是違背常理的事情。"花瓶姑娘"和我們許多人一樣是正常的,而所謂的"花瓶姑娘"只不過是雜技團利用玻璃和花瓶做出的假象,製造出長在花瓶中的"花瓶姑娘"而已。
當然了,要製造出假象,鏡子肯定不是普通的鏡子了,而是兩塊大的方形玻璃,重要的一點是,這兩塊玻璃還必須可以反光且相互垂直的。布置好玻璃後,雜技團的工作人員會將花瓶抬到表演臺的架子上,等到最後壓軸出場時,"花瓶姑娘"已經在花瓶中。
在反光玻璃和花瓶的掩護下,觀眾就看到了一個長在花瓶中的姑娘:身體在花瓶中,而只能看到頭部。
而所謂的"花瓶姑娘"只不過是雜技團謀取利益所想出來的招數罷了。但是我們也不可以否定想出這個方法的人很聰明,利用物理知識來讓雜技團掙錢。
總結:
小時候在父母的嚇唬下,"花瓶姑娘"變得不再美好,長大後的人用自己所學知識來為小時候不懂的事情找到原因。或許這就是我們在年紀小的時候要讀書的道理吧,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人才不會容易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