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河邊,水田巖溝裡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石頭,那都是螃蟹的窩。輕輕抬起石頭直接把手往石頭底下摸,就能摸到螃蟹,有經驗的是要直接摸到螃蟹背,捏著背殼兩邊拿上來,要不然會被螃蟹的兩個大鉗子夾到手指的。
然後用塑料瓶帶回去用盆子養起來,不過印象中有幾次小螃蟹都沒活很久。
其實知道蜻蜓(土話講丁丁)是益蟲,而且還被好多名詩被賦予了無窮的詩意。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捉一兩隻來看看,修長的軀體,舒展的四翅,就像是一架小型直升機在天上飛。 可以近乎360度旋轉的腦袋,兩隻大大的複眼,讓人驚嘆物種的神奇。
那時快要下雨的時候,丁丁像聚會似的,低低地飛,籠罩了一片天空,那時的孩子是最快樂的。
星明蟲兒就是我們說的知了了。這個也是專屬於農村夏天的樂趣之一。夏天裡有兩大鼓譟天王,一個是知了,另一個是青蛙。現在覺得吵吧,其實伴著這些「田野大合唱」入睡倒是睡得蠻安穩的。
什麼是「抽臉的」?哈哈 ,就是我們說的蚯蚓了。
釣魚或釣蝦就需要這個小東西,農村老家是現成的,滿地裡都是。越是看上去陰溼的地,蚯蚓越多。一般用挖鍬挖上兩鍬,裡面就會有十幾條,而且經常見半截的。不過蚯蚓就是半截,也可以活。很多女生怕這個,所以經常弄來嚇唬女生,算是惡作劇吧。
土狗狗,為地下昆蟲,體型較小,兩條前腿特別有力。學名螻蛄,俗名耕狗、拉拉蛄、扒扒狗、土狗崽(西南地區)、蠹蚍(度比仔),東北稱為拉拉蛄,地拉蛄;田小狗【江浙】亦稱為剪綹仔(扒手的臺語)。
那時的夏天,土狗狗很多,要是它們跑到家裡來了,大人們都很歡喜,因為 它們來了就意味著家裡要發財了哦。
小時候特喜歡握在手心裡,感受它用力分離你的手掌的感覺。中學時的晚自習,教室裡隨處可見其身影。
小時候抓住一隻麻雀,一會就死了,都說是麻雀「不自由毋寧死」給氣死了!大人還說捉了麻雀手會抖,當年絕對是相信的。
「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修長的身段,威風凜凜的「大刀」,頗有一代宗師的氣度。難怪螳螂拳在江湖亦有一席之地。
大點的可以長到拳頭那麼長,一般會卸掉前面兩把「大刀」,讓它自己蹦噠,大刀則留著玩。
聽說它喜歡吃人的頭髮呢,其實到現在我也沒搞明白它到底吃不吃。
其實就是螞蟻啦!這個玩法超多,可以用放大鏡,將一束光死追著可憐的螞蟻,什麼時候覺得它大限已至了,就直接對準,然後只見一股青煙;
可以觀察它們搬東西,一群螞蟻齊心協力將食物搬回老家,快到洞口的時候給它們破壞掉;
可以看螞蟻同伴之間用觸角交流,似乎在告訴對方哪裡有食物讓趕緊去搬,然後突然把一隻螞蟻捉走,讓它的同伴莫名其妙使勁找。
有時用衛生球畫圓圈住它們,它們就找不到回家的路,只能急得團團轉,而我們則樂開了花。
蝌蚪,就是青蛙小時候的樣子,河邊以前長水草的地方有很多,一般是用小兜網去捉,一網下去就好多,滑溜溜的。小蝌蚪與長大後的青蛙樣子千差萬別,所以我們小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叫《小蝌蚪找媽媽》。
也是一種甲蟲,它更為常見,比較常見的名字應該是鐵牛吧,捉它來只是因為造型酷炫,頭有長觸,身披黑甲,一副堅挺的模樣。按下它的腿部,它就會張開翅膀扇過不停,在那時的夏天,我們都把它當作天然的電風扇。現在想想,真是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