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徐遠觀察」(ID:diaryby9527),作者:徐遠,36氪經授權發布。
股票是大家最熟悉的投資工具,誤解也最多。希望這部分的內容,可以破除你對股票的一些誤解,走上正確認識股票的道路。
我們買股票,買的可能是兩種東西,一種是現在的現金流,也就是盈利和分紅,另一種是期望,也就是對未來盈利和分紅的預期。如果這個期望被市場認可,就會表現為股價上漲。
一些現象級的企業,比如微軟和亞馬遜,很長時間都不分紅,但是股價上漲很多,投資者獲利很大。更有意思的是,微軟2004年進行商業史上最大規模的分紅之後,股價卻長期低迷。
所以,判斷一個公司好不好,不能簡單看是否分紅。分紅不一定好,不分紅不一定不好。一個公司如果有很多投資機會,就不應該進行分紅,而是應該把資金拿來投資,把握增長機會。這時候分紅,相當於割自己的肉,餵給自己吃,因小失大。
市場上一些很便宜的股票,比如1元股和仙股,都經歷過大幅的下跌,反映出基本面的問題,風險很大。廚房裡不會只有一直蟑螂。不能輕言一個公司已經跌到底了,股價會大幅反彈。
另一方面,一些價格很高的股票,往往是因為業績好,或者暫時業績一般,但是被市場看好發展潛力,完全可能進一步上漲,實際上反而很便宜。衡量股價是否貴,不應該看絕對價格水平,至少應該鎖定基本面,看相對估值水平。
但是只看相對估值水平,也是不夠的。估值高低和未來回報率的高低,並沒有必然的關係。很多高估值的股票未來回報率很高,比如騰訊,恆瑞醫藥,貴州茅臺等等;也有一些估值很低,但是漲幅很好的股票,比如萬科、格力電器、招商銀行。這裡面最重要的經驗是,估值水平只是一個參考指標,選股票沒有「一招鮮,吃遍天」的招數。
這個不難,這個工具就是股票指數,幫你在股票的海洋裡快速巡航。關於股票指數,你只需要知道「334」,就是股票指數的「三個功能」、編制股票指數的「三大要素」,以及股票指數的「四大類別」。了解這「334」,你對股票指數就知道得差不多了。其中的技術細節很多,不一定要全知道。
這個問題很重要,我幫你把股價漲跌的因素分為三類,分別是:(1)宏觀全局因素;(2)中觀板塊因素;(3)微觀個股因素。
和這三類因素對應的,是投資股票的三類風險,分別是:(1)系統風險,(2)板塊風險,(3)個股風險。其中系統風險是不能分散的,板塊風險和個股風險是可以分散掉的。這種風險的分解不是文字遊戲,而是有很實際的指導意義。
1. 在投資的時候,你要思考一下,你的收益來自哪裡,你願意承擔哪一種風險。
2. 你不願意承擔的風險,有沒有辦法分散掉,或者對衝掉。
關於這個問題,有一個很流行的誤解,就是A股不掙錢,股民都是等待被收割的韭菜。其實,並非所有股民都是韭菜。通過深入學習股市的規律,散戶是可以在股市上實現財富增值的。而且,並不需要頻繁操作,而只需要深入學習,建立自己的投資規則,就可以做時間的朋友。
通過梳理歷史數據我們發現,A股不是不掙錢,而是不能躺著掙錢,需要一點技術含量,板塊之間,波段之間差異很大。根據歷史數據,我們把2006年以來的A股漲跌分為6個波段,每個波段2年左右。從數據上看,A股「牛短熊長」的說法並不成立。
長期看,小股票比大股票回報率高。波段看,上漲的時候,小股票漲的多,下跌的時候,小股票跌得也多。
在A股掙錢有三大法寶:選股,選板塊,選波段。
通過梳理歷史數據,挖掘底層邏輯,我們發現特別需要關注三個行業,分別是:(1)消費;(2)醫療;(3)科技。這三大行業,都有堅實的底層邏輯。
1. 消費行業的底層邏輯,是中國的持續經濟增長。14億人口中,大部分還是中低收入人口,消費升級是持續進行的過程,會持續很長時間。過去基礎消費的漲幅好,未來可選消費的漲幅可能較大。
2. 醫療行業的底層邏輯,是收入增長背景下的人口老齡化。收入增長了,醫療需求自然就增加。而且,老齡化背景下,預期壽命延長,老年人口佔比增加,醫療需求就進一步增加。對於老年人而言,醫療是最重要的支出,而且彈性很小。
對於消費和醫療行業,因為品牌粘度大,產品標準化程度高,企業經營抗周期能力強,所以整體上企業的護城河比較寬。如果你要選個股的話,現在的龍頭企業就是比較好的備選。
消費和醫療行業很多是2C行業。2C行業還有一個特質,就是擁有「隱性」的銀行牌照,抗周期風險能力強。歷史數據上看,A股很多股票有100倍以上的漲幅,其中大部分是2C的企業。
3. 信息行業的底層邏輯,是在我國產業升級的背景下,世界又恰好處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前夜。兩大因素疊加作用,信息技術行業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股票是大家很關心的投資工具,但是很多人一知半解,甚至有很多誤解。通過回答這六個問題,我給你澄清誤解,希望幫你找到理解股票的正確方向,開始正確理解股票。
Q1:老師,以前沒買過股票,通過亞馬遜的例子理解了一些公司不分紅,但回報率可以很高,以及您提到的分紅且回報率高的公司,這些都容易理解。想請問老師,為什麼有的分紅很高,但是回報率會很低呢?這是什麼邏輯?
簡答:為了理解這個問題,可以想想工商銀行,中國石油等大藍籌股票。這些股票分紅很不錯,但是股價表現很一般,中石油甚至大幅下跌,最後股票的回報率並不好。主要的原因可以歸為三類:(1)成長性不高。比如工商銀行,已經是巨無霸了,很難成長。因為買股票買的是成長,所以這類股票不受青睞。(2)風險較大。市場認為中國經濟在減速,銀行壞帳率高,風險較大,因此避開銀行股。(3)公司治理。大藍籌股票公司巨大,而且往往是國企,市場比較擔心公司治理問題。
Q2:老師,股票回購可以看作是分紅的一種方式嗎?如果採用「優先融資順序」的思路來考慮,股票回購是不是比分紅更能代表公司看好自己的長遠發展呢?
簡答: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回購和分紅是兩種回報股東的方式,因為細節上的差異,不太好把回購看作是分紅的一種方式。分紅是直接發現金,股東直接拿到錢。回購是用現金買股票,股東可以把股票賣回去,買家入場還會帶來股票上漲,間接回饋股東。有時候,回購會被解讀為管理層看好公司發展前景,從而導致股價的進一步上漲。
但是現實情況比較複雜,還有其他因素。比如,有時候大量回購會被解讀為管理層找不到好的投資機會,這時候並不一定是好消息,課程中提到的微軟的例子就說明了這個。
再比如,有時候管理層是大股東,這樣回購就牽涉到管理層的利益問題,市場會分析裡面的利益衝突。如果管理層持有大量期權,回購可能是為了抬高股價,涉及到股價的操縱。所以,要具體分析,不能說回購就一定是好事情。這些細節的存在,提醒我們還是把分紅與回購分開來看好一點。
Q3:為什麼說發行面值都是1元?但很多新股發行價都不止。難道是兩個概念嗎?
簡答:股票發行面值和發行價是兩個概念,A股的發行面值都是1元,發行價可以高很多。新股上市第一天的交易價格,波動更大。一般來說,發行面值沒有太大實際意義。
Q4:老師,我對市盈率的看法,就好比商品是否打折,投資股票主要看能不能保持長期快速增長,就好比買的商品好不好。如果商品好又打折的話,那就太划算啦。
簡答:這個比方很有意思,我們可以用來進一步理解市盈率。
商店裡的商品明碼標價,打折你看得見。但是,股票不是明碼實價的,合理估值也不好確定,打了折你也不一定知道。所以,如果把股票估值比作商品打折,你要注意兩種情況:(1)打折之前,先把價格炒到虛高,然後說很便宜了。就像是商店裡先把價錢翻一倍,然後給你5折,其實並沒有打折。(2)有的商品其實不錯,但是營銷不好,市場就是不認帳。如果能提前布局這樣的價值股,你就賺到了。前面這種情況,是我們要防範的。後面這種情況,是我們要尋找的。
Q5:有的股票的市盈率是負數,是什麼意思?
簡答:負的市盈率,是因為那一年企業的盈利是負的,也就是企業是虧損的。因為價格總是正數,盈利是負數,這時候算出來的市盈率就是負數。這時候,市盈率這個指標沒有意義,一般也不計算,用缺失值表示。有的軟體顯示負數,是沒有設置缺失值。
Q6:我們看公司的市盈率是看靜態市盈率,還是動態市盈率?市盈率(TTM)是什麼意思?
簡答:動態市盈率是目前價格和未來12個月的預期利潤的比值,靜態市盈率是目前價格和過去1年利潤的比值。比較而言,靜態市盈率好計算,拿現成的歷史數據算一下就好。動態市盈率複雜一點,需要預測未來1年的盈利,這個預測總有主觀的成分。
市盈率(TTM)就是靜態市盈率,其中的TTM(Trailing Twelve Months)是滾動12個月的意思,就是用過去12個月的盈利和現在的價格計算。比如,到了今年的下半年,就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的累積盈利來計算市盈率,而不是去年全年的盈利。這樣的好處,是用最新的12個月,而不局限於日曆的年度。
動態市盈率和靜態市盈率哪個好呢?這個不同的人有不同意見。我一般看靜態市盈率,然後參考盈利預測。這樣的好處,是避免預判未來的盈利,算出來的數是確定的數。至於盈利預測,因為總有主觀成分,拿來做參考就好。
不管如何,市盈率都只是一個參考指標而已,看看大致數量範圍就好,不用太精確。模糊的正確,比精確的錯誤要好。
Q7:行業指數和概念指數如何區分?老師舉例的概念指數裡的科技龍頭指數,在我看來就是行業指數。
簡答:行業指數和概念指數是有重合的,區別在於行業指數比較固定,是按照主要的行業分類辦法編制的,而概念指數較為靈活,新概念出來了,很快就可以有概念指數,概念指數的迭代也比較快。
另外,很多行業指數都有對應的基金,甚至有ETF基金。而概念指數因為迭代快,可能還沒有對應的基金。比如課程裡說到的wind概念指數,很多都沒有對應的基金。
Q8:徐老師,您好,請教兩個問題。(1)為什麼08年金融危機過後,2008.11到2010.11時中小板指表現如此亮眼?一般邏輯可能認為金融危機過後,首先日子不好過的是小企業,即使貨幣政策寬鬆,小企業也很難拿到錢。(2)2008年後的中小板指數的表現,對當下有什麼借鑑和指導建議?可以多配置點中小盤的股票嗎?多謝!
簡答:一般來說,我國的中小企業能夠拿到的資源比較少,不僅包括信貸支持,還包括各種政策的支持。不過,大的危機之後政策比較寬鬆,中小企業會得到較多政策支持,表現會好一點。而在政策緊縮階段,中小企業能夠得到的資源會更少一點,大企業得到的資源會更穩健一些,這時候反而利好大股票。2019年以來的這一輪寬鬆,創業板的表現相對更好,背後也有這個邏輯。
Q9:徐老師您好,我想問一個問題,我聽您的課和報告很久了,自己也差不多形成了一個自己的小思路,基本上可以肯定地說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買指數最好了。但是如果大家都這樣操作了,豈不是都能掙錢了?或者還能賺錢嗎?
簡答:這裡面涉及到一個根本的判斷:股市是零和遊戲嗎?如果你認為股市是零和遊戲,你掙錢就是別人賠錢,或者說大家不能一起掙錢,那麼你的問題是成立的。然而,長期來看,股市並不是零和遊戲,你掙的是趨勢上漲的錢,大家是可以一起掙錢的。
很多人認為股市是零和遊戲,這是因為過於看重短期的漲跌,忽視了長期的趨勢。中國股市從無到有,現在滬深總市值超過70萬億人民幣,肯定很多人掙了錢的,關鍵是誰能跟對趨勢。對於大多數投資者而言,很難在短期的波動中掙錢,還是要看對趨勢,掙趨勢的錢,做時間的朋友。
Q10:老師課上說系統風險是不能分散的,但是站在更大的角度看,是不是也可以分散?比如全球配置資產,A股港股美股日股歐股綜合配置,就分散了風險。
簡答:這個問題涉及到如何定義「系統風險」,與資產配置的範圍有關。站在國內資產配置的角度,中國的系統風險是無法分散的。站在全球配置資產的角度,中國的系統風險是可以通過持有境外資產分散的,但是這時候,全球系統風險依然是無法分散的。
Q11:請問老師,從哪裡可以獲得比較準確的個股板塊劃分呢?
簡答:較大的券商都有不錯的行業板塊分類,比如中信證券,國泰君安,另外萬得的行業分類也可以。
關於這個行業分類,其實不用太細挑,因為只是一個參考,用來掌握不同行業的大致表現,看自己順手的就好。如果要挑選個股,看完了行業分類還要仔細看單個股票。
Q12:你好!徐老師,讀過了一些書,聽過了很多道理,也理解資產配置的意義,但是主要是人性這一關太難。巴菲特講人們貪婪我恐懼,人們恐懼我貪婪,這簡簡單單一句話根本做不好,我們離股市越近就越做不到。本來計劃好的配置,做著做著股票的倉位就高起來了。昨天講短期看情緒,情緒對業績的影響很大。有時知道市場短期情緒過熱了,可依然怕錯過更大的行情,最後動作嚴重變形,知道跟做到完全是兩碼事。所以我常講,欲望之下每個人都是情緒的奴隸。不知徐老師有沒有破解之道?
簡答:你說的非常到位,知道和做到是兩碼事。很多投資者都知道情緒的重要性,但是很難駕馭自己的情緒,常常是情緒的奴隸。
知行合一很難,有時候是因為認知還沒有到位。在這個意義上,知是大於行的。
為了破解這個問題,你可以這樣想一下:為什麼情緒會左右你?原因可以有兩個:(1)你太在乎;(2)你的分析無法給你清晰確切的答案。太在乎可能是因為倉位太重,或者對短期的回報看的太重,甚至有賭博的心態,希望很快可以得到很高的回報。坦白說,期望太高的話,很容易擾亂分析,影響情緒。
課程中我們反覆強調長期穩健的收益,不是因為我們不看重短期收益,而是因為短期收益很難分析判斷,更難控制,受到很多隨機因素影響。太注重短期回報,只能徒增煩惱。反過來說,即便短期你實現了很高的收益,你也要明白那往往是運氣,並不是你的英明神武。這樣想,可以幫助你擺正心態,明白長期穩健的收益才是投資者應該追求的,可以追求的。
第二個原因是你的分析無法給你清晰確切的答案,因此你才焦慮,這也和長短期的考量有關。市場的短期波動,是很難分析的,很難得到清晰的答案。相對而言,長期的趨勢有比較確定性的驅動因素,可以得出清晰的答案。因此,之所以看不清,往往還是因為太看重短期。
你還可以退一步想,投資是做自己懂的事情,不懂的部分不碰就好,徒增焦慮,而且於事無補。因此駕馭情緒最根本的破解之道,還是積累知識。當你積累夠了,你就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貪婪,什麼時候應該恐懼。如果你問的是速成的捷徑,我真沒有。人世間很多所謂的捷徑,最後都引向深淵。
Q13:徐老師,有點不太理解,比如一邊買股票,一邊賣空大盤對衝。一正一負風險是小了,可以收益不也是抵消了嗎?
簡答: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很多同學都問到。簡單說,如果既看好個股,也看好大盤,就不要對衝。如果看好個股,但是擔心大盤向下調整,就可以對衝。對衝的意思,是去掉風險,掙看好的那部分的錢。
另外,對衝操作比較複雜,也有一定的成本,一般是專業的投資者才使用。經驗不多的投資者,比如5年或者10年以下,不建議進行對衝操作,還是長期持有或者基金定投穩妥一些。另外如果資金量很小,也沒有必要做複雜的對衝操作。具體的操作建議,參見投資實務部分。
Q14:有一個問題請教老師:關於2C企業品牌忠誠度高,但在食品飲料選擇上,兩代人之間還是存在喜好不同,之前漲得特別多的一些品牌,會不會就被現在年輕人喜歡的一些新品牌替代呢?
簡答:
挺好的問題,分兩個角度看。
第一,消費市場很大,人們的喜好不同,所以新品牌有空間。新品牌如果成功,建立了客戶粘度,很快就可以變成老品牌。
第二,其實老品牌也可以做研發,開發適合年輕人口味的新產品。由於老品牌有經驗,有實力,只要思路對,在開發新產品上並不吃虧,在競爭中並不佔劣勢。比如可口可樂,這麼多年了,依然屹立不倒。如果老品牌不思進取,產品老舊,年輕人不喜歡,那是管理上的問題。總體上看,2C企業的護城河,還是很寬的。
Q15:新時代的消費可能不只是吃喝,對信息的消費成為新的消費替代品,請問徐老師,有沒有這種可能?
簡答:這是個很好的角度,我們需要認真定義一下「信息成為消費品」。我們消費信息,有時候是直接消費資訊,本質是一種學習或者娛樂。還有的時候,是藉助資訊消費相關的商品或者服務。這時候,資訊是一種工具。這兩種資訊消費,在現實中都有。
Q16:徐老師,萬科股票才20幾元,300倍是怎麼算的?
簡答:計算股票回報的時候,要考慮分紅送股等等,也就是看「復權價格」。考慮復權之後,現在萬科的股價是4000元左右,而不是20多塊。復權對計算短期股票回報影響不大,但是對於計算長期回報,影響可能非常大。
復權分為前復權和後復權。
前復權就是「向前復權」,以現在價格為準,考慮分紅送股,計算之前的可比價格。
後復權就是「向後復權」,以歷史價格為準,考慮分紅送股,計算現在的可比價格。
一般來說,前復權會壓低歷史價格(因為有分紅),後復權會抬高目前價格。
Q17:老師,我認為標準化程度高並不是決定性優勢,關鍵在於品牌效應,和穩定的現金流。
簡答:產品標準化之後,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率,實現穩定的現金流,進一步增強品牌效應,提高競爭力。所以,產品標準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品牌效應,穩定現金流,產品競爭力分不開的。很多時候,產品標準化的重要性,被低估了。
Q18:以前以為科技類股票的漲幅應該很高,出乎意料的消費類和醫療類企業漲幅很高。往後看二十年,我是不看好白酒類股票,我覺得現代人的喝酒習慣逐步在改變,喝酒的年輕人比例越來越低。
簡答:這個不太確定。菸酒都是伴隨人類千年的產品,大家都知道有害健康,但是還是很流行,背後應該有很深的道理,可能不會一下子改變。
比如抽菸的人,很可能知道抽菸有害健康,依然很多人抽菸。原因我不是很清楚,但是不太敢說以後的人就不抽菸了。再比如白酒,其實上了一點年紀的人,大多喜歡喝白酒,因為啤酒對代謝速度要求比較高,不太適合中老年人。
投資研究中有很多細節的知識,各行各業的特徵都很重要,需要大量閱讀思考才能掌握。一般而言,我相信存在的事情背後必有道理,存在很久的事情背後你可能有很深的道理。除非做了很深入的分析,做了反覆的斟酌判斷,我一般不會說存在很久的事情會輕易改變。
留言中,很多同學講到股票不好挑。比如,一位同學問到如何識別樂視與亞馬遜,如何判斷一個不分紅的公司是否真的有前途。再比如,一位同學說選股票就是選「三好學生」:好公司,好行業,好價格,但是如何選到「三好學生」很難。再比如,有位同學問到如何理解公司的本質,如何分析公司治理問題對股價的影響。
這些問題比較大,幾句話說不清楚,市場上誤解也很多,以後找時間專門講。
圖書配套音頻課《徐遠的投資課》已經全部上線,音頻課程包含有12講時事熱點加餐,正在更新中,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