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2008年的秋天,我剛剛到香港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我的導師吳景深教授有一天和我說:「呂冬,有空去我們組在南沙的研究中心看看吧。」於是,第二天,我就奔赴南沙了。
我記得,當時我是坐大巴去的,路上花了五六個小時才到了南沙。最後,車停在了「舊鎮」。下了車有點兒傻眼,汽車站十分嘈雜,到處都是摩託車,幸虧有來過的同學同行,要不我還真挺慌。
「
「舊鎮」離我們研究院有4公裡左右。當時我們幾個兄弟打了摩的去的,一路上風馳電掣,後來想想應該也沒有多快,就是風大而已(哈哈)。
初到資訊科技園(霍英東研究院所在地),仿佛到了另一個世界,這裡依山傍水、風景優美,與港科大在香港清水灣的校園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居然有了一種莫名的熟悉感。我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也可能正是為此,南沙給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印象。
之後,我頻繁往返於南沙和香港之間,在我讀博的後半期,我索性在南沙常住下來,完成了我博士論文的大部分工作。當時很多港科大的同學覺得南沙有點遠,有點偏僻。我卻自得其樂,感受著南沙給我帶來的那份平靜。博士畢業後,我主動申請到港科大在南沙的研究院工作,直至今天。
//
南沙給我最大的感覺是充滿了
生機與機遇
//
特殊的地理位置給了她獨一無二的優勢。位於中國最繁華灣區的幾何中心,南沙毗鄰廣州市區、深圳、東莞、佛山、中山,光是廣深的經濟體量都已經逼近5萬億。
如此大的體量帶給南沙海量的機會,也給我們這些科技工作者帶來了實現理想的機會。很幸運,我趕上了南沙蓬勃發展的開端時期,跟隨著南沙的發展,我也慢慢地在實現自己的職業規劃。
我是搞材料的,在南沙工作讓我有很好的資源將我們的科研成果轉化成工業化產品。由於可在珠三角主要城市實現1小時內通勤,我們迅速與廣州、東莞及深圳等城市的新材料企業建立了很緊密的合作關係及產學研體系。這幾年,我們在新材料研究、產品化開發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進展。另外,我們也利用南沙的發展優勢大力開展新材料高端科技服務的業務,尤其是在電子封裝及其可靠性方面,已服務了大灣區數家國際知名企業,助力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未來,我們會在南沙繼續將香港科技大學大量原創性成果產業化,在大灣區實現工業價值。
南沙近幾年飛速發展,在科技、金融、交通、航運等方面的成績有目共睹。尤其是交通方面,近幾年的變化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
地鐵4號線延長線的開通讓廣州市區的人們更頻繁地到南沙來,了解南沙或在南沙居住,也讓我們研究院的同事上班更便利了,普遍節省了20-40分鐘的寶貴時間。兩年後,隨著快速地鐵18號線的通車,南沙到市區的公共運輸時間將進一步縮短至30分鐘,這將大大加強南沙與廣州市區的聯繫,為吸引人才及商業活動創造了極大的可能性。
更讓人興奮的是,南沙慶盛高鐵站也開通運營了,慶盛站是廣深港高鐵中的一站,可以大大節省我們到深圳及香港的時間,為南沙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發揮更大作用打下了堅實基礎。
此外,隨著南沙大橋的通車,著名的虎門大橋不再擁堵,節省的不只是時間,更增添了一份信心,讓南沙名副其實地四通八達,高效通勤。當然,南沙交通的變化絕不僅僅如此,未來還會有高鐵、深中通道、高速地鐵、高速公路引入南沙,我無比期待。
南沙中張開環抱歡迎五湖四海的有識之士,包容且貼心地讓他們在這塊熱土上奮鬥。
我常常給我的朋友介紹南沙,我把她比作廣州東南端的「希望之星」,是實現理想與夢想的地方。
時間過得真快,南沙自貿片區已經掛牌5周年了,看著美麗而現代的南沙,我覺得我沒看錯這塊地方。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希望南沙區可以進一步建設大灣區科技高地,發展一批具有世界級的高端科技服務團隊,為大灣區原創性科技進步及產業進一步升級積累寶貴資源。從全世界的角度來看,未來的20年是中國的20年,我相信,南沙會是中國那頂王冠上面最閃亮的寶石之一。
【作者】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先進材料研發部總監呂冬博士
【攝影】劉偉
【整理】南方+記者 賓紅霞
【作者】 賓紅霞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